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 “偏科少年” 到独角兽:宇树的逆袭之路
回溯宇树科技的起点,创始人王兴兴的创业故事带着几分偶然与遗憾。2011 年,彼时的 AI 尚属冷门领域,相关学习资料匮乏,王兴兴在翻阅几本专业书籍后,认为当时能探索的空间有限,便暂时搁置了对 AI 的深入研究,“AI 确实是我最后悔的一件事”,他在 2025 外滩大会的圆桌论坛上坦言。谁也未曾想,这份 “遗憾” 反而让王兴兴在机器人硬件赛道上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从最初的技术探索到如今的行业领军者,宇树科技的成长轨迹充满惊喜。今年初,宇树机器人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凭借灵活的动作与科技感的外观,收获国民级关注度,一度成为 “顶流” 科技产品。随之而来的是资本市场的热烈反响,“宇树概念股” 应声上涨,明星投资机构纷纷押注,不少股东将其视作机器人领域的下一个 “大疆”。
如今的宇树科技,早已不是当年的初创团队。据公开信息显示,公司年营收已突破 10 亿元,自 2020 年起便保持盈利状态,2024 年净利润接近 1 亿元,2025 年上半年业绩依旧亮眼。在核心业务四足机器人领域,宇树更是占据绝对优势 ——2024 年全球市占率高达 69.75%,旗下 G1 产品累计出货量超 5 万台,在全球消费级足式机器人市场中,份额占比超 60%,稳稳坐实 “全球领头羊” 的地位。

IPO 箭在弦上:资本加持下的 “卡位战”
亮眼的业绩与行业地位,让宇树科技的资本化进程提上日程。2025 年 7 月 18 日,证监会网站披露《关于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备案报告》,标志着宇树正式启动上市辅导;不到十天后,公司官宣正积极筹备 IPO,预计于 2025 年 10 月至 12 月期间向证券交易所提交申请文件。这一系列动作,意味着这家机器人独角兽即将叩响二级市场的大门。事实上,宇树科技的发展始终离不开资本的持续加持。截至目前,公司已完成至少 10 轮融资,投资方阵容堪称 “豪华”—— 既有腾讯、阿里巴巴、蚂蚁集团、美团、吉利、中国移动等产业巨头,也涵盖红杉中国、顺为资本、深创投等顶级 VC。在最近一轮 C 轮融资后,宇树科技的估值已攀升至 120 亿元人民币。
对于宇树而言,IPO 不仅是对过往业绩的认可,更是抢占未来赛道的关键一步。当前,机器人赛道已是 “百舸争流” 的格局,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自变量机器人、傅利叶智能、UniXAI 等玩家纷纷入局,且均获得资本争相押注。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能否通过 IPO 获得更多资本支持,实现技术研发与市场扩张的跨越式发展,将直接决定宇树科技能否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 “卡位” 成功,留在最后的牌桌上。
风口之上:AI 与机器人融合的 “黄金时代”
宇树科技敢在此时冲击 IPO,底气不仅来自过往的业绩,更源于对行业未来的精准判断 ——AI 正从虚拟世界向物理世界延伸,而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被视作 AI 商业化落地的关键形态。2025 年初,由 DeepSeek 引领的大模型浪潮席卷行业,AI 发展的重心开始转向物理世界,“让 AI 干活” 从口号逐渐走向现实。王兴兴在论坛上感慨:“随着大模型的快速发展,现在终于有机会让 AI 与机器人结合真正落地干活。” 这一趋势也得到了行业巨头的认可,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预测,通用人形机器人的 “ChatGPT 时刻” 即将到来;2024 年末,英伟达、特斯拉、华为相继宣布人形机器人量产计划;特斯拉 CEO 马斯克更是放出 “未来机器人数量将超过人类数量” 的大胆预判。
从市场规模来看,机器人赛道的想象空间堪称 “宏大”。数据显示,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从 2024 年的约 25 亿美元增长至 2034 年的 136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18.7%;而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潜力更甚,有预测称其市场规模到 2035 年可能突破 100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 47%,呈爆发式增长态势。
“真正让 AI 落地干活,现在还在大规模爆发性增长的前夜。对我个人而言,这个时代是非常激动人心的。” 王兴兴的这句话,不仅是对行业趋势的判断,更是宇树科技未来的战略方向 —— 以机器人为载体,让 AI 在物理世界中 “干活”,这正是宇树要向资本市场讲述的 “大故事”,也是其未来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机遇与挑战并存:宇树的 “必答题”
尽管站在行业风口,但王兴兴对技术迭代与企业发展的挑战始终保持清醒认知。在他看来,当前具身智能(AI 与机器人结合的核心技术方向)的发展,仍面临两大关键难题:
1. 技术层面:数据与模型的 “双重瓶颈”
- 数据难题:数据采集难度大、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较为突出,同时如何提升数据利用率,避免 “数据冗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 模型难题:当前多模态数据(如视觉、听觉、触觉数据)的融合效果并不理想;更关键的是,在机器人领域,模型输出与机器人控制模态的 “对齐” 仍是难点 —— 例如,根据生成视频让机器人学习做家务,视频生成技术已相对成熟,但如何将视频中的动作转化为机器人可执行的指令,实现 “动作对齐”,至今仍是行业性挑战。
2. 组织层面:规模扩张下的 “效率考验”
作为一家以硬件为核心产品的公司,宇树科技随着业务快速发展,人员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 “协作效率降低” 的风险。王兴兴坦言,如何探索更高效的组织管理方式,平衡规模与效率,是宇树在 AI 时代必须答好的 “必答题”。
结语:中国科创的缩影,未来已来
从一个专注机器人硬件的 “偏科少年”,到即将敲响上市钟声的全球独角兽,宇树科技的成长故事,是中国科技创新力量崛起的生动写照 —— 它扎根技术、深耕赛道,在冷门领域坚持探索,最终等到行业风口;它借力资本、拥抱变化,在竞争中不断突破,逐步走向全球舞台。尽管面临技术与组织的双重挑战,但王兴兴对未来依旧乐观:“现在创新创业的门槛已经大幅降低,年轻创新者迎来了好时代。真正可以用 AI 工具去实现新创意,并且在 AI 时代,小组织的爆发力会越来越强。”
如今,宇树科技正站立于 AI 与机器人融合的浪潮之巅。随着 IPO 的临近,它不仅要向市场证明自己的商业价值,更要让外界看到:一个由机器人深度参与、AI 真正 “干活” 的未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我们走来。而宇树科技,无疑将是这场未来变革中的重要参与者与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