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圆代工增长 “蛋糕” 独食:台积电包揽全行业增量

收录于 前沿科技 持续更新中
2025 年第二季度财报收官,全球晶圆代工产业的 “马太效应” 已突破预期边界。前十大厂商合计营收达 417.2 亿美元,环比大幅增长,这一数据不仅宣告半导体行业正式走出
2025 年第二季度财报收官,全球晶圆代工产业的 “马太效应” 已突破预期边界。前十大厂商合计营收达 417.2 亿美元,环比大幅增长,这一数据不仅宣告半导体行业正式走出周期底部,更揭示出产业内部的分化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 增长红利几乎被台积电独家吞噬,其余厂商即便实现营收增长,全球市场份额也面临持续稀释,行业 “一超多强” 的格局愈发稳固。



全球十强成绩单:头部极化与梯队分化并存

若将 2025 年第一季度与第二季度数据合并,上半年的产业格局更具解读价值。从营收规模、技术壁垒到盈利水平,全球晶圆代工厂商已清晰划分出四大梯队,各梯队的生存逻辑与发展困境形成鲜明对比。

第一梯队:台积电 “双护城河” 构筑绝对霸权

作为全球晶圆代工的 “绝对王者”,台积电上半年交出了堪称 “行业独一档” 的成绩单:合计营收 556 亿美元,毛利率高达 58.7%,净利润更是突破 240 亿美元。在全球半导体产业刚从低谷复苏的背景下,这样的业绩几乎是 “独自狂奔”,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尤其在第二季度,台积电单季营收突破 302 亿美元,环比大涨 18.5%,全球市场份额一举攀升至 70.2%,创下历史新高。支撑其霸权地位的,是独特的 “双护城河” 战略:
  • 前段制程:先进节点垄断头部需求:牢牢掌握 3nm、5nm、7nm 等先进制程技术,深度绑定苹果、英伟达、AMD 等全球头部客户。其中,3nm 制程在第二季度已贡献 24% 的营收,7nm 以下先进节点合计占比超七成,成为 AI 芯片、高端手机 SoC 的核心供给方。
  • 后段封装:稀缺产能掌控算力阀门:在 CoWoS(晶圆级系统集成封装)、SoIC(系统级集成芯片)等先进封装领域形成独家优势,产能紧张程度甚至超过 EUV 光刻机。目前,台积电 CoWoS 月产能仅 2.5-3 万片晶圆当量,而英伟达、AMD 等客户的需求远超供给,订单已排至 2026 年,使其成为全球 AI 产业链的 “算力出货阀门”。
在 AI/HPC(高性能计算)需求爆发的当下,台积电既是 “算力铸币机”,也是 “性能兑现瓶颈掌控者”。据统计,人工智能业务已贡献其近三分之一的收入,这也是其能够独享行业超额利润的根本原因。美国投资研究平台 The Motley Fool 甚至研判,台积电有望成为下一个市值突破 2 万亿美元的半导体企业。

第二梯队:三星 Foundry 陷入 “追赶泥潭”

作为全球第二大晶圆代工厂,三星 Foundry 的表现与台积电形成鲜明反差。上半年营收不足 62 亿美元,市场份额仅徘徊在 7% 左右,与台积电的差距持续拉大。其困境主要源于三大核心问题:
  1. 成熟节点利用率低迷:消费电子需求复苏缓慢,导致成熟制程产能闲置,直接削弱盈利能力;
  2. 高端订单受地缘限制:受对华出口管制影响,高端 AI 芯片订单结构遭受冲击,无法充分对接全球最大的消费与 AI 市场;
  3. 先进制程良率瓶颈:虽率先量产 3nm GAA(全环绕栅极)工艺,但良率爬坡迟迟未达预期,客户采用意愿有限,产业链信心不足,未能形成有效竞争力。

第三梯队:老牌厂商靠 “特色工艺” 稳坐 “现金牛”

与头部厂商的 “先进制程内卷” 不同,联电、格芯、世界先进(VIS)、Tower 等老牌厂商走出了一条 “差异化生存” 之路 —— 不追逐先进节点,而是聚焦特色工艺,成为产业链中的 “现金牛”。
厂商 上半年营收 毛利率 核心优势领域 市场份额
联电 1166 亿新台币 27.7% 28/22nm 工艺,占比超四成 3%-4%
格芯 32.7 亿美元 23.3% RF(射频)、FD-SOI、车规工艺 3%-4%
世界先进 236 亿新台币 29.1% 定位明确,高分红稳定性强 3%-4%
Tower 7.3 亿美元 约 21% SiPho(硅光)、射频平台 3%-4%

这些厂商的共性在于:依靠细分领域的工艺优势,维持稳定现金流与盈利能力。例如,Tower 受益于光通信与车规需求增长,格芯通过与车规、通信基础设施客户签订长期合约保障订单,虽市场份额有限,但抗周期能力极强。

第四梯队:大陆厂商 “修复中承压”,分化加剧

中芯国际、华虹集团、晶合集成、力积电等大陆厂商,上半年整体处于 “利用率修复但盈利承压” 的状态,各企业发展阶段与面临的挑战差异显著:
  • 中芯国际:高稼动率难破利润瓶颈:上半年营收 44.6 亿美元,稼动率高达 92.5%,显示内需市场需求真实存在,但庞大的折旧开支与有限的 ASP(平均售价)提升,导致毛利率仅 21.4%,市场份额也从第一季度的 6.0% 下滑至第二季度的 5.1%;
  • 晶合集成:成长型 “小钢炮” 扭亏为盈:上半年营收 52 亿元人民币,净利润 3.3 亿元,实现扭亏为盈,净利率约 6.4%,通过规模化生产摊薄成本,成为大陆厂商中的 “成长代表”;
  • 华虹集团:折旧压力拖累盈利:上半年营收 11.1 亿美元,毛利率仅 10.1%,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虽依靠 12 寸平台、电源管理 IC 修复订单,但折旧压力沉重,盈利改善困难;
  • 力积电:仍陷亏损泥潭:上半年营收 224 亿新台币,净亏损 44 亿新台币,消费电子与存储相关需求复苏缓慢,稼动率与 ASP 未能有效回升,止损压力巨大。


三大核心趋势:AI 驱动、成熟修复、地缘重塑

2025 年上半年晶圆代工产业的分化格局,并非偶然,而是 AI 需求爆发、成熟制程周期修复、地缘政治干预三大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三大趋势也将决定未来数年的产业走向。

趋势一:AI/HPC 重构产业护城河,先进封装成新战场

过去十年,晶圆代工的竞争焦点集中在 “晶体管尺寸缩小” 与 “EUV 光刻能力”;而在 AI 时代,竞争核心已转向 “先进制程 + 先进封装” 的协同能力,产业护城河逻辑被彻底改写。
台积电正是这一趋势的最大受益者:在制程端,3nm 产能快速爬坡,2nm(N2)工艺已进入冲刺阶段,预计 2025 年底量产;在封装端,CoWoS 产能成为全球 AI 芯片出货的核心瓶颈,其扩产节奏直接影响 AI 产业链的供给能力。据 SEMI 预测,到 2028 年,先进制造技术(含先进制程与封装)的产能预计将大幅增长 69%,而台积电凭借在两大领域的绝对领先,已成为 AI 时代的 “溢价核心”。
反观三星,虽在 3nm GAA 工艺上 “抢跑”,并高调规划 2nm,但良率问题与地缘限制使其难以承接头部客户订单,反而陷入 “技术领先却市场落后” 的困境,与台积电的差距持续扩大。

趋势二:成熟制程进入 “结构性修复”,价格弹性有限

如果说先进制程是行业 “利润高塔”,成熟制程就是产业 “根基”。过去两年,受消费电子疲弱影响,8 寸与部分 12 寸成熟节点承受了最严重的库存调整,稼动率低迷。2025 年上半年,这一局面迎来转折:
  • 库存出清完成:消费电子、车规电子需求逐步回暖,带动 28/40/55nm 等成熟平台订单修复;
  • 毛利改善靠 “内功”:联电、世界先进、华虹等厂商第二季度毛利率均实现环比改善(联电 28.7%、世界先进 28%、华虹 10.9%),但价格弹性有限,毛利提升主要依赖产品结构优化与良率改善;
  • 细分需求成支撑:Tower 受益于光通信与功率半导体需求,晶合集成通过规模化生产摊薄成本,均在成熟制程的修复周期中找到增长空间。

趋势三:地缘政治重塑全球产能,“在地化” 成新方向

地缘政治因素正深刻改变全球晶圆代工的产能配置逻辑,形成 “美国阵营 — 中国阵营 — 韩国困境” 的三分格局,“跨国自由配置产能” 的时代逐渐落幕。
  • 美国阵营(格芯、Tower):本土化 + 长期合约:强调在美国、欧洲扩建产能,与车规、通信基础设施客户签订多年订单,虽市场份额不高,但能获得政策支持与稳定现金流;
  • 中国大陆阵营(中芯、华虹、晶合):国产替代 + 成本承压:在内需市场与国产替代需求支撑下,稼动率逐步修复,但折旧开支与 ASP 压力仍存,盈利改善依赖产品结构升级;
  • 韩国困境(三星 Foundry):地缘限制 + 产能闲置:受对华出口管制影响,高端订单流失,成熟节点利用率偏低,即便第二季度营收环比增长 9.2%,但市场份额与盈利能力双双下滑,成为地缘政策冲击的典型案例。
目前,“在地化生产” 趋势加速推进:台积电在美国、日本建厂,格芯扩大美国投资,中国大陆厂商强化自主化产能建设,未来全球晶圆代工产能将更趋分散,区域化特征愈发明显。


下半年展望:三大看点决定产业走向

如果说上半年财报是 “成绩单”,那么下半年更像是 “加试题”—— 台积电的封装扩产、三星的 2nm 豪赌、大陆厂商的盈利拐点,将直接决定 2025 年下半年乃至更长期的产业格局。

看点一:台积电封装扩产与涨价,能否缓解 AI 供给瓶颈?

当前,AI 芯片的最大瓶颈已从 EUV 光刻转向先进封装,台积电 CoWoS 产能紧张是核心制约。下半年,台积电计划在台湾本土与海外工厂同步扩充 CoWoS 产能,并将封装业务列为 “最高投资优先级”。若扩产顺利,不仅能缓解 AI 芯片供应紧张,还将进一步提升其议价能力。据悉,台积电已通知客户,5nm、4nm、3nm、2nm 等先进制程芯片将涨价 5%-10%,这一动作或将重塑行业定价体系。

看点二:三星 2nm 量产,能否扭转 “次梯队” 命运?

三星上半年的表现证明,其仍被困在 “先进制程次梯队”。下半年,三星寄希望于 2nm 工艺 —— 计划在第二季度率先量产 2nm 手机 SoC,客户预计涵盖部分 Android 阵营旗舰芯片。这是一场 “生死豪赌”:若良率达标、客户认可,三星或能重新站稳先进制程战场;若失败,不仅与台积电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还可能错失进入 HPC/AI 芯片主流供应链的机会,“全球第二大代工厂” 的地位将岌岌可危。

看点三:大陆厂商盈利改善,能否突破 “成本围城”?

对中芯国际、华虹、晶合、力积电而言,下半年的核心目标是 “盈利质量提升”,这直接关系到中国大陆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 中芯国际需通过产品结构升级(电源管理、CIS、车规平台)提升 ASP,若能实现,有望进入利润爬坡阶段;
  • 华虹集团需控制折旧压力,扩大 12 寸工艺规模,若 ASP 持续承压,毛利率或难超 12%;
  • 晶合集成需维持出货量增长与良率稳定,若能稳住成长性,将成为大陆厂商 “边际改善” 的标杆;
  • 力积电需依赖消费电子与存储需求复苏止损,若 ASP 与稼动率无明显回升,亏损或持续扩大。


总结:从 “晶体管竞赛” 到 “系统解决方案竞争”

2025 年上半年,台积电一家的净利润已超过全球其他九家头部代工厂之和,全球晶圆代工产业正加速演变为 “台积电 + 若干特色工艺厂” 的格局。这场竞争早已不再是 “谁能造出最小的晶体管”,而是 “谁能更高效地封装算力”—— 过去的护城河是先进光刻技术,如今的护城河是 “先进制程 + 先进封装 + 客户深度绑定” 的协同能力。
未来,行业赢家将不再是单一的 “技术冠军”,而是能为客户提供 “制程 + 封装 + 生态” 最优解的全能型企业。而 AI 需求的持续爆发、地缘格局的深度调整、成熟制程的结构性复苏,将继续推动产业分化,重塑全球晶圆代工的权力版图。

推荐前沿科技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