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如何抓 ChatGPT 红利与流量?

收录于 商业消费 持续更新中
当 ChatGPT 的月活用户突破亿级、智能体功能逐步落地,一个更关键的信号正在浮现:AI 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一场分发渠道的重构。过去十年,Facebook、Google、App Store 等平台用

当 ChatGPT 的月活用户突破亿级、智能体功能逐步落地,一个更关键的信号正在浮现:AI 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一场分发渠道的重构。过去十年,Facebook、Google、App Store 等平台用 “开放 - 关闭” 的周期反复验证一个真理:初创公司的生死赛,本质是 “在巨头抄袭前抢占分发权”。如今,随着 ChatGPT、Gemini 等 AI 平台逼近 “开放周期”,这场游戏的规则再次改写 —— 而留给创业者的时间,正在变得越来越短。
Reforge 创始人 Brian Balfour,这位曾主导 HubSpot 增长、见证过每一代分发平台兴衰的专家,在近期对话中拆解了 AI 时代的分发逻辑:新平台的崛起有迹可循,黄金窗口期的抓住需要 “入局即想退出” 的清醒,而企业的 AI 转型绝非工具迭代,而是系统级的重构。


一、分发平台的宿命:四步 “开放 - 关闭” 周期,且越来越短

所有成功的分发平台,都逃不开一套相似的成长剧本 ——Balfour 将其定义为 “四步周期”。这不是巨头的 “阴谋”,而是竞争市场下的必然:为了活下来,平台必须先靠开放筑护城河,再靠关闭谋增长。更值得警惕的是,随着技术迭代加速,这套周期的时长正在不断压缩:Facebook 用了 5 年,Google 拉了十几年,而 AI 平台的周期可能只有 1-2 年。

周期第一步:0. 市场成熟 —— 共识形成,混战开始

周期的起点,是 “一个新赛道的共识达成,但赢家未决”。就像 2000 年代初的社交赛道(Facebook、MySpace、Friendster 混战)、移动互联网初期的手机赛道(iOS、安卓、诺基亚厮杀),如今的 AI 赛道正处于这一阶段:市场明确 “AI 聊天平台是下一代入口”,但 ChatGPT、Claude、Gemini、Meta 新团队等 5-7 个玩家仍在疯狂博弈,资本投入、人才争夺达到顶峰 —— 这就是 “0 步”,所有平台都在寻找自己的 “护城河”。

周期第二步:1. 寻找护城河 —— 找到不可替代的壁垒

当混战进入白热化,总有一个玩家先找到 “让用户离不开” 的核心壁垒。Facebook 的壁垒是 “好友关系图谱”(越多朋友在,用户越不会走);Google 的壁垒是 “数据护城河”(靠 SEO 激励全球网站生产内容);iOS 的壁垒是 “应用生态”(开发者带来的海量场景)。而如今,ChatGPT 的壁垒已初现 ——上下文与记忆:你用得越多,它存储的个人数据、使用习惯越丰富,输出的结果越精准,最终形成 “用得越多→体验越好→更愿意用” 的飞轮。

周期第三步:2. 开放生态 —— 用分发权换生态繁荣

找到护城河后,平台无法独自填满所有场景 —— 于是 “开放” 成为必然选择。此时的核心逻辑是 “价值交换”:平台开放分发渠道(如流量、用户触达),吸引第三方开发者、创作者入驻;开发者则为平台补充场景(如游戏、工具)、提升用户粘性,最终帮平台巩固护城河。
  • Facebook 在 2007 年推出 “画布” 功能:允许开发者放任何应用、游戏,甚至自主商业化,只保留侧边栏广告位 —— 结果催生了社交游戏热潮,也让 Facebook 的用户时长暴涨,彻底甩开 MySpace;
  • iOS 推出 App Store 时,面对诺基亚等对手的挤压,用 “低门槛入驻 + 收入分成” 吸引开发者,快速搭建起远超其他手机系统的应用生态;
  • 早期 Google 则靠 SEO 机制,让全球网站主动为其生产内容,最终成为搜索领域的垄断者。
这一阶段,就是创业者的 “黄金窗口期”—— 平台需要流量填充,自然会给第三方最大的扶持,此时入局者能以极低成本获得爆发式增长。

周期第四步:3. 关闭收割 —— 商业化与控制权优先

当平台的护城河足够深(比如 Facebook 的用户数远超对手、iOS 的应用生态无人能及),“关闭” 就会提上日程。核心目标有两个:一是商业化(毕竟平台需要持续增长),二是防颠覆(避免第三方靠平台流量反过来威胁自己)。
关闭的方式通常有三种:
  1. 挤压自然流量,逼用付费渠道:LinkedIn 先是鼓励企业运营主页、个人创作,等用户形成依赖后,大幅削减自然分发,推出 “意见领袖广告”;Google 则不断增加搜索页的广告占比,让依赖 SEO 的网站不得不投广告;
  2. 收编高频场景,替代第三方:Facebook 将 “活动”“照片” 等高频功能纳入原生应用,让第三方工具失去价值;Google 则直接在搜索结果中整合 “旅游预订”“餐厅评价”,挤压 Yelp 等垂直平台的空间;
  3. 提高入驻门槛,收割分成:iOS 的 “30% 苹果税” 让大量中小开发者利润归零;Udemy 早期给课程创作者 80% 分成,后期直接砍到 25%-30%。
这套周期的残酷之处在于:先让你靠平台长大,再断你生存的养分。而如今,周期变得越来越短 —— 留给创业者 “借平台增长” 的时间,可能只有 6-12 个月。



二、为什么是 ChatGPT?三大信号指向 “下一代分发平台”

Balfour 的预测并非空穴来风:在所有 AI 玩家中,ChatGPT 最接近 “新分发平台” 的标准。不是因为它技术最先进,而是它满足了 “成为分发平台” 的三个核心条件 —— 护城河清晰、留存率惊人、平台化信号明确。

1. 护城河:上下文 + 记忆,比技术更难复制

很多人认为 AI 平台的核心是模型能力,但 Balfour 指出:当前主流大模型的输出质量差距正在缩小,真正的差异化是 “用户上下文”。ChatGPT 是第一个推出 “记忆功能” 的平台,能记住用户的使用习惯、偏好甚至历史对话;同时,它还在疯狂布局数据连接器(如连接邮箱、文档、第三方工具)—— 这些 “私人化数据” 构成的壁垒,比单纯的模型参数更难复制。
比如你用 ChatGPT 处理工作文档,它会记住你的排版偏好、常用术语;你用它规划旅行,它会记得你讨厌拥挤、偏爱小众景点 —— 这种 “千人千面” 的体验,是 Claude、Gemini 目前难以企及的。

2. 留存率:“微笑曲线” 预示逃逸速度

判断一个平台能否成为分发入口,“留存率” 比 “月活” 更重要。Balfour 提到一个关键指标:微笑曲线—— 用户留存率先小幅下降,随后持续上升,最终形成 “用得越久越离不开” 的趋势。这是网络效应或飞轮效应的典型信号,Slack、Facebook 早期都出现过类似曲线。
而 ChatGPT 的留存数据正符合这一特征:根据 Menlo Ventures 的调研,ChatGPT 的月活留存率不仅远超 Claude(后者 MAU 约为 ChatGPT 的 1/10),还在持续上升。相比之下,Gemini 的很多月活来自 “误触”(比如嵌入 Chrome、搜索页的弹窗),真实使用粘性远低于 ChatGPT。

3. 平台化信号:从 “工具” 到 “生态” 的动作已现

ChatGPT 的平台化布局早已不是秘密:
  • 团队层面:OpenAI 正在大规模招聘 “智能体平台” 相关的产品经理、工程师,明确要搭建第三方入驻体系;
  • 合作层面:近期与 HubSpot、Shopify 等企业达成优先合作,本质是 “用知名品牌背书,吸引更多第三方加入”—— 就像 Facebook 早期找游戏公司合作、iOS 早期找开发者入驻一样;
  • 功能层面:推出智能体模式,引导用户习惯 “在 ChatGPT 内使用第三方工具”,为后续开放平台铺路。
当然,Balfour 也提到了 “Plan B”:如果 ChatGPT 失手,Apple(靠设备掌握最全用户上下文)和 Google(靠搜索、邮箱有数据基础)有机会补位,但前者暂无明确动作,后者的留存短板明显 ——ChatGPT 的 “逃逸速度” 窗口,可能只剩 6 个月。


三、创业者的生死策略:押注、狂奔、预设退出

面对 AI 分发平台的周期,创业者最容易犯的错有两个:要么犹豫错过窗口期,要么依赖平台不愿放手。Balfour 给出的核心策略是 “入局即狂奔,狂奔即想退出”—— 在开放周期里快速占领用户,同时搭建自己的壁垒,避免被平台 “收割”。

1. 押注:选 “粘性” 而非 “规模”,小平台也有机会

不是所有创业者都要押注 ChatGPT—— 垂直领域的小平台可能更适合细分赛道。比如 Cursor 押注 “开发者工具”,Anthropic(Claude 母公司)聚焦 “企业级编码后端”,Udemy 深耕 “课程分发”,这些垂直平台同样会经历 “开放 - 关闭” 周期,但竞争更小、用户更精准。
押注的核心判断标准有三个:
  • 用户粘性优先:比如 iOS 的 MAU 不如安卓,但用户付费能力更强,押注 iOS 的开发者利润更高;
  • 交易条款清晰:平台给你的 “分发权” 是否明确?比如流量扶持比例、分成规则、数据权限 —— 越透明的条款,越值得早期入局;
  • 用户匹配度:你的产品用户是否与平台用户重叠?比如做 B 端工具的,押注 LinkedIn(企业用户集中)比 ChatGPT(C 端为主)更合适。
对早期初创公司而言,“分散押注” 是奢侈的 —— 资源有限时,必须选一个平台 “all in”;后期公司或大企业则可以 “多平台布局”,观望后再聚焦。

2. 狂奔:抓住 “早鸟票”,用平台流量筑自己的壁垒

黄金窗口期的核心目标,是 “用平台的流量,建自己的护城河”。比如 Cursor 靠 ChatGPT 的开发者生态快速获客,同时通过收集用户代码反馈,形成 “比通用模型更懂开发者” 的数据壁垒 —— 当 ChatGPT 后续收紧分发时,Cursor 已拥有自己的用户群和数据优势。
具体可做的动作有三个:
  • 抢 “优先合作资格”:OpenAI、Google 等平台会选择少量 “小白鼠” 合作,争取成为其中一员,能获得更早的流量扶持;
  • 积累 “平台没有的数据”:比如做 AI 教育工具,除了用 ChatGPT 的基础能力,还要收集用户的学习进度、错题数据 —— 这些数据是平台无法获取的,也是你的壁垒;
  • 绑定用户习惯:引导用户在你的产品内完成 “核心动作”,比如沉淀内容、建立社交关系,避免用户只通过平台访问你(比如 Substack 作者引导用户订阅邮件,而非只在平台阅读)。

3. 退出:预设 “平台关闭” 后的生存方案

“退出” 不是离开平台,而是 “减少对平台的依赖”。当平台进入关闭周期(比如削减流量、提高分成),你需要有备选方案:
  • 掌控用户触达:把平台用户导到自己的私域(如公众号、邮件列表),避免用户只在平台上找到你;
  • 搭建微观网络效应:比如做 AI 社交工具,让用户在你的产品内建立好友关系 —— 即使平台流量减少,用户也不会离开;
  • 拓展多分发渠道:在平台开放期,同时布局其他渠道(如 SEO、私域、线下),避免 “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平台”。


四、大企业的 AI 转型:不是工具迭代,是系统重构

不仅创业者要应对分发变革,大企业的 AI 转型同样面临挑战。Balfour 通过 Reforge 的服务观察到:能做好 AI 转型的企业,都不是 “只买工具”,而是 “重构系统”—— 从组织架构、考核机制到文化,全方位适配 AI 时代。

1. 用 “硬性约束” 打破惯性,而非 “口号宣言”

很多企业的 AI 转型停留在 “CEO 发备忘录”,但一线员工仍按老方法工作。真正有效的转型,需要 “硬性规则” 倒逼改变:
  • 编制约束:某公司规定 “部门编制只能是行业标准的 1/5”,逼团队用 AI 提效,而非靠招人解决问题;
  • 预算约束:Shopify 要求 “申请新人头前,先证明 AI 无法替代这个岗位”;
  • 流程约束:某企业规定 “产品评审必须带 3 个 AI 生成的原型,否则不讨论”—— 用流程强制员工适应 AI 工具。

2. 清理 “转型锚点”,避免文化内耗

每一次转型都会有三类人:
  • 催化剂:主动尝试 AI,推动变革;
  • 皈依者:需要引导,但愿意适应;
  • 锚点:抵制变革,拖慢进度。
顶尖企业的做法是 “设定转型期限,淘汰锚点”—— 不是 “残酷”,而是文化需要 “密度”:如果 20% 的人坚持老方法,会拖慢整个团队的转型节奏。比如某科技公司规定 “6 个月内无法掌握 AI 工具的员工,调岗或离职”,最终转型效率远超同行。

3. 重构系统,而非只优化单个环节

很多企业只给工程师买 AI 工具,却忽略了产品、设计、运营的协同 —— 结果工程师速度变快了,产品经理却成了新瓶颈,整体效率没提升。
AI 转型的核心是 “优化整个交付系统”:比如产品团队的目标是 “交付用户需要的产品”,而非 “生产代码”—— 需要同时给产品经理(AI 需求分析工具)、设计师(AI 绘图工具)、工程师(AI 编码工具)配置资源,打通协作流程,避免 “单点加速,整体停滞”。



结语:AI 分发时代,认知比技术更重要

当 ChatGPT 即将打开开放周期,一场新的 “分发战争” 已拉开序幕。对创业者而言,真正的威胁不是 AI 技术本身,而是 “对平台规律的认知不足”—— 要么错过黄金窗口期,要么在平台关闭时无还手之力。
Balfour 的观察最终指向一个结论:每一次分发变革,都是 “认知差” 创造的机会。Facebook 时代,看懂 “开放画布” 的创业者做成了社交游戏;App Store 时代,抓住 “应用生态” 的创业者做成了移动工具;如今,看懂 ChatGPT “开放 - 关闭” 周期的创业者,将在 AI 时代占据先机。
这场游戏的规则从未变过:先理解平台,再利用平台,最终超越平台。而现在,正是入局的最好时机。

推荐商业消费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