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起初嗤之 “大公司怎会觊觎几块钱”,有人半信半疑点开订单页,结果越查越心惊:自己默认 “过期自动退” 的团购券,竟还停留在 “退款中”;有的订单追溯至 12 年前,退款进度成了未解之谜。两方观点交锋间,美团退款俨然成了 “薛定谔的到账”,没人能笃定自己的钱究竟去了哪。
这个周末,不少人体验了一把 “会计做账” 的艰辛:在美团订单页与微信、支付宝、网上银行 APP 间反复切换,手指滑动到发酸,只为确认一笔笔退款的去向。网友杨帆就是其中之一,起初看到 “自查退款” 的消息她毫不在意,随手一查却发现 77 元退款显示到账支付宝却无记录,顺着线索查下去,竟找出 30 多笔存疑订单,总计 600 多元。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社交平台上,“退款找不到” 的声音此起彼伏,美团退款风波逐渐演变成大型 “罗生门”。消费者遇到的问题五花八门:有人订单标注 “退款失败”,却没收到任何提醒 —— 就像晋莉,去年 12 月的订单一直卡在 “退款失败”,直到今年 8 月自查手动提现才到账,中间整整拖了 8 个月;有人面对的是长达数年的 “退款中”,2013 年买的 KTV 券,2015 年申请退款,2022 年显示失败,2025 年查询仍在 “退款中”,网友洪欣调侃 “当年出生的娃都该上初中了,钱还没到”;

受访者供图
还有人遭遇 “虚假退款”,界面显示 “退款成功”,金额栏却明晃晃写着 “0”。




左为美团界面,右为支付宝界面(图源:受访者供图)

图源:新浪财经

图源:小红书@Maki
智能寄存柜的押金也成了 “糊涂账”,规则写着 “用完即退”,实际却需手动申请,不少人忘了操作就成了 “沉没成本”。退款难的背后,藏着复杂的流程链条。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解释,退款需经过商户、平台、银行三方,任一环节卡壳都会导致延迟 —— 商家对 “核销” 的认定有分歧、银行端信用卡退款需 1-15 个工作日,甚至系统漏洞都可能让钱 “消失”。此前就有网友在阿里巴巴退款 3 万多元,页面显示 “成功” 却 “到卡失败”,最终发现是银行退款回支付宝后,普通客服看不到真实流向,钱相当于被 “系统吃掉”。
对很多人来说,周末查账或许只找回了几百块 —— 可能够一顿饭、不够一场演唱会门票。但这场 “找钱运动” 带来的冲击远超金额本身:有人感慨 “像经历了一场电子地震”,有人直言 “以后再也不囤券了”。当 “过期自动退”“申请即退款” 这些看似 “理所应当” 的承诺,变成需要反复核对的 “糊涂账”,消耗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