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谁在爬?:白领解压、青少年 “进阶” 的双向奔赴
攀岩的 “破圈”,首先离不开两类核心人群的支撑:都市白领与青少年家庭。对于长期伏案的白领而言,攀岩是 “解压 + 塑形” 的双重选择。北京外企销售主管小周便是典型的新 “岩友”,一年前被同事带入坑后,便迷上了这项运动的 “征服感”:“对肩背锻炼效果好,比传统健身有趣,爬完墙感觉工作压力都卸了。” 这种感受并非个例,望京 COG 攀岩馆创始人正前直言,“工作压力大的人容易爱上攀岩 —— 你的对手只剩一面墙”,为此他特意将工作日营业时间延长至 24 点,方便晚下班的打工人 “深夜释压”。
但攀岩最初并非 “大众运动”。小周记得,北京攀岩馆次卡普遍 100-150 元,私教课单次超 200 元,入门装备更不便宜:普通攀岩鞋、安全绳各约 500 元,好的上千元,且装备还成了 “社交货币”——“岩友聚会时会不自觉攀比,一套装备根本不够用”。高门槛筛选了人群,也让攀岩早期贴上 “精英运动” 标签,如今女性岩友占比甚至逐渐超过男性,成为白领圈少有的 “男女皆宜” 极限项目。
另一股增长力量来自青少年。“我攀” 攀岩馆创始人黎双富发现,去年起进店的青少年每月都在增加,“比成人拉新容易得多”。这背后,既有攀岩对 “解题能力” 的锻炼 —— 上墙前需规划路线、准备备选方案,契合家长对孩子 “专注力与决策力” 的培养需求;也有现实考量:小红书上不乏 “攀岩特长申请美国名校” 的攻略,部分场馆甚至专门开设 “速度攀岩” 项目,只因 “学习成本低、出成绩快”。

二、为何火?:奥运会 “破圈”+ 小红书 “发酵”
攀岩的爆发,离不开两大关键节点的推动:奥运会的 “身份认证” 与社交平台的 “流量加持”。2020 年东京奥运会(2021 年举办)首次将攀岩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让这项原本 “小众” 的运动走进大众视野。次年,小红书上 “攀岩” 相关帖子数量开始暴涨,截至 2022 年 3 月已超 10 万篇;2024 年巴黎奥运会,中国选手邓丽娟、伍鹏分获速度攀岩银 - 牌,进一步点燃热度 —— 此时小红书相关帖子数量已达 2019 年的 30 倍,平台成为岩友分享日常、新手获取攻略的 “大本营”。
社交平台的 “发酵” 不仅带火了运动本身,也为行业埋下了 “商机” 与 “困惑”。一方面,钱小磊在二三线城市调研时,看到小红书评论区大批 “来我们这开店” 的留言,坚定了扩张想法;另一方面,新手创业者的迷茫也在平台蔓延:有人纠结二三线城市消费力,有人头疼场馆运营,甚至有帖主在 “开攀岩馆赚钱吗?” 的讨论中被劝退 ——“100 万砸进去可能听不到响”。
正如香蕉攀岩创始人钱小磊所言,攀岩的增长并非 “突然爆发”,而是 “平稳上升”:“如果非要说节点,东京奥运会算是一个契机。”2017 年他第一次接触攀岩时,场馆还是 “阴暗简陋、没空调,一群光膀子大哥爬墙” 的景象;如今,攀岩馆不仅有色彩区分的路线,还配备静音仓(方便白领加班)、免费装备与水果,舒适度与专业性大幅提升。
三、怎么赚?:从 “爱好创业” 到 “商业试错” 的从业者们
攀岩赛道的机遇,吸引了一批 “因热爱入局” 的创业者,但从 “爱好” 到 “生意”,并非易事。钱小磊的创业故事颇具代表性。2017 年他还是北京互联网大厂员工,因着迷攀岩的 “成就感”,2019 年用创业赚的钱开了第一家馆,甚至花 100 万元接手了自己 “入坑” 的旧馆。初期他并未把这当 “生意”,直到 2020 年场馆受限营业时 “一开门就有人来”,才隐约看到希望。最难时,他刷爆信用卡、借遍支付宝,员工既要组织户外飞盘创收,又要搬钢筋、焊攀岩墙省成本。如今,香蕉攀岩在全国开出 16 家店,几乎都选在核心商圈(武汉、深圳的馆直接开进商场),年营业额达大几千万元,“营收规模足够支撑全国扩张”。
黎双富的入局则带着更强的 “资源基因”。作为攀岩发烧友,他曾与企业家一起接受前国家队总教练赵雷的指导,后来联合赵雷创业,万科创始人王石担任联合创始人并参与种子轮融资,360 创始人周鸿祎是第一位天使投资人。即便如此,他也面临不少挑战:最初想做 “白领团建生意”,却因企业预算压缩屡屡碰壁(一家外企将团建价压到 3 折仍未成交);选址时为找 “层高 10 米以上” 的场地,几乎看完北京所有合适空间,最终只能舍弃部分人流量,选在距地铁站 1.4 公里的位置。
如今,黎双富的攀岩馆建馆成本约 1000 万元,目前仍处 “小亏” 阶段,目标是年底盈利;钱小磊虽营收乐观,却也需应对 “存量竞争”—— 早期岩友已有固定场馆,新客获客越来越难。两人的共识是:行业虽热,但 “想清楚的人不多”。普通攀岩馆建造成本 200 万 - 300 万元,核心商圈租金若超总成本 20% 便难盈利,不少新馆盲目跟风投入,却没理清商业模式。

“我攀”攀岩馆的创始人和投资人,从左到右分别是赵雷、周鸿祎、王石、黎双富。来源:受访者
黎双富的解法是 “差异化”:场馆主打 “顶级教练、高线路质量、免费装备与水果”,小红书标签清晰;钱小磊则在细节上讨好白领,比如设置静音仓 “实测使用率很高”。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找到方向,小红书上 “三个月回本” 与 “奔着赚钱别开馆” 的争论,折射出赛道的残酷 —— 机会真实存在,但抓住它需要清晰的定位与耐心。
四、前路何方?:机遇与迷茫并存的 “新赛道”
“最早一批入局的都赚到钱了,但现在起步可能太晚了。” 黎双富的话,道破了攀岩行业的现状:区域性市场饱和加剧,存量客群被 “瓜分”,新玩家面临高成本、获客难的双重压力。对消费者而言,行业竞争是 “好事”—— 新馆硬件投入更高,舒适度与功能性更强;但对经营者来说,“价格战” 已难奏效,去年涌进的新馆中,不少因 “大投入却无清晰商业模型” 陷入困境。黎双富坦言,近一年看到很多 “盲目跟风” 的创业者,“1000 万建馆成本不是小数,若想不清楚定位,很容易陷进去”。
即便如此,从业者仍看好未来。钱小磊计划向二三线城市扩张,“需求是真实的”;黎双富则认为,只要切中目标人群(如青少年、高端白领),仍有大把机会。只是这条 “太新” 的赛道,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每个人都在 “试错中前行”—— 钱小磊靠商圈选址与细节服务站稳脚跟,黎双富押注青少年与专业教练资源,而更多新玩家仍在 “迷茫中寻找方向”。
正如小红书上那篇 “开攀岩馆赚钱吗?” 的帖子,有人看到机遇,有人看到风险。攀岩的 “爆发” 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如何在热度褪去后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才是每个从业者需要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