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 “最后一公里” 出清难?物美 Agent 出招,损耗立减 30%

收录于 商业消费 持续更新中
晚上八点钟,北京物美超市的生鲜区,店员已不再忙着给蔬菜贴折扣标签。取而代之的是,AI 系统正自动为货架上剩余的商品定价 —— 西红柿 7 折,菠菜不打折,鳕鱼段 8 折&he
晚上八点钟,北京物美超市的生鲜区,店员已不再忙着给蔬菜贴折扣标签。取而代之的是,AI 系统正自动为货架上剩余的商品定价 —— 西红柿 7 折,菠菜不打折,鳕鱼段 8 折……
这一幕动态出清场景,只是 AI 深入零售运营全链路的一个缩影。如今,从前端货架的商品定价,到后端供应链的补货规划,再到门店日常管理,AI 正逐步重构零售行业的运营逻辑。
此前,在一场线上同行交流活动中,多点数智 AI 产品专家宋楠结合自身在零售门店和供应链的实践经验,以物美超市 AI 动态出清实践为核心案例,系统分享了 AI 在零售运营关键场景中的应用路径。内容不仅覆盖补货、出清、门店管理等具体实践,还深入剖析了项目落地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包括落地步骤、常见问题解决方案及组织配套机制等关键信息。


找对切入点:生鲜出清成 AI 落地理想场景

出清,始终是零售行业的 “老大难” 问题。不同品类、不同业态的出清逻辑差异显著:叶菜类商品以新鲜度为核心驱动,需提前规划折扣节奏;耐储品因保质期较长,更适合结合促销节点批量出清;超市业态因涵盖全品类,出清流程需兼顾多品类协同,复杂度更高;便利店则受限于空间,出清重点多放在快消品上。
而生鲜出清,更是难中之难。生鲜商品保质期短、自然损耗率高,过去依赖人工判断的出清模式,往往凭经验采用 “一刀切” 式打折 —— 比如固定每晚八点统一五折。这种粗放的方式不仅会无端损失毛利,也无法实现商品精细化管理;同时,人工出清流程繁琐,从巡店检查剩余商品,到申请折扣审批,再到打印、粘贴折扣标签,全环节依赖人力,耗时且效率低下。
不过,看似复杂的生鲜出清,却是 AI 落地的理想切入点。宋楠解释道:“生鲜作为‘日清’场景,具备高频、刚需的特点,且零售企业过往沉淀的 POS 销售数据、库存数据、会员消费数据等,能为 AI 模型提供充足的训练基础。此外,生鲜品类虽单品毛利薄,但只要优化出清流程、降低损耗,带来的成本节约和效益提升就能立竿见影。”
他进一步强调:“AI 可落地的零售场景很多,但找对切入点至关重要。一定要从小切口入手,越追求大而全,越难落地。而生鲜出清,就是这样一个小但价值极高的场景。”
正是基于这一判断,一年多前,多点数智与物美超市携手,共同搭建 AI 动态出清体系。该体系以历史销量、实时库存、商品保质期、实时销售速率为核心数据维度,叠加零售行业出清经验,通过 AI 模型自动计算每款商品的最优折扣力度,实时生成促销方案并同步至门店执行,彻底改变了传统人工出清模式。
 

智能AI出清:方案推理链路


分层落地:从试点验证到全店覆盖的路径

为确保 AI 动态出清体系的有效性与稳定性,项目采用了 “分层试点、逐步推广” 的落地策略。
体系搭建初期,优先选择肉品、叶菜、净膛鱼等典型 “日清” 商品,以及客流量较高的门店作为试点。通过小范围试运行,收集真实销售数据与用户反馈,验证 AI 出清策略的实际效果 —— 比如折扣力度是否合理、商品售罄率是否提升、损耗是否降低等。
在试点数据验证有效的基础上,项目团队进一步小范围扩大应用范围,同时聚焦试运行中发现的高优先级问题(如部分商品折扣测算偏差、数据同步延迟等),结合门店反馈复盘优化模型算法与执行流程。
经过多轮迭代完善后,AI 动态出清体系逐步在更多门店推广,最终实现全面覆盖。截至目前,该体系已应用于物美 285 家门店,并搭建了实时数据跟踪机制,可实时监控各门店的出清效果、损耗变化等关键指标,为后续持续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物美AI出清的关键落地阶段与步骤


效率与体验双升:AI 重构出清流程,解放人力价值

AI 动态出清体系的落地,给物美超市生鲜区带来了显著变化。
从流程上看,过去需要 “巡店 - 拍照记录 - 申请审批 - 打印标签 - 粘贴标签” 的复杂出清流程,如今仅保留 “堆头摆放” 这一个需要人工干预的环节,流程简化程度超过 80%。
从人力价值上看,店员彻底从贴标签、巡店核对等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务顾客(如解答商品咨询、推荐搭配)、优化商品陈列(如调整货架布局、保证商品新鲜度展示)等价值更高的工作中,门店服务质量与顾客体验同步提升。
宋楠透露,目前该 AI 系统的 “幻觉率”(即算法输出错误决策的概率)已控制在千分之二以内,而试点门店的生鲜整体损耗率,较人工出清时代下降超过三成,毛利损失也得到有效控制。


AI 落地关键:数据为基,人是核心

在宋楠看来,AI 在零售业务场景中的成功落地,绝非单纯的 “技术 + 业务” 叠加,更需要从组织架构到工作流程的深度重塑。结合过往多个零售 AI 项目的服务经验,他总结出三大关键要点:

1. 数据是 AI 的 “生命线”

没有干净、准确的数据,AI 模型就容易出现 “幻觉”,导致决策偏差。相较于传统算法依赖人工清洗数据的高成本模式,大模型具备更强的原始数据理解能力 —— 能够通过逻辑推理识别异常数据、融合行业知识,在降低数据准备成本的同时,提升数据应用的准确性,为解决 “数据孤岛” 问题提供了更高效的路径。

2. 理性看待 AI 边界,选对场景是关键

不能神化 AI 的能力,需清晰理解 AI 的工作原理与适用范围。宋楠指出,与传统算法相比,AI 的核心优势在于 “既能理解业务数据,也能融合行业知识”,但只有选对应用场景,才能实现十倍以上的效率提升。若将 AI 应用于不匹配的场景(如复杂的多步骤动作识别),反而可能导致资源浪费、效果不佳。

3. 重构流程与组织,激活人的价值

AI Agent(智能体)的落地,需要打破传统以 “人” 为中心的 SOP(标准作业流程),转向以 “模型” 为中心重构流程 —— 让 AI 承担重复性、规律性的工作(如折扣计算、数据统计),释放人力价值。
同时,AI 项目离不开业务团队的高度参与:只有将一线员工的行业经验、业务逻辑以规则或提示词的形式 “喂” 给 AI,模型才能真正理解零售场景的实际需求;而越熟悉业务与数据的员工,越能推动 AI 模型的落地与优化。此外,AI 落地后,团队需从 “人做事” 的传统模式,转向 “人监督 AI+AI 执行” 的新模式,组织架构也需随之调整,以适配新的工作流程。


问答实录:AI 在零售场景的实操难点与解法

在交流活动的 QA 环节,听众聚焦 AI 在零售落地的业务细节,提出多个实操性问题,宋楠逐一给出针对性解答:

Q:短保商品的动态出清如何落地?

A:核心在于精准的库存估算与动态折扣调整。首先,库存方面以 “先进先出” 为假设,通过进货次数与销售数据反推剩余可售量;其次,将门店优秀员工对商品鲜度折损的判断经验,转化为自然语言规则输入模型,提升鲜度把控的准确性。
同时,AI 会实时整合库存、损耗、实时销售、剩余保质期等数据,每 30 分钟更新一次折扣策略;并通过对比实际售罄结果与预测结果,持续校正模型,最终可让 AI 出清策略达到门店最佳员工 70~80 分的水平。

Q:图片类多模态数据的解析与分类处理,目前有哪些可行方案?

A:当前多模态模型的稳定性仍低于大语言模型,复杂动作识别的准确率有待提升。若需提升图片类数据的处理准确率,可采用两种路径:一是对每张图片单独生成描述后汇总分析,二是将多张图片按时间或逻辑顺序拼接后一次性输入模型。
从落地场景来看,多模态模型目前更适合货架缺货巡检这类 “有或无” 的二分类简单场景;而在带时序的复杂动作识别(如退货流程合规检测)中,仍需等待下一代模型的技术升级。

Q:遇到爆品、新品时,AI 如何辅助做补货决策?

A:新品与爆品的补货逻辑需差异化设计:
  • 新品:可先寻找过往销售数据中的 “相似品” 作为参照,将业务专家对相似品的预测经验转化为提示词输入 AI,结合新品的品类属性、季节特征等数据,让 AI 给出初步补货参考;再根据新品首销期的实际销售数据,滚动修正预测模型,逐步提升补货准确率。
  • 爆品:需引入外部数据与实时反馈 —— 比如抖音、小红书等社媒平台的热度数据(搜索量、点击率飙升的品类),结合门店实时销售反馈、关联品类销量变化(如爆品零食带动饮料销量增长),做短期销量跳跃预测;将预测结果叠加到常规补货模型中,为爆品补货提供更精准的决策支持。


结语

整场交流活动中,线上观众围绕 AI 在零售的应用展开热烈讨论,除上述问题外,还就 AI 补货的容错机制、门店运营中 AI 与人工的协同、跨部门组织协同等关键话题深入提问,宋楠均给出详细解答。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活动吸引了华为、Lola Rose、蒙牛、传音控股、广为电器、都市丽人、嘀嗒、欣和等 30 余家知名企业的决策者参与,参会者不仅交流了 AI 在零售落地的实践经验,还就潜在的业务合作机会展开探讨,为零售行业的 AI 化转型注入了更多思路与可能性。

推荐商业消费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