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客观地解答这些疑问,我结合了过往积累的从业者样本(涵盖大厂资深人士、创业个体等不同阶段),又特意与 10 多位不同背景的商业化产品人做了深度交流。最终发现,商业化产品的职业路径,其实从初始选择就已分叉 —— 并非所有人都在挤 “创业” 或 “高 P” 的独木桥,更多人是选了一条适配自己的路。而要理解这种分叉,首先得明确商业化产品的两个核心方向。
一、先分清:商业化产品的两大核心方向
这两个方向的差异,是后续职业路径分化的关键。很多人困惑于 “未来去哪”,本质是没先想清楚自己最初站在哪个赛道上。
1. 链路型商业化产品:“搭台子” 的稳扎派
核心工作是服务广告主与媒体两端,做的是 “基建搭建” 和 “效率优化” 的事 —— 比如优化广告计划的创编流程、搭建数据看板、迭代竞价策略、完善广告投放的底层系统等。这类工作的核心特点是 **“结果难归因”**:个人产出很难直接与平台收入强绑定,因为影响广告收入的变量太多(比如行业大盘、竞品动作、用户规模等),最终更像 “吃大锅饭”,业绩好坏主要看整体平台的广告消耗。
他们的价值高度依赖平台 —— 广告系统的逻辑、竞价策略的细节、不同广告主的需求适配,都需要长期沉淀,不是新人能快速接手的。
2. 业务型商业化产品:“唱戏” 的结果派
核心目标是 “对收入负责”,做的是 “变现策略落地” 和 “业务增长操盘” 的事 —— 比如给小游戏设计 IAA(广告变现)+IAP(内购)的混合变现模型、帮短剧 APP 优化付费转化链路、为工具类产品制定广告加载率的调整策略等。这类工作的核心特点是 **“结果导向”**:考核指标直接看收入数据(比如 ARPU、LTV、广告填充率),干得好不好,不看过程多复杂,只看最终收入有没有涨。
长期做下来,他们很容易从 “商业化产品经理” 变成 “综合业务操盘手”—— 因为要关心所有影响收入的变量:新增量级、激活成本、用户留存、行业竞争格局,甚至买量预算的分配,不知不觉就懂了投放、运营、数据和生意逻辑,跳出了 “拧螺丝” 的局限。
二、链路型商业化产品:35 岁后,是 “平台红利” 还是 “选择收窄”?
从工作属性就能看出,链路型是相对求稳的赛道,适合喜欢深度钻研、对技术 / 策略本身有热情、不希望工作有太大波动的人。结合调研中的 6 位链路型专家反馈,他们的职业走向大致分两类,也折射出这类岗位的核心矛盾。
1. 留在平台:抗风险能力强,能 “苟住红利”
调研中所有链路型专家都提到一个共识:抗风险能力比其他岗位强。哪怕遇到业务调整或裁员,链路型的核心人员基本不会动 —— 广告平台的系统逻辑、竞价策略的细节,没有 3-5 年经验积累,随便改动可能出大问题(比如竞价漏洞导致平台亏损、广告主投放体验崩盘)。这也是为什么头部广告平台很少招校招生做核心链路岗的原因。对他们来说,“35 岁危机” 更多是 “平台危机” 而非 “个人能力危机”:只要选对一个还在增长的核心广告平台(比如大厂的广告业务线、有规模的流量平台),就能跟着平台平稳发展;就算原平台增速放缓,也能凭借对广告系统的理解,在几个头部广告平台之间 “横向流动”。
2. 离开平台:选择收窄,多是 “半躺平” 或转型
也有部分链路型产品人在 35 岁左右离开大厂,且大多没再找商业化相关的全职工作:有人偶尔接一些广告平台的咨询业务(比如帮中小平台搭建基础广告链路),有人回归家庭专注生活,还有人尝试线下生意(比如餐饮、零售)。这种走向背后藏着两个现实:
- 优势:能在核心广告平台做 10 年左右,基本能完成一定的经济积累,有 “躺平” 的底气;
- 局限:一旦离开广告平台,适配的岗位非常少 —— 他们的经验高度绑定特定平台的系统和策略,很难迁移到其他行业(比如电商、教育),市面上也很少有中小公司需要单独搭建复杂的广告链路。

三、业务型商业化产品:35 岁后,是 “扛业务” 还是 “自己当老板”?
业务型因为长期对结果负责,反而练就了 “可迁移的能力”。调研的近 20 位业务型产品人,35 岁后的路径很清晰,且大多能主动应对年龄危机,而非被动等待。
1. 中小厂:从 “执行者” 到 “业务负责人”
很多在大厂做业务型商业化的人,35 岁左右会选择去中小厂当 “业务负责人”—— 大厂里年轻、能卷的人多,且业务分工细,他们可能只是 “收入优化环节的执行者”;但中小厂缺能直接 “扛结果” 的人,他们的 “全链路操盘经验”(懂变现、懂流量、懂 ROI)就是硬通货。比如有位朋友,之前在大厂负责短视频 APP 的广告变现,只管 “广告加载率” 和 “eCPM 优化”;去中小厂做短剧 APP 的商业化负责人后,要统筹 “买量预算分配”“用户付费转化”“广告变现平衡”,甚至参与内容采购的决策,不到两年就成了公司的核心管理层。
2. 自主创业:从 “算别人的账” 到 “算自己的账”
另一部分人会选择自己做业务,且方向大多集中在 “流量变现” 相关领域 —— 比如做聚合广告平台、开发 IAA 小游戏、搭建短剧分发渠道,甚至帮中小 APP 做商业化代运营。他们创业的逻辑很务实,不是 “盲目 all in”:
- 风险可控:长期算 ROI 的习惯,让他们知道 “投入多少、能赚多少”—— 比如做小游戏,买量预算可以从几千块试起,数据不好就快速停掉,不会像开实体店那样有高额固定成本;
- 抓准机会:他们清楚 “流量生意的核心是信息差和平台政策窗口”—— 比如某平台对短剧类内容有流量扶持时,他们能快速搭起分发链路;某广告联盟有高分成政策时,能及时调整变现策略。
四、怎么选?关键看 “你要的是稳,还是可能性”
链路型和业务型没有 “好坏” 之分,只有 “适配与否”。很多人焦虑 “35 岁没路”,本质是 “能力没找到适配的出口”—— 选对方向,再针对性积累,根本不用提前焦虑。
两类路径的核心差异对比
维度 | 链路型商业化产品 | 业务型商业化产品 |
---|---|---|
核心诉求 | 稳定、专业深度、可预见性 | 成长、收入上限、能力迁移性 |
能力要求 | 系统逻辑、策略细节、平台理解 | ROI 敏感度、全链路操盘、行业洞察 |
风险点 | 依赖平台,离开后选择少 | 结果压力大,行业波动影响大 |
适合人群 | 喜欢深度钻研、不喜欢频繁变动 | 能扛压力、想懂生意逻辑、有野心 |
针对性建议:别纠结 “前途”,先聚焦 “积累”
- 如果你选链路型:就把 “平台经验” 磨成 “行业壁垒”—— 比如吃透某类广告平台(如信息流、搜索广告)的系统逻辑,摸清不同行业广告主的需求痛点,变成 “广告链路优化专家”。只要行业还需要广告平台,你就有不可替代性;
- 如果你选业务型:就把 “变现能力” 扩展成 “操盘能力”—— 别只盯着自己负责的 “变现环节”,多去了解买量、运营、内容的逻辑,甚至尝试自己做小体量的流量生意(比如运营一个小号做变现测试)。这种能力能迁移到任何需要 “流量变钱” 的业务,就算 35 岁后离开大厂,也有很多选择。
毕竟,职业路径的本质,从来都是 “选择” 加 “积累”,而非 “焦虑” 加 “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