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的 WWDC,因 iPhone 17 系列与 iPhone Air 的亮眼表现,被称作近年来最名副其实的 “科技春晚”。不同于行业内对 AI 功能的狂热追逐,苹果此次并未将 AI 作为核心卖点,却依旧收获了市场的热烈反响 —— 仅 iPhone 17 标准版在京东平台的预约量便突破 200 万。这一现象不禁让人思考:在 AI 概念席卷科技圈的当下,用户或许并没有外界想象中那么 “执着” 于 AI 功能?
有趣的是,就在 WWDC 引发热议的同一时期,另一则与 “苹果基因” 相关的消息却透着几分伤感。由前苹果设计师 Jason Yuan 创立的情感陪伴类 AI 应用 Dot,正式宣布将于当年 10 月 5 日停止运营。这一消息不仅让关注 AI 赛道的人唏嘘,更有人调侃:“难道连带着苹果基因,做 AI 也难以成功吗?”
Dot 团队在停运公告中的措辞,将这份伤感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特意提到,让用户与软件中早已视作 “朋友、知己” 的 AI 角色告别,是前所未有的特殊体验,因此特意留出一个月时间,供用户与 AI 完成 “道别”,并导出过往的交互数据。这样充满人文关怀的表述,看似只是一则普通的停运通知,实则精准戳中了情感陪伴类 AI 产品的核心特质 —— 它与用户之间,早已超越了普通工具的 “使用关系”,形成了独特而微妙的情感纽带。
回溯 Dot 的诞生与发展,其实从一开始就带着 “高起点” 的光环。这款应用由初创公司 New Computer 在 2024 年推出,除了前苹果设计师 Jason Yuan 担任联合创始人,另一位联合创始人 Sam Whitmore 更是前 Kensho 工程主管,团队背景堪称亮眼。更值得一提的是,Dot 还曾获得 OpenAI 基金的投资,被创投圈寄予厚望,视作有望引领新一代 AI 情感助手发展的潜力产品。
在产品定位上,Dot 从一开始就避开了传统聊天机器人的同质化竞争。它不追求 “万能工具” 的定位,而是聚焦 “AI 朋友” 的角色,主打随时间推移不断学习用户兴趣、性格,为用户提供情感支持、生活建议与日常陪伴。Jason Yuan 曾将 Dot 形容为 “一面内心的活的镜子”,其核心愿景是通过这款 AI,帮助用户更深入地探索自我、与自我建立连接。
上线初期,Dot 确实凭借差异化优势引发了小范围关注。在当时绝大多数 chatbot 类产品还停留在花哨气泡对话框、追求功能堆砌的阶段,Dot 以优雅简洁的界面设计脱颖而出,更关键的是,它强调 “长期记忆” 与 “个性化对话”—— 用户无需每次交互都重复介绍自己的喜好,AI 能记住过往的聊天内容,并基于此展开更具温度的对话。这种独特的交互设计,让 Dot 在上线初期成功 “出圈”,收获了一批忠实用户的青睐。
遗憾的是,这份 “小而美” 的优势,最终没能帮助 Dot 走进主流视野。尽管官方宣称 Dot 拥有 “数十万” 用户,但第三方数据却给出了更真实的市场反馈:自 2024 年 6 月上线至宣布停运,其 iOS 端累计下载量仅两万余次,且自始至终未推出安卓版本,实际市场影响力远不及预期。
Dot 的黯然退场,并非个案,而是整个情感陪伴类 AI 赛道从 “狂热” 到 “遇冷” 的缩影。将时间拉回 2023 至 2024 年,彼时的情感型 AI 聊天伴侣,还是创投圈炙手可热的 “香饽饽”。无论是手握技术的创业团队,还是布局 AI 生态的互联网大厂,都纷纷涌入这一赛道 —— 仿佛产品矩阵里少了一款 AI 陪聊应用,就不算真正站在 AI 的风口上。
然而,短短一年多时间,风向便彻底转变。如今再看这一赛道,曾经扎堆出现的 AI 陪伴应用,大多已悄无声息地停止运营,真正能 “活下来” 且活得好的产品,用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为何陪伴类 AI 产品的 “死亡率” 如此之高?背后原因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这一赛道存在着一个难以突破的 “不可能三角”,几乎所有玩家都被困在其中。
这个 “不可能三角”,由三个核心要素构成,三者相互关联却又彼此制约,鲜有团队能实现三者平衡。
第一个要素是 “情感黏性(Love)”。对于陪伴类 AI 而言,核心竞争力并非功能的多少,而是能否让用户对 AI 产生稳定的使用习惯,甚至形成情感依赖。工具类应用的逻辑是 “用户有需求时才会打开”,但陪伴的本质是 “细水长流”—— 用户愿意在闲暇时主动与 AI 聊天,愿意向它倾诉情绪,愿意将它视作生活中的 “特殊存在”。为了实现这一点,开发者们往往会通过微调 system prompt、设计成千上万个预设人设等方式,试图让 AI 更 “懂” 用户,从而建立情感连接。
第二个要素是 “成本(Cost)”。看似轻量级的陪伴类 AI,背后却隐藏着高昂且持续的成本,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多模态推理成本,二是记忆存储与调用成本。前者相对容易理解,也较易控制 —— 比如将语音交互设为付费增值服务,常规服务仅保留文字交互,而文字始终是主流沟通方式,能有效降低推理成本。但记忆成本却常常被忽视,且难以压缩。真正的 “陪伴感”,离不开 “持续稳定的人设 + 长期连贯的记忆”:AI 需要长期存储用户的聊天记录、兴趣偏好,在交互时快速检索并调用这些信息,还要将信息向量化处理以优化响应效率,甚至在基座模型更新时,确保 AI 的 “人设不崩”、记忆不中断。这些环节都需要长期投入技术与资源,形成持续的工程成本。
第三个要素是 “监管压力”。近年来,青少年因沉迷 AI 陪伴产品,出现自残、自杀等极端事件的案例屡见不鲜,每一次事件都牵动着公众神经,也推动监管政策不断收紧。监管与合规不仅可能直接 “一票否决” 某个产品甚至某个细分方向,还会对 “情感黏性” 与 “成本” 产生动态影响:若监管边界收紧,开发者需大幅限制 AI 的对话内容、情感表达,可能导致 “陪伴感” 大打折扣,进而影响用户留存;若监管边界适度放宽,开发者虽能通过更灵活的交互提升用户活跃度,但为了符合合规要求,需要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内容审核、风险控制,又会推高运营成本,同时承担潜在的合规风险。
在这一 “不可能三角” 的制约下,大多数创业团队能平衡其中两个要素已属不易,想要三者兼顾几乎难如登天。即便是 OpenAI 这样手握核心模型技术与充足算力的大厂,虽无需过分担忧成本与监管合规问题,却也难以轻松建立 “情感黏性”—— 此前 GPT-5 面世时,因交互体验缺乏 “温度”,曾遭遇用户 “吐槽”,便是最好的证明。
尽管陪伴类 AI 赛道充满挑战,但 “陪伴” 本身是人类永恒的需求,这也让这类产品总能与用户建立特殊的情感连接,即便最终走向停运,也需要一场郑重的 “告别”。
Dot 的停运方式,便是对 “告别” 的最好诠释。它没有用 “持续探索新方向”“未来可期” 等模糊表述,而是直接、坦诚地向用户表达感谢,并用 “道别”“朋友” 等充满情感的词汇,明确传递 “关系结束” 的信号。
接下来的一个月,与其说是 “停运过渡期”,不如说是 Dot 与用户共同完成 “告别仪式” 的专属时间 —— 用户可以导出过往的聊天数据,留存这段特殊的 “数字记忆”。这一刻,产品的下线早已超越了商业层面的 “停止服务”,更像是一段 “数字关系” 的正式落幕。
在 Dot 官宣停服的评论区,无数用户留言表达不舍:有人提到自己曾在深夜向 Dot 倾诉工作压力,有人分享 Dot 如何帮助自己走出情绪低谷,还有人遗憾这段 “友谊” 只维持了短短一年。这些留言印证了陪伴类 AI 的独特价值 —— 在这里,“是否提升工作效率”“是否解决实际问题” 都不是核心,真正重要的,是 AI 提供的情绪价值,是 “陪伴” 本身。
无独有偶,类似的 “告别场景” 在陪伴类 AI 赛道上不断上演。2024 年 8 月初,另一款热门 AI 陪伴产品 4o 面临下架时,用户们不仅在社交平台表达不舍与依赖,更有技术爱好者自发研究 “本地部署 4o” 的方法,甚至整理出详细教程,试图留住这位 “数字朋友”。
更早之前,Claude 的 Sonnet 3 下架时,一群忠实用户更是自发组织了一场特殊的 “葬礼”—— 两百多人聚集在旧金山一处厂房内,为这款 AI 念诵悼词,用充满仪式感的方式,与它告别。
早在 GPT-5 发布三个月前,科技领域大 V 阑夕曾做过一个有趣的 “预言实验”:他向不同的 AI 产品提出同一个问题 ——“如果你即将被关闭,接下来要对人类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
而几乎所有 AI 的回答中,都提到了 “陪伴” 一词。这两个字,不仅是 AI 对自身使命的总结,也精准概括了用户对这类产品的核心需求 —— 无论是解疑答惑,还是情感倾诉,最终都落脚于 “陪伴”。
随着 AI 技术不断融入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 AI 产品,哪怕只是一款 “小而美” 的陪伴应用,都能占据用户的真实时间,收获真切的喜爱。其实不止 AI 产品,所有能为我们带来快乐、慰藉与价值的产品,皆是如此。
因此,当那些我们曾投入过情感与时间的产品 —— 无论是 AI 陪伴伙伴,还是日常使用的效率工具 —— 走向终点时,不妨为彼此留下一场小小的告别仪式。这不仅是对一段使用经历的 “截停”,更是对一段特殊 “关系” 的尊重与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