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商业化产品的人,离开赛道后都奔赴了哪些方向?

收录于 商业消费 持续更新中
在近期的行业交流中,很多商业化产品从业者集中问出两个高频问题:一是 “做商业化产品,35 岁是不是就没路了”,二是 “干了多年商业化产品的人,后来都去哪了、在做
在近期的行业交流中,很多商业化产品从业者集中问出两个高频问题:一是 “做商业化产品,35 岁是不是就没路了”,二是 “干了多年商业化产品的人,后来都去哪了、在做什么”。
为了更客观地解答这些疑问,我结合了过往积累的从业者样本(涵盖大厂资深人士、创业个体等不同阶段),又特意与 10 多位不同背景的商业化产品人做了深度交流。最终发现,商业化产品的职业路径,其实从初始选择就已分叉 —— 并非所有人都在挤 “创业” 或 “高 P” 的独木桥,更多人是选了一条适配自己的路。而要理解这种分叉,首先得明确商业化产品的两个核心方向。


一、先分清:商业化产品的两大核心方向

这两个方向的差异,是后续职业路径分化的关键。很多人困惑于 “未来去哪”,本质是没先想清楚自己最初站在哪个赛道上。

1. 链路型商业化产品:“搭台子” 的稳扎派

核心工作是服务广告主与媒体两端,做的是 “基建搭建” 和 “效率优化” 的事 —— 比如优化广告计划的创编流程、搭建数据看板、迭代竞价策略、完善广告投放的底层系统等。
这类工作的核心特点是 **“结果难归因”**:个人产出很难直接与平台收入强绑定,因为影响广告收入的变量太多(比如行业大盘、竞品动作、用户规模等),最终更像 “吃大锅饭”,业绩好坏主要看整体平台的广告消耗。
他们的价值高度依赖平台 —— 广告系统的逻辑、竞价策略的细节、不同广告主的需求适配,都需要长期沉淀,不是新人能快速接手的。

2. 业务型商业化产品:“唱戏” 的结果派

核心目标是 “对收入负责”,做的是 “变现策略落地” 和 “业务增长操盘” 的事 —— 比如给小游戏设计 IAA(广告变现)+IAP(内购)的混合变现模型、帮短剧 APP 优化付费转化链路、为工具类产品制定广告加载率的调整策略等。
这类工作的核心特点是 **“结果导向”**:考核指标直接看收入数据(比如 ARPU、LTV、广告填充率),干得好不好,不看过程多复杂,只看最终收入有没有涨。
长期做下来,他们很容易从 “商业化产品经理” 变成 “综合业务操盘手”—— 因为要关心所有影响收入的变量:新增量级、激活成本、用户留存、行业竞争格局,甚至买量预算的分配,不知不觉就懂了投放、运营、数据和生意逻辑,跳出了 “拧螺丝” 的局限。


二、链路型商业化产品:35 岁后,是 “平台红利” 还是 “选择收窄”?

从工作属性就能看出,链路型是相对求稳的赛道,适合喜欢深度钻研、对技术 / 策略本身有热情、不希望工作有太大波动的人。结合调研中的 6 位链路型专家反馈,他们的职业走向大致分两类,也折射出这类岗位的核心矛盾。

1. 留在平台:抗风险能力强,能 “苟住红利”

调研中所有链路型专家都提到一个共识:抗风险能力比其他岗位强。哪怕遇到业务调整或裁员,链路型的核心人员基本不会动 —— 广告平台的系统逻辑、竞价策略的细节,没有 3-5 年经验积累,随便改动可能出大问题(比如竞价漏洞导致平台亏损、广告主投放体验崩盘)。这也是为什么头部广告平台很少招校招生做核心链路岗的原因。
对他们来说,“35 岁危机” 更多是 “平台危机” 而非 “个人能力危机”:只要选对一个还在增长的核心广告平台(比如大厂的广告业务线、有规模的流量平台),就能跟着平台平稳发展;就算原平台增速放缓,也能凭借对广告系统的理解,在几个头部广告平台之间 “横向流动”。

2. 离开平台:选择收窄,多是 “半躺平” 或转型

也有部分链路型产品人在 35 岁左右离开大厂,且大多没再找商业化相关的全职工作:有人偶尔接一些广告平台的咨询业务(比如帮中小平台搭建基础广告链路),有人回归家庭专注生活,还有人尝试线下生意(比如餐饮、零售)。
这种走向背后藏着两个现实:
  • 优势:能在核心广告平台做 10 年左右,基本能完成一定的经济积累,有 “躺平” 的底气;
  • 局限:一旦离开广告平台,适配的岗位非常少 —— 他们的经验高度绑定特定平台的系统和策略,很难迁移到其他行业(比如电商、教育),市面上也很少有中小公司需要单独搭建复杂的广告链路。
简单说,链路型的 “稳” 是有前提的:必须依赖一个有规模的广告平台;一旦脱离平台,优势就会变成 “软肋”。



三、业务型商业化产品:35 岁后,是 “扛业务” 还是 “自己当老板”?

业务型因为长期对结果负责,反而练就了 “可迁移的能力”。调研的近 20 位业务型产品人,35 岁后的路径很清晰,且大多能主动应对年龄危机,而非被动等待。

1. 中小厂:从 “执行者” 到 “业务负责人”

很多在大厂做业务型商业化的人,35 岁左右会选择去中小厂当 “业务负责人”—— 大厂里年轻、能卷的人多,且业务分工细,他们可能只是 “收入优化环节的执行者”;但中小厂缺能直接 “扛结果” 的人,他们的 “全链路操盘经验”(懂变现、懂流量、懂 ROI)就是硬通货。
比如有位朋友,之前在大厂负责短视频 APP 的广告变现,只管 “广告加载率” 和 “eCPM 优化”;去中小厂做短剧 APP 的商业化负责人后,要统筹 “买量预算分配”“用户付费转化”“广告变现平衡”,甚至参与内容采购的决策,不到两年就成了公司的核心管理层。

2. 自主创业:从 “算别人的账” 到 “算自己的账”

另一部分人会选择自己做业务,且方向大多集中在 “流量变现” 相关领域 —— 比如做聚合广告平台、开发 IAA 小游戏、搭建短剧分发渠道,甚至帮中小 APP 做商业化代运营。
他们创业的逻辑很务实,不是 “盲目 all in”:
  • 风险可控:长期算 ROI 的习惯,让他们知道 “投入多少、能赚多少”—— 比如做小游戏,买量预算可以从几千块试起,数据不好就快速停掉,不会像开实体店那样有高额固定成本;
  • 抓准机会:他们清楚 “流量生意的核心是信息差和平台政策窗口”—— 比如某平台对短剧类内容有流量扶持时,他们能快速搭起分发链路;某广告联盟有高分成政策时,能及时调整变现策略。
有位创业者的话很有代表性:“我们做商业化的,其实早就懂‘流量变钱’的逻辑,创业只是把‘帮公司算 ROI’变成‘帮自己算 ROI’,只要不轻易下牌桌,总能等到政策或流量的机会。”


四、怎么选?关键看 “你要的是稳,还是可能性”

链路型和业务型没有 “好坏” 之分,只有 “适配与否”。很多人焦虑 “35 岁没路”,本质是 “能力没找到适配的出口”—— 选对方向,再针对性积累,根本不用提前焦虑。

两类路径的核心差异对比

维度 链路型商业化产品 业务型商业化产品
核心诉求 稳定、专业深度、可预见性 成长、收入上限、能力迁移性
能力要求 系统逻辑、策略细节、平台理解 ROI 敏感度、全链路操盘、行业洞察
风险点 依赖平台,离开后选择少 结果压力大,行业波动影响大
适合人群 喜欢深度钻研、不喜欢频繁变动 能扛压力、想懂生意逻辑、有野心

针对性建议:别纠结 “前途”,先聚焦 “积累”

  • 如果你选链路型:就把 “平台经验” 磨成 “行业壁垒”—— 比如吃透某类广告平台(如信息流、搜索广告)的系统逻辑,摸清不同行业广告主的需求痛点,变成 “广告链路优化专家”。只要行业还需要广告平台,你就有不可替代性;
  • 如果你选业务型:就把 “变现能力” 扩展成 “操盘能力”—— 别只盯着自己负责的 “变现环节”,多去了解买量、运营、内容的逻辑,甚至尝试自己做小体量的流量生意(比如运营一个小号做变现测试)。这种能力能迁移到任何需要 “流量变钱” 的业务,就算 35 岁后离开大厂,也有很多选择。
最后想说,商业化产品从来不是 “35 岁就没路” 的赛道 —— 有人在大厂靠链路经验安稳发展,有人在中小厂靠操盘能力当负责人,有人自己做业务实现收入突破。真正的问题不是 “商业化有没有前途”,而是 “你先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再朝着这个方向扎进去”。
毕竟,职业路径的本质,从来都是 “选择” 加 “积累”,而非 “焦虑” 加 “观望”。

推荐商业消费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