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4 月,日本全家便利店的一则告知引发广泛讨论 —— 部分店铺以店长名义呼吁顾客优先使用现金或自家的 FamiPay 结账,这一消息不仅在社交媒体发酵,还登上了雅虎新闻及多家电视台。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全家总部的统一通知,背后原因直指非现金支付的高手续费:对如今因成本上涨已濒临入不敷出的店铺而言,这笔开支无疑是 “雪上加霜”。
类似的困境并非只存在于便利店。日本媒体报道显示,不少老铺同样面临两难选择:虽然因高成本想取消电子支付,但消费者早已习惯无现金化生活,甚至很少携带现金出门,为了留住客源,只能被迫继续维持电子支付服务。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仙台一家超市的果断尝试。今年 4 月起,该超市直接取消了所有电子支付方式,仅接受现金结算;为平稳过渡,还对现金支付的顾客给予 1% 的折扣。店长表示,这样做是将原本用于支付电子手续费的成本直接返还给消费者,对店铺和顾客来说是 “双赢”。
这场看似 “反时代潮流” 的选择,核心症结在于日本电子支付的手续费显著偏高。根据 GPT、Deepseek、Gemini 等平台整理的数据(若有出入欢迎指正):日本商家使用信用卡支付时,手续费普遍在 2%-5%,其中小店因谈判力弱,费率多集中在 3%-5%,大企业才能降至 2% 左右;即便是费率相对较低的二维码支付,手续费也达到 1.5%-3.25%,此外还需承担终端机导入成本。
对比国际市场,这一费率明显偏高:美国信用卡支付手续费约为 1.5%-3.5%,欧盟更低,不足 1%;而中国的微信、支付宝手续费仅 0.38%-0.6%,银联 POS 刷卡手续费也仅 0.38%-0.78%。
回溯日本电子支付的发展历程,其普及之路本就充满 “政策推动 + 平台补贴” 的印记。2020 年前后,日本开始大力推进电子支付;在此之前,主流非现金方式是信用卡、公交卡及各家企业推出的电子货币(如 7-Eleven 的 nanaco、永旺的 WAON 等)。二维码支付虽在 2016 年已出现,但真正普及是在 2018 年之后 —— 彼时 PayPay、LINE Pay、乐天 Pay、d 払い、au PAY 等平台集中推出,各家便利店也争相开发自有二维码支付系统。
2018 年,日本政府更是提出 “无现金愿景(キャッシュレス・ビジョン)”,明确目标到 2025 年将无现金支付比例提升至 40%。
2020 年后,通过 “my number card 绑定电子支付可获积分” 的政策,进一步加速了电子支付的推广。
尤其是 PayPay 在推广期推出 0% 或 1.6% 的低手续费,成功让消费者养成了无现金支付习惯;但活动结束后,费率回升至 1.98%-3.25%,习惯已养成,商家的成本压力却陡增。
作为日常使用者,我深切体会过电子支付的便利:上班路上在车站便利店买水,从口袋掏出手机扫码就能快速结账,对赶时间的上班族格外友好;而且每笔消费都能自动记账,无论过去多久都能查到记录,不用再担心因丢失小票而对不上账。
但不便之处也真实存在:常用的 PayPay 有时启动需要时间刷新,若后面排队结账,会格外焦虑,反而不如掏出现金结账更快;扫码进出站时,也偶尔会遇到类似的延迟问题。不过即便如此,我仍不希望常去的超市取消电子支付 —— 毕竟日本找零的硬币又多又沉,揣在兜里实在不便。
看着如今的支付习惯变迁,不禁让人思考:未来的日本年轻人还会认识小小的零钱包吗?几年前,它还和手绢一样,是日本人包包里的 “标配”;或许再过不久,它就会像磁带一样,成为承载时代记忆的 “历史文物”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