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牛卷、肥羊卷常见,为啥独缺 “肥猪卷”?

收录于 商业消费 持续更新中
红油在锅里咕嘟冒泡,夹一筷子肥牛卷涮 10 秒,裹满麻酱入口 —— 脂肪的香混着肉的鲜,瞬间抚平了一天的累。旁边的肥羊卷也不甘示弱,嚼着带点奶香,越吃越上瘾。可筷子

红油在锅里咕嘟冒泡,夹一筷子肥牛卷涮 10 秒,裹满麻酱入口 —— 脂肪的香混着肉的鲜,瞬间抚平了一天的累。旁边的肥羊卷也不甘示弱,嚼着带点奶香,越吃越上瘾。可筷子在盘子里扒拉半天,你突然愣了:猪明明是咱们餐桌上的 “老熟人”,红烧肉、回锅肉、排骨汤里都少不了它,怎么一到 “肉卷” 这个领域,就偏偏没有 “肥猪卷”?
先别急着替猪抱不平,要搞懂这个问题,得先弄明白:我们常吃的 “肥牛卷”,到底是怎么来的?搞清楚它的门道,才能明白猪肉为啥挤不进这个圈子。


先搞懂:肥牛卷其实分 “真”“假” 两种

市面上的肥牛卷,本质上能分成两类,差别大到像是两种食物 —— 核心区别在于 “是不是整块肉切的”。
一类是原切肥牛卷,顾名思义,就是从牛身上特定部位(比如牛上脑、牛肩肉、牛板腱)切下来的整块肉,直接冻硬后切成卷。这种卷里只有纯牛肉,没有任何添加剂,执行的是《鲜、冻分割牛肉》标准(GB/T 17238-2022),简单说就是 “纯肉无添加”,吃的就是牛肉本身的味道。
另一类是重组肥牛卷,更像是 “肉的拼图”。牛身上能切出 “雪花纹” 的部位很少,为了不浪费碎肉,商家会把牛的碎肉、边角料,加上食品粘合剂(比如卡拉胶、谷氨酰胺转胺酶,也就是常说的 tg 酶),搅和均匀后压成 “肉砖”,再切片成卷。这种卷执行的是《速冻调制食品》标准(SB/T 10379-2012),允许添加调味、粘合剂,口感和风味会更 “标准化”。
搞清楚这两类肥牛卷,咱们再看猪肉:不管是原切还是重组,猪肉都很难拥有自己的 “姓名”—— 原切赛道上,它先天不足;重组赛道上,它又成了 “替身”。


原切肉卷:猪肉天生就 “不适合” 涮火锅

原切肉卷的核心需求很明确:能切薄、涮不散、吃着香、够安全。可猪肉在这几点上,几乎全输了。

第一关:切薄就碎,根本 “卷” 不起来

涮火锅的肉卷得切薄,不然煮半天不熟,还嚼不动。但猪肉的 “肌肉结构”,天生就不允许它切薄 —— 牛肉的肌纤维束像紧密编织的粗毛线衣,纤维之间缠得紧,就算切得像纸一样薄,也能保持完整形状;可猪肉的肌纤维束是松散的细毛线,稍微切薄一点,拿起来就碎成渣,更别说卷成卷了。
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团队用扫描电镜观察过:牛肩肉、牛小黄瓜条的肌纤维束挤得密密麻麻,空隙特别小;而猪里脊的肌纤维束之间全是大空隙,像没织紧的毛衣。这种结构差异,直接导致牛肉的 “纵向剪切力” 是猪里脊的两倍 —— 简单说,就是牛肉切薄后不容易散,猪肉一切薄就 “散架”。

扫描电镜下的肉类的纵切面图,可以发现猪里脊的肌肉纤维束之间的空隙比牛肉的大得多
你想啊,要是火锅里涮的是 “碎猪肉片”,夹都夹不起来,还怎么吃?

第二关:没 “雪花纹”,看着就没食欲

肥牛卷受欢迎,很大原因是它的 “红白相间”—— 脂肪嵌在肌肉里,形成好看的雪花纹,煮完后又香又嫩。可猪肉的脂肪分布,跟牛肉完全不一样。
一头猪的脂肪,70% 都堆在皮下,像一层厚厚的 “脂肪垫”,跟瘦肉分得清清楚楚;而牛肉的脂肪只有 15% 在皮下,剩下的全嵌在肌肉里,也就是我们说的 “肌间脂肪”。这就导致:猪肉切出来要么是纯瘦肉,要么是纯肥肉,根本切不出肥牛那种 “红白交织” 的雪花纹;就算勉强把肥肉和瘦肉拼在一起,煮的时候也会分开,口感差远了。
吃火锅本来就是 “视觉 + 味觉” 的享受,要是盘子里摆的是 “纯瘦猪肉片”,看着就没胃口,更别说跟肥牛卷比了。

第三关:涮完就干柴,没汁水

吃涮肉,最在意的就是 “鲜嫩多汁”。可猪肉在这一点上,又输给了牛肉。
牛肉里有一种 “Ⅰ 型肌纤维”,专门负责锁水和保持多汁,含量能达到 30%;而猪肉的 Ⅰ 型肌纤维只有 10%,还不到牛肉的三分之一。再加上牛肉的结缔组织更丰富,像一层 “天然锁水膜”,涮煮的时候能保住肉里的水分;猪肉的结缔组织少,一煮就把水分全煮出去了,咬着又干又柴,完全没有肥牛卷的 “爆汁感”。
谁愿意吃涮完就变干的肉呢?

第四关:安全风险高,涮不熟容易出问题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猪肉不适合 “短时间涮煮” 这种吃法。
猪是旋毛虫的 “主要宿主”—— 这种寄生虫会藏在猪肉里,要是没煮熟,幼虫就会进入人体,引发旋毛虫病,严重的会导致腹痛、腹泻,甚至损伤肝脏。吉林大学 2017 年的调查显示,我国约有 4000 万人面临旋毛虫感染风险,云南等西南地区的病例,几乎全是因为吃了没熟透的猪肉。
国际旋毛虫病委员会明确要求:猪肉必须加热到中心温度 62.2℃(瞬间),或者 60℃保持 1 分钟,才能杀死旋毛虫幼虫。可咱们涮火锅,为了保持口感,肉卷通常只煮 10-20 秒 —— 牛肉因为能切薄,短时间内就能煮透;但猪肉切薄就碎,切厚了又煮不熟,怎么都不安全。
为了一口吃的冒健康风险,显然不值当。


重组肉卷:猪肉成了 “肥牛卷” 的替身

要是说原切赛道上猪肉是 “先天不足”,那重组赛道上,猪肉就是 “赢了性价比,输了姓名”。
重组肉卷的核心是 “粘合剂”,其中最常用的就是 tg 酶 —— 这种酶像 “肉的胶水”,能让碎肉里的蛋白质发生 “交联反应”,把零散的肉粘成整块,甚至能模仿出原切肉的口感。而且 tg 酶很安全,是从自然界生物里提取的,只要符合国家标准使用,对人体没危害。
但问题来了:牛肉的成本,差不多是猪肉的 3 倍以上。商家为了降低成本,会用更便宜的猪肉(甚至鸭肉)代替牛肉,加上牛肉香精、色素,做成 “复合肥牛卷”“肥牛风味卷”—— 这些卷看着像肥牛,其实核心是猪肉。
2023 年 3・15 晚会就曝光过:市面上不少低价 “肥牛卷”,检测后发现主要成分是猪肉,有的还掺了鸭肉,只是换了个 “肥牛” 的名字。也就是说,你可能早就吃过 “肥猪卷” 了,只是它没告诉你自己是猪肉而已。



所以,不是没有肥猪卷,是它换了种方式存在

总结下来你就懂了:“肥猪卷” 不是不存在,而是没机会以 “自己的名字” 出现在火锅里。
在原切赛道上,猪肉因为切薄就碎、没雪花纹、涮完干柴、有安全风险,根本没法跟牛肉比;在重组赛道上,猪肉又因为便宜,成了 “肥牛卷” 的替身 —— 你吃的 “肥牛卷” 可能是猪肉做的,但它永远不会叫 “肥猪卷”。
下次吃火锅,再看到肥牛卷,你或许会会心一笑:原来猪没缺席,只是换了个马甲而已。

推荐商业消费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