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之下的火锅业:红利消退,“油水” 难寻

收录于 商业消费 持续更新中
当潮汕牛肉火锅的鲜嫩、贵州酸汤鱼火锅的酸辣还在味蕾留存时,火锅赛道又掀起了 “茶火锅”“水火锅” 的热潮。菜单上,老白茶菌汤锅、桂花乌龙千层肚、手
当潮汕牛肉火锅的鲜嫩、贵州酸汤鱼火锅的酸辣还在味蕾留存时,火锅赛道又掀起了 “茶火锅”“水火锅” 的热潮。菜单上,老白茶菌汤锅、桂花乌龙千层肚、手打龙井黑虎虾滑等 “茶系菜品” 层出不穷,名头新鲜却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宣传里,“去油解腻”“清爽养生” 的标签格外吸睛。可实际体验中,有人赞其 “辣汤里藏茶香,吃完不烧不燥”,也有人吐槽 “9 块钱的茶淡如白水,噱头远大于内容”。
这场看似新鲜的 “火锅革命”,实则是高度饱和的火锅行业,为突围自救上演的一场 “时尚轮回”—— 茶与水并非新元素,却被包装成 “新物种”,只是不知这份热度,会不会如昙花般转瞬即逝。



茶火锅:清香敌不过辣意,配角难撑 “新招牌”

在美食研究者潘达眼里,“茶入火锅” 本就不是新鲜事。重庆火锅里,老鹰茶沿锅边缓缓倒入牛油辣锅,解腻去燥的操作早已是常态,“怎么如今就成了标新立异的噱头?” 带着这份疑惑,他走进了北京朝阳区一家茶火锅店。
店内新中式装修铺满茶元素:门口白瓷盖碗里陈列着乌龙、白茶、普洱,菜单上 “茶系菜品” 价格不菲 —— 茶香毛肚三脆卷 68 元、桂花乌龙千层肚 52 元、抹茶破冰鸭肠 42 元。潘达和朋友点了 78 元的鸳鸯锅(老白茶菌汤 + 茶炒牛油辣),再加 9 元的红茶 —— 这红茶既是饮品,也是加汤时的 “配料”,还单点了招牌 “古法茶香牛肉丸”。
一顿饭下来,潘达的评价直戳要害:“味道既不重庆火锅,也不茶。” 牛油辣锅不够浓、不够麻、不够辣,茶的清香被辣味彻底掩盖;老白茶菌汤里,茶香淡得几乎察觉不到;古法茶香牛肉丸更是 “忘了放茶”,尝不出半点茶味。结账 200 多元,没吃尽兴的他,印象最深的不是火锅本身,而是 “点评打卡送刮刮乐” 的营销 —— 邻桌抽中 150 元代金券,自己只拿到几块茶糖,这早已是新火锅店的 “标配操作”。
同样失望的还有晓飞。在三里屯 SOHO 的同品牌门店,她点了一桌子 “茶味硬菜”,可体验依旧不佳:千层肚在清汤锅涮煮,能尝到一丝微弱的茶香;放进红锅后,茶味像 “在牛油里溺亡”,连痕迹都找不到。“本以为能找到茶与辣的平衡,结果像两个毫无交集的人,被硬拽到一个桌上。” 晓飞调侃,“现在吃火锅读菜单,都快赶上‘读博’难度了,可味道却配不上这份复杂。”
说到底,在火锅的味觉体系里,茶始终是配角。当辣意占据主导,茶的清香只能沦为 “背景板”;即便在清汤锅,微弱的茶香也撑不起 “茶火锅” 的招牌 —— 所谓 “茶系创新”,更像一场围绕 “概念” 的自我感动。


水火锅:旧瓶装新酒,“健康噱头” 背后是降本逻辑

比起茶火锅的 “小打小闹”,水火锅的热度似乎更高。它以 “油更少、能汤泡饭” 为卖点,在北京王府井等游客聚集区开店,客单价 90 元,比茶火锅(人均 130 元)便宜不少,还打出 “油汤能喝” 的口号。可消费者评价两极:有人觉得 “能吃”,有人直言 “一口下肚,整个世界都不好了”。
很少有人知道,水火锅其实是 “老古董”。回溯到 80 年代,重庆火锅的主流就是 “水火锅”—— 彼时物资有限,牛油稀缺,鲜美的骨汤是锅底主角,“七分汤、三分油” 是常态。后来经济发展,牛油占比越来越高,浓郁厚重的辣锅成了主流,食客也习惯了这种强烈的味觉刺激。
如今,这碗 “老汤底” 被重新翻出,包装成 “清爽本味、健康养生” 的新品。表面看,是顺应 “健康消费” 的转向;但业内人士戳破了真相:水火锅的核心,是火锅行业的 “降本逻辑”。
在餐饮 “拼低价” 的时代,成本控制成了重中之重,而牛油正是 “砍成本” 的关键。传统牛油锅底,原材料和熬制成本占比达 25%~30%;改成 “三分油七分汤” 后,成本直接压到 10%~15%。有从业者算过一笔账:单店每月牛油支出能减少 3 万元,蘸料从 20 余种精简到酱油、葱花等基础款,人力成本可降 18%;若再把汤底延伸到麻辣烫、泡饭等产品,单店坪效甚至有机会提升 30%。
可 “降本” 的代价是 “失味”。牛油的厚重、麻辣的刺激,是清汤锅难以替代的味觉快感 —— 健康标签再动听,消费者最终还是为 “好吃” 买单。为了填补味觉空缺,商家只能在流程上做文章:“先喝汤、再涮菜、最后泡饭” 的仪式感,试图让顾客觉得 “买的是生活方式,不是单纯的火锅”。但短期新鲜感过后,缺乏味觉记忆点的水火锅,很难留住回头客。



内卷加剧:火锅江湖 “油水渐少”,创新陷 “概念陷阱”

无论是茶火锅还是水火锅,都只是火锅行业内卷的 “缩影”—— 汤面看着沸腾,油花却越来越稀薄,热闹背后,是行业 “油水渐少” 的困境。
2025 年的行业数据,更印证了这份寒意:怂火锅(九毛九集团旗下)一季度、二季度同店销售额分别下滑 24.2% 和 14.3%;呷哺集团上半年亏损近 1 亿元;海底捞上半年收入 207.03 亿元,同比下降 3.7%,净利润 17.6 亿元,同比下跌 13.7%。
早在几年前,火锅行业就已进入 “高密度饱和” 状态:一二线城市商圈,几乎找不到没有火锅店的角落;低线市场的增量红利,也被过早透支。曾经,品牌靠味型研发、底料配比、特色服务就能打造差异化,如今却成了 “奢望”—— 成熟的产业链能在数周内 “复制” 一个新品牌,从锅底、菜品到装修、餐具,甚至桌布花纹、菜单设计,都能一比一还原,“个性” 在流水线上被磨成 “千篇一律”。
营销也陷入 “剧本化” 循环:开业前请探店博主拍短视频,配合限时折扣、打卡送券、抽奖活动,在社交媒体上制造 “排队热潮”。可热度散去后,消费者面对的依旧是 “分不清谁是谁” 的品牌体验。
竞争壁垒崩塌,价格战愈演愈烈。去年 “9.9 元火锅” 大行其道,没钱赚的加盟商批量退场。在这样的困局里,“茶火锅”“水火锅” 这类 “奇怪的创新” 应运而生 —— 不是真的想突破味觉边界,而是实在找不到新的突围方向。
就像潘达走出茶火锅店时,听到店员拿着刮刮卡招徕路人,对讲机里传来 “每日一百张” 的进度播报,“茶火锅要登上下一轮热门榜,看起来没问题”;而晓飞离开时,念念不忘的不是火锅,而是等了一个半小时的网红甜品 “手剥山竹茉莉雪冰”。
这场关于茶与水的火锅狂欢,终究是行业焦虑下的 “概念炒作”。当新鲜感褪去,若没有实打实的味觉竞争力,这些 “新物种” 或许真的撑不过一年,最终沦为火锅江湖里又一批 “短命过客”。

推荐商业消费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