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舆情不断发酵,航旅纵横官方微博迅速在博主微博评论区做出回应,及时道歉并进行明确澄清。航旅纵横强调,平台从未推出过 “延误 20 分钟起赔” 的正规延误险,目前平台上的正规延误险产品,如起飞延误险、到达延误险,最低赔付门槛均为 “航班到达延误≥30 分钟”,并且赔付金额会随着延误时长的增加而相应提高,规则清晰明了,完全符合行业通行标准。
航旅纵横进一步解释称,引发争议的这款产品,并非传统意义上在售的航班延误险,而是名为 “惊喜数字” 的概率活动。在该活动中,用户需使航班延误时长与每日随机生成的数字精确到分秒一致,才有机会获得津贴。

此外,还有用户通过实测发现,航旅纵横 App 中 “惊喜数字” 活动界面存在诸多问题。在规则提示方面,并未采用弹窗等醒目的方式突出 “精确匹配” 这一核心规则,反而将 “获 300 元津贴” 等极具吸引力的表述,用加大加粗的视觉效果进行展示,诱导用户点击。在这种设计下,消费者按照常规思维惯性,极易将其与常规延误险的 “延误即赔” 逻辑混淆。而页面上诸如 21 分钟后的 “整”“分钟不差” 等关键限制字样,不仅处于页面最上方不显眼的位置,还使用了较小的字体,若非仔细查看,根本难以注意到。这种设计方式,疑似利用了用户的信息差和认知偏差,诱导消费者进行消费。


航旅纵横的变现焦虑
航旅纵横,作为人们日常航空出行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款 App,素有 “民航版 12306” 的美誉。天眼查平台数据显示,航旅纵横背后的运营主体为中航信移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 2014 年 5 月,董事长兼企业法人为薄满辉。公司成立伊始,便迅速获得了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中国航信”)的投资。2020 年之后,东航、南航等航空公司也纷纷向其注资,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国金证券研报显示,成立于 2000 年的中国航信,在民航信息服务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主要业务是为航空公司、机场、代理人等民航产业链相关方提供专业的计算机信息服务。公司旗下的 GDS 系统(Global Distribution System,即全球分销系统),托管了除春秋航空、九元航空外的国内几乎所有航空公司以及部分海外航司的数据,系统处理量位居全球前三,实力强劲。
背靠中国航信这棵大树,航旅纵横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凭借权威且丰富的民航数据资源,以及强大的技术服务能力,航旅纵横能够深度整合民航系统内的各类数据,为用户提供全面、及时的航班动态查询、便捷的行程管理以及高效的值机选座等基础服务。这些实用功能吸引了超过 1 亿用户注册使用,成功构建起一个庞大的流量池。在此基础上,航旅纵横开始积极探索多元业务模式,试图实现流量的有效变现。
今年 7 月,航旅纵横重磅推出 “民航官方直销平台”,该平台整合了 37 家航空公司的资源,直接销售源头机票。截至 8 月 12 日,入驻该平台的航空公司数量进一步增加至 38 家。平台大力宣传 “0 差价、0 捆绑、0 套路” 的理念,致力于打造一个纯净、透明的机票销售渠道。这一举措得到了国航、南航等众多航空公司的大力支持与力挺,也让航旅纵横 “民航版 12306” 的称号更加深入人心。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这类官方直销平台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捆绑销售等行业乱象,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公平、公正的购票环境,但在实际销售过程中,却面临着严峻的价格竞争挑战。不少网友在进行价格比较后发现,在同一时间、同一航空公司、同一航班的情况下,航旅纵横平台上的机票价格往往偏高。究其根源,在航空公司、中间商以及在线旅游平台长期以来形成的复杂博弈关系中,航空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考量,难以将自营渠道的价格设定为全渠道最低。这一客观因素导致航旅纵横在价格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消费者是否愿意为其相对较高的价格买单,还有待时间的进一步检验。
除了机票销售业务,酒店预订、接送机服务、免税品购买等增值服务,同样是航旅纵横重点布局的业务板块。不过,在酒店预订业务方面,目前航旅纵横主要依赖第三方 OTA 平台提供库存,这使得其在利润分成上难以获得较高比例的收益,盈利能力受限。而在接送机、免税品购买等业务领域,尽管航旅纵横已经积极布局,但由于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其尚未形成突出的竞争优势,在市场份额的争夺中仍需付出更多努力。此外,航旅纵横还推出了 “航旅商城”,尝试售卖旅游周边产品,期望深度挖掘用户在航空出行上下游产业链中的消费潜力。然而,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这些多元业务尚未能形成稳固的盈利增长点,距离实现大规模盈利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在这样的商业背景下,“惊喜数字” 活动的推出,或许可以看作是航旅纵横在增值服务创新与流量变现探索道路上的一次大胆尝试。从商业逻辑角度分析,该活动以 9.9 元的超低参与门槛吸引用户,巧妙利用了人们在航班延误时渴望获得经济补偿的心理预期,试图开辟一条全新的营收增长路径。通过将赔付条件设置为概率极低的 “精确匹配” 模式,航旅纵横能够有效降低实际赔付成本。据《华夏时报》采访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朱俊生时的观点,“这种 9.9 元的小额产品,虽然单个金额看似微不足道,但一旦通过大规模销售,平台便能积累起可观的稳定收入。而且,由于消费者维权成本相对较高,远远超过了参与活动的投入,大多数人在遭遇不赔付情况时,往往会选择自认倒霉,放弃维权。” 在航旅纵横庞大的用户流量基础上,只要参与活动的人数足够多,即便赔付概率极低,平台也能够实现可观的活动收入。
然而,从消费者的实际反馈来看,此次创新尝试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事与愿违。复杂难懂的规则设计,加上模糊不清的宣传表述,导致大量用户产生误解,不仅未能实现良好的商业收益,反而引发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对平台形象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此次 “惊喜数字” 活动引发的争议,无疑给航旅纵横敲响了警钟。在当前互联网金融与保险创新层出不穷的大环境下,类似航旅纵横 “惊喜数字” 这样边界模糊、容易引发歧义的产品并非个例。这类问题在工具类产品中尤为常见:例如,百度网盘曾将 “下载加速” 包装成会员专属特权,却被用户指责存在 “人为降速” 的嫌疑,损害了用户的基本权益;WPS 则通过 “会员免广告” 的诱人宣传诱导用户订阅,但同时却隐藏了一些关键功能,对用户的使用体验造成了极大限制。这些现象的共性在于,当工具类产品单纯依靠自身的工具属性,无法满足资本对盈利的预期时,平台往往倾向于采取一些短视行为,通过牺牲用户体验来换取短期的经济收益。
航旅纵横的 “惊喜数字” 活动,其实质反映了数据垄断者的一种傲慢心态。凭借在民航数据领域的绝对壁垒优势,航旅纵横似乎默认用户在航空出行信息服务方面 “别无选择”,从而忽视了用户的真实需求和合理权益。倘若此类现象在行业内频繁出现,将会对消费者对互联网保险产品的信任造成严重打击,进而扰乱整个市场的正常秩序,阻碍行业的健康发展。
民航数据所带来的红利,绝不应被滥用为 “精准套路” 消费者的手段;航旅服务的创新探索,更不应以消耗用户信任为沉重代价。航旅纵横此次 “惊喜数字” 活动引发的争议,终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平息,但如何在行业内树立起 “透明” 与 “诚信” 的创新标准,让商业伦理在产品创新中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这场深刻的思考才刚刚拉开序幕,值得整个行业共同关注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