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 “房内捞” 到研学:这家五星酒店的 “火锅基因” 有多浓?
打开 IHG 官网的酒店介绍,跨界的想象力被进一步拉满。酒店选址成都武庙镇白金山水库 B13 栋,距天府国际机场 25 公里,定位 “城市度假 + 商务会展”,硬件配置堪称硬核:259 间客房、恒温泳池、1350 平米儿童乐园、健身房、超大会议厅及演艺灯光系统,覆盖商务、亲子、度假等多元需求。
但真正让它 “出圈” 的,是刻在细节里的 “海底捞属性”。开业公告中明确提到,酒店将推出火锅主题房、火锅送餐服务,客人还能去 “海底捞生态农场” 放松,或到毗邻的 “海底捞商学院” 开展团建。
换句话说,在这里住店,体验不止于 “在酒店吃海底捞”—— 你可以穿着睡衣叫锅底送进房间,实现 “房内捞” 自由;若想沉浸式体验,还能解锁 “火锅研学一日游”。住酒店、吃火锅、玩出综艺感,这种全方位 “火锅化” 的五星酒店体验,在国内尚属首次。

热度爆棚:网友玩梗与媒体解读的狂欢
新奇的模式很快点燃社交媒体。有网友调侃 “终于能放心穿睡衣撸火锅”,更有人脑洞大开:“吃火锅能享免费美甲、剥虾、婴儿托管,住酒店难道能半夜叫服务员上门唱生日歌?”媒体也纷纷跟进分析:有人聚焦海底捞 IP 的延伸价值 —— 从餐饮场景突破到住宿场景,重构用户对 “海底捞服务” 的认知;也有人将其类比 “酒店版奈雪书屋”“火锅界无印良品酒店”,认为这是大众消费品牌与高星酒店碰撞的新样本。
要知道,此前曾有声音质疑 “海底捞打不开川渝市场”,如今张勇用一家五星酒店给出回应:不仅要做川渝的火锅,还要做带火锅基因的川渝五星酒店。
跨界不是临时起意:海底捞的 “空间梦” 与洲际的 “转型焦虑”
在多数人看来,海底捞跨界酒店是 “突发奇想”,但回溯过往,这场合作的种子早有伏笔。疫情解封初期,“海底捞过夜攻略” 曾刷屏社交平台 —— 年轻人为省钱,在海底捞点一顿饭蹲到天亮,称 “比网吧舒服、比酒店便宜”。尽管海底捞当时回应 “店内环境不适合过夜”,但这一现象暴露了一个关键认知:在年轻人心中,海底捞早已不只是餐厅,更是一个能提供 “临时休憩 + 情绪价值” 的体验空间。
这种 “空间属性” 的潜力,或许让海底捞萌生了更大胆的想法:若将服务延伸到住宿、会议、团建,能否复制餐饮端的口碑?能否圈住比年轻人消费力更强的中产,或是洲际的常旅客?
而此时的洲际酒店集团,恰好也有 “破局” 的需求。
过去一年,高星酒店正集体 “走下神坛”:天津丽思卡尔顿开移动汉堡车卖 58 元的和牛汉堡,上海静安瑞吉把 20 元的咖啡松饼餐车开进小区 —— 连最讲究 “排面” 的高端品牌都开始亲民化,背后是残酷的市场压力:合思《2024 中国企业差旅管控分析报告》显示,超六成企业削减差旅预算;麦肯锡数据则指出,科技、金融行业差旅支出下滑高达 30%。
对洲际旗下的皇冠假日而言,压力更甚。在 IHG 体系中,皇冠假日定位 “高端商务”,主打会议与舒适住宿,却卡在 “不上不下” 的尴尬地带 —— 没有洲际酒店的高端光环,也没有智选假日的大众性价比,成了最适合 “创新实验” 的角色。
于是,海底捞的 “内容优势”(火锅 IP、情绪服务)与皇冠假日的 “空间优势”(商务场景、硬件体系)形成互补:保留皇冠假日的商务属性,叠加海底捞的火锅场景与亲民服务,既不丢高端调性,又能吸引新客群。
这背后,是中国高星酒店的逻辑转变:从过去 “开发商抬地价的工具”,转向 “以盈利、获客为核心的运营载体”—— 餐饮不再是配角,反而能成为驱动流量的主角。
餐饮跨界酒店:不是 “流量迁移” 这么简单
海底捞并非首个跨界酒店的餐饮品牌。2023 年,麻六记就曾与曜石酒店合作,推出青岛曜石 X 酒店,定位高端商旅,定价一度达千元 / 晚。但这家酒店仅开业 7 天,就因 “地板脏、床底乱、服务脱节、欢迎卡像废品” 被差评淹没,最终黯然退场。

- 做餐饮,核心是 “即时体验”—— 靠人气、翻台率、氛围感吸引顾客,追求 “当下爽不爽”;
- 做酒店,核心是 “长期信任”—— 靠体系化服务、硬件稳定性、细节把控留住客人,追求 “长期值不值”。
更值得期待的是,未来洲际的 IHG 优悦会与海底捞会员体系是否会互通?若吃火锅的积分能抵房费,住酒店的消费能累积海底捞黑海权益,用户将彻底融入 “海底捞生活圈”,从 “单次消费” 变成 “长期绑定”。

结语:一场 “互补共赢” 的新尝试
成都海底捞皇冠假日酒店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它的理想状态,或许不是 “海底捞主导酒店”,也不是 “皇冠假日同化海底捞”,而是两者各取所长:
- 海底捞提供 “内容与情绪”—— 用火锅场景、亲民服务打动用户;
- 洲际提供 “体系与空间”—— 用标准化管理、商务场景支撑体验。
至于这场 “火锅 + 五星酒店” 的组合最终能否成功,答案或许要等酒店开业后,从客人 “房内捞” 的满意度、商务会议的复购率、会员体系的打通效果中寻找。但至少现在,它让我们看到了跨界的更多可能性 —— 当不同行业放下边界,或许能碰撞出更贴近用户需求的新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