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密支付 “关不掉”:平台钱包鼓了,用户权益瘦了?

收录于 商业消费 持续更新中
社交平台热搜 #一定要关闭免密支付和自动扣款# 的爆火,让这项曾以 "极简体验" 为卖点的支付功能,再次被推至舆论风口。当支付宝、微信等平台的用户晒出动辄数万元的莫名扣款记
社交平台热搜 #一定要关闭免密支付和自动扣款# 的爆火,让这项曾以 "极简体验" 为卖点的支付功能,再次被推至舆论风口。当支付宝、微信等平台的用户晒出动辄数万元的莫名扣款记录,当 6.4 万条投诉挤满黑猫平台的留言区,免密支付早已不是单纯的 "便捷工具",更成了缠绕在 10 亿网络支付用户身边的风险隐患。


消失的钱财:从 "无感支付" 到 "莫名损失"

免密支付的初衷,是用 "无需密码、一键完成" 的设计简化交易流程。但对 millions of 用户而言,这份便捷正在演变成 "钱不知不觉就没了" 的恐慌。
电商平台的自动续费、游戏充值的瞬间到账、直播打赏的指尖操作...... 这些场景里,免密支付成了 "隐形扣费器"。更令人忧心的是,儿童与老人正成为主要 "围猎目标":未成年人在游戏里单次充值上万元,老人误触弹窗开通服务后每月被扣费 —— 他们中多数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账户已开启 "无密码支付" 模式。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数据显示,免密支付在移动支付用户中的接受度居高不下。这意味着,一旦风险爆发,10 亿用户都可能成为潜在受害者。早在 2023 年,公安部刑侦局就明确建议关闭微信、支付宝免密功能;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年也多次警示:过度开放账户权限,等于给资金安全埋下定时炸弹。



开通易如反掌,关闭难于上青天

"一键开启" 的诱惑背后,是平台精心设计的 "关闭迷宫"。
凤凰网财经调查发现,支付宝、微信、美团等主流平台的免密支付开通入口,往往藏在支付弹窗的默认勾选框里。用户输完密码后的下意识确认,可能就意味着授权了 "自动扣款"。而想要解绑时,微信用户需至少点击 6 个步骤才能找到关闭按钮,不同平台的界面术语更是千差万别 ——"免密支付"" 快捷扣款 ""自动续费" 的不同命名,让普通用户晕头转向。
更有甚者,苹果应用商店强制要求使用免密支付,账户被盗后直接沦为盗刷工具;部分平台在用户申请关闭时,会弹出 "挽留问卷"" 改进承诺 "等层层阻碍,用心理战术阻止用户解绑。这种" 开通极简、关闭极难 " 的设计,本质上是用技术手段绑架用户选择权。
平台为何如此执着于推广免密支付?数据给出了答案:清华大学消费金融研究院研究显示,免密支付能让客单价提升 18%,而自动扣款更能锁定用户持续消费 —— 有头部平台因此年增收超百亿元。当便捷性成为逐利的幌子,用户的钱包自然成了被觊觎的 "唐僧肉"。


追责之路:规定与现实的鸿沟

尽管 2024 年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明确要求,经营者需以 "显著方式" 提醒自动续费;2021 年的《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也禁止默认勾选免密功能,但现实中的维权依然举步维艰。
用户想要证明平台 "未充分告知",需面对复杂的举证流程;盗刷发生后,支付机构与银行常以 "苹果系统安全" 为由互相推诿。在近期的苹果账号盗刷事件中,整条支付链条的风控形同虚设 —— 支付机构信任苹果的安全机制,银行依赖支付平台的审核,最终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免密支付的核心矛盾,在于便捷性与安全性的失衡。平台不能以 "用户体验" 为名,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监管更需打通维权通道,让 "关闭难"" 追责难 " 不再成为行业潜规则。毕竟,任何支付创新都不该以牺牲用户资金安全为代价。

推荐商业消费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