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无望的酒店机器人,出路待寻

收录于 商业消费 持续更新中
一、冰火两重天:酒店机器人的双面镜像近年来,酒店机器人已悄然成为行业标配。华住集团旗下的汉庭、全季,首旅如家集团旗下的如家、莫泰,以及亚朵酒店等连锁品牌,早已引入机器人提

一、冰火两重天:酒店机器人的双面镜像

近年来,酒店机器人已悄然成为行业标配。华住集团旗下的汉庭、全季,首旅如家集团旗下的如家、莫泰,以及亚朵酒店等连锁品牌,早已引入机器人提供基础服务。2025 年 8 月 17 日,在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场景赛的酒店迎宾项目中,优理奇、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的机器人斩获佳绩,更让外界看到酒店机器人的技术突破。
然而,与行业广泛应用、赛事亮眼的光鲜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头部企业的生存困境。专注酒店机器人赛道的云迹科技,2022-2024 年累计亏损高达 8.15 亿元。一边是看似蓬勃的市场热度,一边是企业艰难的生存现实,酒店机器人为何赚不到酒店的钱?又该如何迎来真正的春天?

 

二、从蓝海到红海:酒店机器人的发展轨迹

(一)起步:小众赛道的商业化探索

2015 年,云迹科技推出第一台酒店机器人,凭借人工智能技术与激光雷达,实现走廊灵活穿梭,可提供送餐、导引、公共区域清扫、垃圾回收等自动化服务,迅速投入商业化运营。此时的酒店机器人,尚属小众产品,更多是酒店提升科技感的尝鲜选择。

(二)爆发:特殊需求催生的行业风口

2020 年成为关键转折点。“口罩” 事件推动无接触服务需求激增,酒店机器人迎来爆发期。同年 1 月底,华住集团要求旗下 5700 多家酒店强化机器人送物等智能化无接触服务,以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资本的涌入更让行业热度飙升:
  • 2021 年 1 月,云迹科技完成 5 亿元 C 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投资、联想创投等知名机构;
  • 2021 年 9 月,擎朗智能的酒店智能配送机器人完成 D 轮融资,软银、饿了么等参与投资。
    2021 年末,云迹科技估值一度暴涨至 40 亿元,主流企业均完成 3 轮以上融资,全年融资规模达数十亿元。

(三)政策加持下的行业成熟

2021 年 12 月,十五部门印发《“十四五”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推进服务机器人等重点产品的研制及应用。政策与资本双重驱动下,酒店机器人行业迈向成熟期,“非接触式服务” 习惯留存,使酒店成为商用服务机器人的核心应用场景。
技术迭代也持续推进:从早期 “圆桶型” 机器人,到如今更智能、灵活的具身智能服务模式。例如擎朗智能的 XMAN-R1,通过多模态融合感知技术,可理解复杂指令,完成配餐收餐、行李配送、客房清洁等超长程任务。2024 年,云迹科技单日在线机器人高峰超 3.6 万台,全年完成服务超 5 亿次,行业规模看似持续扩张。
 

三、盈利困局:光鲜背后的生存挑战

(一)效率瓶颈:替代能力有限

尽管技术不断升级,酒店机器人仍未突破 “能助人,不能替人” 的局限。以整理房间为例,人形机器人 “Figure 01” 折叠毛巾、摆放枕头的速度比人类慢 3 倍;日本海茵娜酒店曾因机器人铺一张床耗时 30 分钟、效率过低而将其撤下。机器人更多是劳动力补充,远未达到 “取代真人” 的程度,这直接限制了其核心价值。

(二)价格战泥潭:利润空间持续压缩

市场竞争加剧催生严重同质化,企业为争夺份额陷入价格战。早期酒店机器人定价七八万元 / 台,如今降至 2 万元左右,部分产品降幅超 60%:
  • 云迹科技 “润” 系列送物机器人单价从 2022 年的 2.32 万元降至 2024 年的 1.31 万元,降幅 43.8%;
  • “格格” 系列从 26.8 万元降至 20.9 万元,UP 系列一年内暴跌 60% 至 2.23 万元。
即便企业宣称降价源于国产零件替代与成本优化,但海尔等企业以低 30% 的价格抢占市场,叠加新兴厂商代工简略版本产品,进一步搅乱市场,导致利润空间几近枯竭。
 

(三)隐性成本:酒店的 “额外负担”

酒店引入机器人并非仅支付采购费,还需承担多项沉没成本:
  • 基础设施改造:WIFI 全覆盖、地面坡度及台阶调整、电梯梯控适配;
  • 环境适配问题:多数机器人无法识别玻璃转门和玻璃墙,易对激光雷达产生干扰;
  • 后续维护:机器人难以应对保洁工作中的应急清理,仍需人力配合,且维护与售后服务成本居高不下。
所谓 “机器人成本低于雇人” 的说法,在隐性成本叠加下难以成立,削弱了酒店的采购意愿。

(四)场景局限:依赖单一市场

酒店机器人应用场景单一,且过度依赖酒店赛道。

以云迹科技为例,2022-2024 年酒店场景收入占比分别为 70.1%、95.1% 和 83.0%,2024 年贡献超八成营收。
而国内连锁酒店渗透率仅 42.8%,低于美国的 73% 和全球平均的 43.6%,规模化应用受限。同时,机器人功能集中于送货、清洁,系统集成性差,难以融入酒店 “服务 + 信息化” 闭环,进一步制约市场空间。
 

四、破局之路:酒店机器人如何迎来春天?

(一)贴近需求:从 “想象” 到 “现场”

机器人落地需跳出实验室思维,深入酒店现场观察真实痛点,找到技术能力与客户价值的结合点。例如降低一次性采购价格、推出按需付费的租赁模式,或通过国产化零部件替代控制成本,提升市场接受度。

(二)技术深耕:构建核心壁垒

当前多数 B 端机器人离 “真正智能” 仍有差距,需通过垂直领域合作积累数据、迭代模型,进化出泛化能力。例如擎朗智能与英伟达合作实现软件突破,其商用机器人出货量全球第一,市场份额达 23%,售出超十万台,CEO 李通表示其机器人成本仅为人工的 1/2-1/3,验证了技术突破的价值。
对比来看,云迹科技虽有 979 项专利,但核心算法依赖腾讯云、阿里 IoT 外部整合,AI 决策系统缺乏自主突破,HotelGPT 模型在通用 AI 冲击下未显差异化,凸显技术深耕的紧迫性。

(三)市场拓展:出海与跨界并行

  • 出海掘金:海外劳动力缺乏、人力成本高,对机器人需求更旺盛。欧洲、日韩、北美、中东等地区是核心市场,需针对当地文化设计产品 —— 如日本市场侧重 “卡哇伊” 风格,欧美偏好硬朗设计,突破地域壁垒。
  • 跨界延伸:头部企业已从餐饮酒店拓展至医疗、商超、农业、教育、养老等行业,通过场景多元化降低单一市场依赖,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五、结语:等待真正的 “替代时刻”

酒店机器人的行业前景仍值得期待,但当前的盈利困局源于技术瓶颈、成本高企、场景单一等多重因素。只有当机器人真正实现高效、保质保量的 “人力替代”,同时突破价格与场景限制,才能迎来大规模普及的 “春天”。未来,技术深耕、模式创新与市场拓展的结合,将是酒店机器人走出困局的关键。

推荐商业消费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