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激励真相:制度难敌现金,物质驱动更见效

收录于 商业消费 持续更新中
2025 年快消行业半年报陆续披露,有人欢喜有人愁 —— 头部企业的增长曲线仍在向上,部分传统企业却陷在 “增收不增利” 的泥潭里。这时候,“向优秀

2025 年快消行业半年报陆续披露,有人欢喜有人愁 —— 头部企业的增长曲线仍在向上,部分传统企业却陷在 “增收不增利” 的泥潭里。这时候,“向优秀企业学习” 又成了行业热词:有人扒农夫山泉的区域销量数据,有人仿康师傅的业务员架构,还有人抄东鹏特饮的市场专员岗位职责。
但做过快消业务的人都懂:这些摆在台面上的数据,从来不是优秀企业的核心密码。就算把对手的组织架构图、产品配方表全给你,你也未必能学得来 —— 因为你只盯着 “表皮” 的制度设计,却没摸到 “内理” 的激励本质:你学会怎么给业务员分钱了吗?
为什么那些曾被称作 “快消黄埔军校” 的企业,如今增长乏力?为什么有些后进企业能实现弯道超车?答案其实很直白:在快消这个靠人拼出来的行业,钱永远比空洞的制度更能激活员工的战斗力。


一、从 “3 亿” 到 “33 亿”:高总的增长密码,藏在 130 万年终奖里

前段时间帮朋友调研一家快速崛起的饮料企业,遇到了该企业的区域销售总监高总。他没绕圈子,直接把区域销量、人员规模等数据列了出来,末了却补了句:“这些数字给你也没用,你学不会。”
高总的底气,来自一组实打实的业绩:四年前他接手时,这个区域的年销量还不到 3 亿;四年后,业绩冲到了近 33 亿 —— 翻了 11 倍。行业里的人只看到这家企业年年出爆品,却没看到爆品背后的 “分钱逻辑”:这四年里,高总的年底分红(年终奖)每年都在 130 万以上,最高的一年拿了 200 万。
要知道,四年前高总的年薪也就 60 多万,和传统快消企业的区域总监水平持平。是企业先打破了 “薪资天花板”:把原来 “底薪 + KPI” 的模式,改成了 “基本薪资 + 高弹性年终奖”—— 业绩越好,能分到的钱越多。
这笔账其实很好算:四年里,高总的区域新增了 200 名业务员,每人年薪 10 万;原有 30 名老员工的薪资也有大幅上涨,算下来新增人力成本合计 2600 万。但对应的业绩增长是 30 亿,按快消饮料行业 40%~50% 的毛利算,新增毛利至少 12 亿。2600 万的薪资投入,换来了 12 亿的毛利回报 —— 这不是 “增加成本”,而是用 “小钱” 撬动了 “大增量”。
有人会质疑:这么快的增长,是不是靠 “压货”(给经销商塞货)堆出来的?但快消人都懂两个常识:第一,经销商不是傻子,持续压货只会透支信任;第二,压货的业绩撑不过 3 年 —— 能保持四五年 50% 以上的年增长,靠的必然是真实动销,而非虚假泡沫。
高总的案例,戳破了快消行业的一个真相:爆品能帮企业 “火一阵”,但能让企业 “火四年” 的,是让员工愿意跟着干的 “分钱机制”。 当传统企业还在把 “百万年薪” 当激励口号时,这家企业已经把 “百万分红” 落到了实处 —— 业务员知道 “多卖一箱能多赚多少”,自然愿意凌晨跑终端、跟经销商死磕、帮门店做动销。


二、快消激励的 “退化史”:从 “徒步造梦” 到 “感恩 PUA”

现在回头看,快消行业的激励手段,其实是在 “反向退化” 的。
十多年前的快消企业,哪怕是 “画饼”,也带着点 “让员工看见希望” 的诚意。那时候的激励,喜欢用 “身体挑战” 唤醒斗志:带员工走 60 公里徒步,告诉他们 “你平时跑客户的路,比这轻松多了”;把员工分组做拓展,一个人犯错全组受罚,美其名曰 “打造集体荣誉感”;甚至搞 “赤脚踩火炭”,说 “困难都是表象,你的潜力比你想的大”。
这些方式虽然粗糙,甚至有安全风险,但至少传递了一个信号:“只要你肯拼,就能拿到对应的回报”。那时候的业务员,对企业有归属感 —— 看到竞品动自己的排面、挪自己的物料,能直接上去理论,因为 “这是我的业绩,是我能拿到奖金的底气”。
可现在呢?快消老板的 “激励话术”,早就从 “造梦” 变成了 “恐催”:
  • 不谈 “你做得好能拿多少奖金”,只谈 “外面就业多难,大学生都在送外卖”;
  • 不说 “我们一起冲更高目标”,只说 “阿里京东要抢快消的饭碗,你该感恩公司还留着你”;
  • 连拓展训练都省了,改成让员工唱《感恩的心》,做 “真心英雄”—— 用心灵鸡汤代替真金白银的激励。
年轻业务员不吃这一套,老业务员也没了当年的冲劲。现在你让业务员去盯终端、跟竞品,他们大概率会说:“跟我有什么关系?我的工资涨了吗?”
当 “画饼” 变成了 “PUA”,当 “激励” 变成了 “恐催”,员工的战斗力自然会流失 —— 毕竟,没人愿意为 “空头支票” 拼命。



三、制度与钱的割裂:胖东来 “学不像”,立白 “赖账”,快消制度的本质是什么?

很多企业都在说 “制度先行”,认为只要把 KPI、提成、年终奖的规则写清楚,就是好的激励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制度” 和 “钱” 往往是割裂的 —— 制度说得再好听,也抵不过 “钱不到位” 的现实。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近年快消圈的 “胖改”。胖东来把自己的经营策略、供应链体系、服务标准毫无保留地传给其他商超企业,甚至派员工去帮扶。那些 “学胖东来” 的企业,确实做到了 “SKU 减少、自营产品增加、装修变漂亮、员工坐下来服务”—— 但这种 “繁华” 最多撑两三周,等胖东来的人一走,员工又站回了原来的位置,流量也跟着掉下去。
为什么学不像?因为他们只抄了 “服务的表皮”,没抄 “分钱的内核”。胖东来的员工能有耐心服务消费者,是因为他们拿着行业顶尖的薪资:普通员工月薪 5000+,店长年薪 20 万 +,还能享受住房、教育补贴。而那些 “胖改” 企业,只要求员工 “像胖东来一样服务”,却不肯给员工 “胖东来级别的工资”—— 没有钱的支撑,再好的服务制度都是空架子。
快消行业的制度,其实从来都不是 “为员工谋福利”,而是 “为企业主服务”。就像立白的一位前区域负责人刘某的遭遇:2022 年,因为现代渠道业绩下滑,他从负责人降成专员;后来公司直接说 “这个架构没了”,让他自己找工作,没有任何补偿。刘某起诉到法院,哪怕仲裁赢了,公司也拒不执行 ——制度的 “弹性”,永远偏向企业。
娃哈哈也是如此。曾经那些 “暖心为员工着想” 的制度,比如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福利,在新管理层接手后几乎全被取消。老员工感叹 “没了归属感”,新员工看不到希望 —— 这就是制度的真相:当制度和 “分钱” 冲突时,制度永远会为 “少花钱” 让路。
对于快消一线业务员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 “安全感”?不是企业墙上挂着的《激励制度手册》,不是老板画的 “未来蓝图”,而是每个月准时到账的提成,是年底能拿到手的年终奖 ——只有落在手里的钱,才是让他们愿意拼的 “定心丸”。



结语:快消超车的秘密,从来不是 “抄作业”

2025 年的快消行业,早已不是 “靠爆品就能赢” 的时代 —— 缩量竞争下,企业拼的是 “人效”,是 “一线员工的战斗力”。
那些后进企业能实现弯道超车,不是因为他们比传统企业更会做产品,而是因为他们敢打破 “薪资固化” 的枷锁:愿意把增长红利分给员工,愿意用 “高年终奖”“高提成” 让员工看到 “多劳多得” 的希望。
而那些学不会的企业,困局从来不是 “没抄到优秀企业的数据”,而是 “没勇气学优秀企业的分钱逻辑”—— 他们宁愿花时间模仿组织架构,花精力搞心灵鸡汤,也不肯把钱真正分给一线业务员。
快消行业的竞争,到最后拼的从来不是 “谁的制度更好看”,谁的爆品更吸睛”,而是 “谁真的敢把员工当‘合伙人’,谁真的愿意让员工分享增长的红利”。毕竟,让业务员愿意顶着烈日跑终端、陪着经销商熬到深夜、帮门店想破头做动销的,从来不是《感恩的心》,而是银行卡里实实在在的数字。
要学优秀企业?先从 “学会分钱” 开始。

推荐商业消费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