然而,时间的指针拨到 2025 年,这一延续多年的神话轰然破碎。数据显示,CS 毕业生失业率飙升至 6.1%,几乎是常被认为 “冷门难就业” 的哲学专业(3.2%)的两倍。曾经被寄予厚望的 “铁饭碗”,在现实面前出现了一道道刺眼的裂痕。
一、行业寒冬席卷:从起薪最高到失业第七,名校生亦难独善其身
CS 专业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整个领域的系统性崩塌。从数据层面来看,矛盾尤为突出:一方面,CS 毕业生起薪依旧稳居各专业榜首,达到 8 万美元;但另一方面,其失业率却攀升至所有专业中的第七位,这样的反差令人咋舌。更令人担忧的是,同属计算机领域的计算机工程专业,处境更为艰难,失业率高达 7.5%,远超 CS 专业。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过去长期被嘲笑 “学了没用”“毕业即失业” 的专业:哲学专业失业率 3.2%、艺术史专业 3%、新闻学专业 4.4%。这些专业的低失业率,与 CS 专业的高失业率形成强烈反差,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和强烈共鸣。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以往自带 “就业光环” 的顶尖名校毕业生,此次也未能幸免于难。调查数据显示,MIT、斯坦福、卡内基梅隆、伯克利等全球精英院校的 CS 毕业生,进入科技大厂的比例从之前的 25% 骤降至 11%~12%;整体就业率更是从 80% 跌至 70%,短短两年时间,近乎腰斩。

过了巅峰之后的现实:顶尖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如今也很难找到工作,更别提拿到理想岗位了
曾经站在行业巅峰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如今不仅难以拿到理想岗位的 Offer,就连找到一份普通工作都变得困难重重。OpenAI 在近期谈及 CS 领域未来发展时,即便强调了逻辑思维在该领域的价值,却始终未对其职业稳定性做出明确保证。这无疑为 CS “铁饭碗” 的神话敲响了丧钟 —— 在高薪的光环之下,是就业市场的全面崩塌。
二、三重压力叠加:拆解 CS “铁饭碗” 的破碎真相
如果说 CS 毕业生失业率飙升是最终呈现的结果,那么背后驱动这一结果的,是三股力量的相互交织与叠加。
(一)AI 成裁员 “挡箭牌”:认知与现实的错位被利用
近期,METR 的一项实验结果让不少 CS 从业者感到扎心。2025 年初,该机构让经验丰富的开发者完成 246 条编程任务,结果出人意料:在使用 AI 工具的情况下,资深开发者完成任务的平均速度比不使用 AI 慢了 19%。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该实验基于老项目与资深开发者的特定场景,在其他场景中结果可能存在差异。与此同时,另一项研究却呈现出不同结论:有研究员对三家使用 GitHub Copilot 的公司展开实验,发现使用该 AI 工具后,员工的任务完成量提升了 26%。
正是这种 “认知与现实的错位”,让企业找到了裁员的 “合理借口”。在部分企业眼中,AI 不再是提升生产效率的得力工具,反而成为裁掉年轻工程师的 “最佳理由”,不少年轻 CS 从业者因此丢掉工作。
(二)科技行业裁员潮:应届生与 “老兵” 抢岗
2024 年,全球科技行业掀起裁员风暴,裁员人数超过 15.1 万人;进入 2025 年,裁员势头并未减弱,年初至今已有 2.2 万个岗位被削减,仅 2 月一个月,裁员数量就超过 1.6 万。有报道称,2025 年上半年,谷歌、微软、Meta 等多家科技大厂累计裁掉超过 6 万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刚走出校园的 CS 应届生,不得不与被裁员的 “资深工程师” 竞争有限的岗位。最终结果便是,应届生岗位数量骤减,就业市场被大量经验丰富的候选人占据,年轻 CS 学生在求职中几乎毫无优势,陷入 “无从下手” 的困境。
(三)教育扩招与市场脱节:毕业生过剩且技能滞后
过去十年,美国 CS 教育迎来 “全民热潮”。大学招生办、职业培训机构不断向大众灌输 “CS = 稳赚不赔” 的观念,引发了 CS 专业的扩招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的数据显示,十年间,美国 CS 学士学位的授予数量翻了一倍多,从 5.1 万人增长至 11.2 万人。这意味着,每年走出校园的 CS 毕业生数量,远远超过了市场所能提供的岗位数量,供需失衡问题极为严重。
更关键的是,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尽管很多大学开设了 AI、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课程,但整体教学仍偏重理论,课程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行业技术的迭代步伐。美国高校教授和就业指导专家坦言:“学生们仍在学习‘旧教材’中的知识,而行业早已转向对新技能的需求。”
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CS 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但市场岗位却越来越少。学校一边源源不断地培养 “未来工程师”,另一边却将他们推向一个饱和甚至萎缩的就业市场。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一些科技大厂一边宣称 “缺少合格人才”,一边却积极申请海外劳工签证。以微软为例,2025 年该公司申请了 4712 个 H-1B 签证名额,与此同时,却在美国本土裁掉了成千上万名工程师。
大学拼命向市场输送 CS 毕业生,岗位数量不增反减,还被海外工程师以更低成本抢占。这种多重错位,让 CS 应届生的处境愈发尴尬:既因缺乏经验被企业嫌弃,又要眼睁睁看着有限的岗位被海外工程师夺走,陷入两难境地。可以说,如今的 CS 毕业生,不仅没捧到曾经的 “铁饭碗”,反而被夹在 AI 冲击和裁员浪潮的缝隙中,成为行业变革中最无力的一代。
三、就业市场重塑:学历失宠,硬核技能成新 “通行证”
尽管当下 CS 行业正经历 “最冷的冬天”,但就业市场并非毫无希望,而是在寒冬中孕育着新的变革与机遇,核心变化在于 —— 学历不再是就业的 “万能钥匙”,硬核技能成为新的 “通行证”。
(一)学历红利消退:企业招聘转向技能与经验
过去,科技大厂在招聘时,往往将 “名校背景 + 高学历” 作为重要筛选标准。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摒弃这种硬性学历要求,转而更加强调候选人的实际技能和项目经验。Indeed 的数据显示,2024 年初,美国有 52% 的职位在招聘信息中不再提及任何正式教育要求;而明确要求本科学历的职位比例,也从五年前的 20.4% 下降至 17.8%。从折线图趋势来看,雇主们越来越不愿意在招聘中设置大学学位这一 “门槛”。

折线图表明,雇主越来越不愿意在招聘信息里包含大学学位要求
这意味着,大学毕业证不再是进入职场的 “万能门票”,候选人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历,才是决定其能否获得岗位的关键因素。
(二)岗位结构迭代:旧岗位消失,新岗位崛起
当前 CS 就业市场正经历质的变革,并非简单的 “机会减少”,而是岗位类型、技能要求的全面重塑。市场需求数据显示,当前最抢手的并非传统编程岗位,而是 AI / 机器学习工程师、数据工程师、网络 / 云架构师以及网络安全分析师等新兴岗位。这些岗位的增长速度和薪资水平,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成为招聘市场中的 “香饽饽”。
从细分领域来看,云计算领域预计未来十年岗位增长率将达到 15%,企业的技术投入正从本地硬件大规模转向云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领域虽然整体招聘次数有所减少,但专业岗位需求持续上升,增长率高达 10%~12%,且该领域与 AI 的结合趋势日益明显。
美国劳工统计局预测,“未来十年,计算机相关职业仍会保持增长态势”,但驱动增长的核心已不再是基础编程岗位,而是云计算、数据工程、网络安全等 AI 难以替代的 “硬核技能” 岗位。这也就意味着,从事基础代码编写的 “流水线式程序员” 会逐渐被边缘化,而能够解决复杂系统问题、掌握硬核技能的工程师,才是市场真正需要的核心劳动力。
四、破局之路:CS 学生的 “新饭碗” 锻造指南
在当下的就业环境中,成绩单已不再是雇主关注的重点,企业更希望看到候选人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对于 CS 学生而言,想要在寒冬中找到出路,关键在于尽早积累真实项目经验和可验证的专业技能。具体来说,学生可以搭建属于自己的作品集,将参与过的项目上传至 GitHub 等平台,让雇主能够直观看到自己的成果。即便只是修复一个小 bug,或是完成一个小型项目,都有可能成为进入行业的 “敲门砖”。
美国一名 CS 学生曾在招聘中屡屡碰壁,但他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参加 Hackathon(黑客马拉松)。在活动中,他与队友协作,快速构建出一款 3D 游戏模型。正是这个项目让他在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功获得亚马逊的实习机会。此后,他凭借这段实习经历,又顺利进入微软和 Meta,完成了在三大科技大厂的实习闭环,为后续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能通过一场 Hackathon 实现 “逆袭”。以 Dawn Choo 为例,他在被 Facebook 拒绝后,并未气馁,而是先进入美国银行担任量化分析师,积累相关经验。之后,他选择降薪 40% 加入亚马逊,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最终成功跳槽至 Meta,实现了进入理想企业的目标。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破局路径,有的人靠优秀的项目作品杀出重围,有的人靠精准的职业策略迂回前进,但这些路径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 —— 不能停下改变的脚步,要持续提升自我。
正如就业顾问所说:“雇主最在意的,从来不是你的 GPA 有多高,而是你能否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曾经稳定的 “铁饭碗” 碎了,高薪的 “金饭碗” 也不复存在,但只要保持学习的热情、持续创造的能力,每一位 CS 从业者都能为自己打造出一只新的 “手艺碗”,在行业变革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