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尚未平息,市场的 “审判书” 已如期而至。2025 年 8 月 15 日,百果园发布的中期业绩数据堪称刺眼:上半年收入 43.76 亿元,同比下滑 21.8%;归母净亏损 3.42 亿元,远超此前预警区间;门店数量更同比减少约 27%,仅剩 4386 家。
从早年 “不好吃三无退货” 的消费者让利姿态,到如今 “教育消费者” 的傲慢,百果园的急速转向背后,藏着一个更残酷的市场真相:当消费风向从 “为溢价买单” 转向 “为实用付费”,任何试图对抗趋势的品牌,都将付出沉重代价。而百果园的阵痛,不过是整个高溢价消费赛道泡沫破裂的缩影。

一、从 “品质标杆” 到 “信任崩塌”:百果园错在哪?
曾几何时,百果园是消费升级浪潮中的 “模范生”。它的核心打法清晰且精准:以 “标准化高品质水果” 为卖点,用 “不好吃三无退货” 的售后承诺,击中城市中产对食品安全、品质稳定的核心诉求,最终赚取远高于普通水果摊的品牌溢价。这套逻辑不仅让百果园成为水果连锁行业的龙头,更成功将其送进了港交所。
但这套模式的致命弱点在于 ——高溢价的根基,必须是 “高品质” 的绝对兑现。一旦承诺与现实脱节,曾经的 “溢价优势” 会瞬间变成 “信任负债”。
裂痕最早出现在 2022 年。一则暗访视频曝光百果园将腐烂水果制作成果切高价出售,随后 “高价买到烂果”“果切品质堪忧” 的吐槽在社交平台刷屏。消费者逐渐发现:自己支付的溢价,并没有对冲掉 “买水果像开盲盒” 的风险 —— 花了更贵的钱,却没得到匹配的品质,品牌信任的基石自此开始松动。
而百果园的成本结构,进一步放大了这种信任裂痕。核心商圈的高额租金、全程冷链的运输成本、庞大的员工管理开支…… 每一项成本都在吞噬利润,最终只能转嫁到货架上的价格标签。当消费者意识到 “溢价没换来安心”,对品牌的耐心便加速透支。
真正压垮骆驼的,是创始人余惠勇那句 “教育消费者” 的言论。正如一位消费者的评价:“这话透出的姿态太让人不适 —— 问题不在商品,而在你不懂如何消费。” 这种认知错位,恰恰暴露了品牌与消费者的脱节:一边是越来越理性、算得更精的消费者,一边是仍沉浸在 “品牌叙事” 里的管理者。
当 “品质信任” 这个根基坍塌,建立在其上的 “高溢价体系”,自然也随之摇摇欲坠。
二、高溢价退潮不是偶然:供需两端的双重挤压
百果园的困境并非孤例。将视野拉向整个新消费领域,高溢价赛道的退潮已成为普遍趋势 —— 从新茶饮到咖啡,从烘焙到零食,曾经靠 “消费升级故事” 收割市场的品牌,如今都在集体转向 “性价比”。新茶饮赛道的变化最为直观。早年,喜茶、奈雪凭借 “产品创新 + 第三空间” 的组合,将核心产品价格稳定在 30 元以上,牢牢占据 “高端茶饮” 定位。但从 2022 年底开始,这两家头部品牌先后 “低头”:喜茶下架所有 30 元以上产品,奈雪推出 “轻松喝” 系列将主力价拉回大众区间。这不是短期促销,而是长期战略调整 —— 本质是向 “性价比” 妥协。
咖啡赛道的价格战则更直接。瑞幸与库迪掀起的 “9.9 元咖啡” 大战,彻底拉低了消费者的价格预期:曾经被视为 “小资消费” 的咖啡,如今变成了日常刚需品。这种变化不仅重构了市场份额,更直接冲击了依赖 “品牌溢价” 的传统咖啡品牌。
这些现象背后,是供需两端的双重挤压,彻底瓦解了 “高溢价” 的生存土壤。
供给侧:资本催生的 “过剩危机”
过去几年,低利率环境下的充裕资本,将消费赛道推向了 “扩张狂热”。2021 年新消费领域迎来融资顶峰,全年超 500 起融资、总金额逾千亿元,咖啡、奶茶、零食等细分行业涌现出一批 “万店规模” 的连锁品牌 —— 它们靠资本输血密集开店,试图用规模建立壁垒,却忽略了 “差异化” 与 “真实需求”。最终的结果是供给严重过剩:一条商业街上可能挤着 3 家咖啡店、2 家奶茶铺,门店设计相似、产品配方雷同、营销话术趋同,消费者根本分不清 “谁是谁”。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截至 2025 年 7 月,全国奶茶门店总数 42.6 万家,过去一年虽新开 11.8 万家,却净减少 3.92 万家(意味着 15.7 万家闭店);咖啡门店总数 22.8 万家,同期净增仅 1.6 万家,5.2 万家门店黯然退场。仅一年时间,超 20 万家现制饮品店消失,行业 “淘汰赛” 烈度可见一斑。
更关键的是,生产端的价格压力正持续传导至终端。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已连续 30 多个月同比为负,意味着上游成本在下降,终端消费市场的 “降价空间” 被倒逼出现 —— 依赖高毛利的品牌,再也难维持此前的价格底气。
需求侧:消费者的 “理性回归”
比供给过剩更致命的,是需求端的 “收缩”。一个颇具讽刺的数据是:北京、上海这两个中国最富裕的城市,近几个季度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居然跑输了全国大盘。背后的核心原因,是居民 “资产负债表衰退”:房价下行、股市震荡导致资产缩水,而房贷等刚性债务仍在,家庭不得不优先偿债、增加储蓄,而非扩张消费。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居民储蓄率仍处高位,较疫情前明显上升 —— 更多人选择 “把钱存起来应对不确定性”,而非花在 “非必需的溢价消费” 上。反映在市场上:30 元的高端奶茶要权衡再三,节假日外出就餐换成家庭聚餐,国际高端美妆销量承压,本土平价品牌反而逆势增长。
即便有短期消费刺激政策,效果也在减弱。2025 年上半年社零总额同比增长 5.0%,但 6 月单月增速仅 4.8%,较三四五月份明显回落;粮油食品、化妆品、金银珠宝等品类 6 月增速,普遍低于上半年平均水平。家电、汽车等有政策扶持的品类虽增速尚可,但部分需求已被前期政策提前释放,后续增长乏力。
就业市场的情绪也在传导:“考公考编” 热度攀升,外卖、网约车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趋于饱和 —— 人们对 “稳定岗位” 的追逐,本质是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而这种不确定,又进一步削弱了消费意愿。
供需两端的挤压下,“靠讲故事赚溢价” 的模式,注定失去生存空间。

三、消费行业新分化:百果园的 “中间困境” 与未来方向
旧的消费格局正在瓦解,新的竞争逻辑已清晰浮现 —— 市场不再是 “中间通吃”,而是向两个极端分化:一端是效率驱动的成本竞争,另一端是价值壁垒的体验竞争。
分化方向一:效率驱动,拼 “极致性价比”
这类品牌的核心能力,不是 “讲故事”,而是 “控成本”—— 通过供应链优化、规模效应、运营效率,把价格压到最低,同时保证基础品质。- 山姆、Costco:靠会员费重构盈利模型,将商品毛利率压到极限,用 “量大价低” 吸引对性价比敏感的消费者;
- 瑞幸、蜜雪冰城:依托 “万店规模 + 自建供应链”,拿到最低采购成本,既能维持低价(瑞幸 9.9 元咖啡、蜜雪冰城 3 元冰淇淋),又能保证利润;
- 社区团购、直播电商:跳过中间环节,直接连接产地与消费者,用 “短链路” 降低流通成本,冲击传统零售的价格体系。
分化方向二:价值驱动,拼 “不可替代性”
这类品牌不与巨头拼成本,而是靠 “独特体验” 或 “情感连接”,找到细分人群的需求痛点,用 “深度黏性” 换收益。- 社区天然酵母烘焙坊:不追求连锁规模,靠 “每日现烤” 的新鲜感、“邻里熟人” 的信任关系,吸引愿意为 “新鲜” 付费的周边居民;
- 精品咖啡馆:不打价格战,而是通过 “专业冲泡技术”“小众咖啡豆”“社群活动”,营造 “咖啡爱好者聚集地” 的氛围,靠归属感留住客群;
- 小众有机水果店:聚焦 “高端小众品类”(如阳光玫瑰、车厘子的细分品种),提供 “定制化分拣”“产地溯源” 服务,吸引对品质有极致要求的高净值人群。
而百果园的尴尬之处,恰恰在于卡在了这两种逻辑之间,两头不占优。
它的确有 “便利优势”:门店布局密集、位置优选,品类齐全,采购和储运高效,能满足消费者 “即时买水果” 的需求。但 “便利” 不足以对抗价格竞争 —— 当社区团购能以更低价格送果上门,当街边水果摊能提供更灵活的议价空间,百果园的 “便利溢价”,在 “价格敏感” 的消费者面前,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另一方面,它又缺乏 “价值驱动的独特性”。作为标准化连锁品牌,百果园的 “高品质” 依赖统一供应链和门店管理,但 2022 年的品控事故后,“高品质” 标签已被弱化;而相较于小众精品水果店的 “定制化服务”“情感连接”,百果园的标准化运营又显得 “冰冷”,难以建立深度客群黏性。
最终,百果园陷入了 “双重压力”:在效率型玩家面前,价格没优势;在价值型玩家面前,特色不突出。曾经 “中间市场” 的宽阔空间,如今已被挤压得越来越窄。
对百果园而言,未来的路只有两条:要么彻底转向 “效率竞争”,砍掉冗余成本(如优化门店选址、精简供应链环节),在价格上贴近大众市场;要么聚焦 “价值竞争”,重新夯实 “高品质” 标签(如强化品控、推出小众高端品类、提供定制服务),留住愿意为品质付费的客群。如果继续在 “中间地带” 徘徊,只会两头落空。
百果园的十字路口,从来不是一家企业的 “选择题”,而是整个消费行业的 “转型缩影”。从 “消费升级” 到 “理性消费”,市场早已不是 “品牌说什么,消费者信什么” 的时代 —— 只有读懂趋势、贴合需求,要么把效率做到极致,要么把价值做到独特,才能在新的竞争中活下去。
毕竟,没有哪个消费者愿意为 “傲慢的教育” 买单,大家只愿意为 “值得的价值” 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