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上午的会议室角落,刚被领导指着 PPT 批评 “逻辑混乱” 的 95 后小林,低头攥紧了手里的笔记本。下一秒,她指尖悄悄从帆布包侧袋摸出一个磨砂质感的硅胶物件 —— 不是用来缓解紧张的润喉糖,也不是记录思路的便签本,而是一个比婴儿奶嘴大一圈、印着 “摸鱼无罪” 的成人安抚奶嘴。轻轻含在嘴里的瞬间,她紧绷到发白的指节慢慢放松,嘴角甚至隐约露出一点孩子气的松弛。
这不是个例。打开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成人安抚奶嘴” 正以 “职场解压神器” 的身份疯狂传播:有人晒出自己 “奶嘴 + 键盘” 的办公照,配文 “咬着它写方案,思路都没那么乱了”;有人记录睡前含奶嘴的体验,称 “终于不用靠吃零食才能睡着”;还有留学生带着它赶 due,说 “异国他乡的焦虑,居然被一个奶嘴抚平了大半”。


从 “精神奶嘴” 到实体奶嘴:成年人的安全感在退行?
在此之前,毛绒玩具、盲盒、怀旧动画片,早已被戏称为成年人的 “精神奶嘴”。加班到深夜时,抱着办公椅上的玩偶能少点孤独;发薪日买个盲盒,拆盒瞬间的惊喜能抵消一周的疲惫;周末重看《海绵宝宝》,能暂时忘了 KPI 和房贷 —— 这些象征着 “温暖与无压力” 的物件,是打工人在焦虑时代里,偷偷给自己留的 “情绪避风港”。但现在,越来越多人不满足于 “精神慰藉”,转而选择更具象的 “实体奶嘴”。“焦虑到心慌时,把奶嘴含在嘴里嘬一嘬,好像瞬间回到小时候被妈妈抱着的样子,特别安心。” 一位在互联网公司做运营的网友这样描述使用感受。还有人把奶嘴挂在脖子上,通勤时、开会前、写报告时,只要觉得紧张,就随时含上一会儿。
这种行为背后,藏着心理学上的 “退行机制”。心理咨询师滑洋解释:“当人面对超出承受能力的压力、孤独或焦虑时,大脑会下意识‘退回’到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 —— 婴儿期的‘口欲期’就是最典型的一种。那时我们通过吮吸母乳、奶嘴获得温饱与安抚,这种‘口腔刺激带来安全感’的记忆,会深深印在潜意识里。”
换句话说,成年人含奶嘴,和吸烟、嚼薯片、啃手指本质上是同一类行为:都是通过熟悉的口腔动作,来快速消除紧张感。区别在于,前两者常被贴上 “不健康”“不体面” 的标签,而被包装成 “解压神器” 的成人奶嘴,似乎多了一层 “合理” 的外衣。
但并非所有类似行为都安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居飞特别提醒:“偶尔用口腔刺激缓解情绪没问题,但如果每天含奶嘴的时间超过 3 小时,甚至离不开它,比如吃饭、开会都要带着,就可能出现‘病理性退行’—— 不是在缓解焦虑,而是在逃避现实,这时候就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了。”
谁在卖成人奶嘴?10 元到 357 元的 “焦虑生意经”
成人安抚奶嘴的走红,早已被商家敏锐捕捉。在淘宝搜索 “成人安抚奶嘴”,销量前 20 的店铺里,最高月销能达到 5000+,产品价格从 10 元到 100 元不等;京东、拼多多上,甚至有商家打出 “买一送防尘盖 + 防掉链” 的套餐,方便用户 “挂在脖子上,随时能嘬”;抖音直播间里,主播拿着奶嘴演示 “办公、健身、通勤都能用”,话术直击打工人痛点:“不用吃零食,不用抽烟,含着它就能解压,还没热量!”凤凰网财经曾调查发现,有商家已专门售卖成人奶嘴 7 年,年销量稳定在 6000 个左右。这些商家在介绍里反复强调产品的 “多功能性”:除了缓解焦虑,还能 “防止磨牙”“改善睡眠”“帮助戒烟”,甚至有商家宣称 “焦虑症患者亲测有效”。
而在海外市场,成人奶嘴的 “溢价” 更明显。亚马逊平台上,基础款成人奶嘴起步价就是 18 美元(约合人民币 128 元);如果是印着花纹、缀着水钻,或是标注 “定制款” 的产品,价格能接近 50 美元(约合人民币 357 元)。海外博主的视频里,甚至出现了 “通勤时含奶嘴赶地铁”“健身时咬奶嘴举铁” 的画面,引发网友热议。

更让人担忧的是 “看不见的风险”。在拼多多上,10-20 元区间的低价成人奶嘴,有近七成未明确标注材质等级。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咨询客服,对方仅含糊回应 “是食品级硅胶”,追问是否有检测报告时,却再也没了下文。而拆开部分低价产品的包装,能明显闻到刺鼻的塑料味 —— 这些产品很可能使用了工业级硅胶,而非医用级硅胶,长期含在嘴里,塑化剂等有害物质会缓慢释放,威胁健康。
医生警示:长期含奶嘴,可能要付出 “健康代价”
对于商家宣传的 “防磨牙”“护口腔” 等功效,专业医生早已给出否定答案。“成人长期使用安抚奶嘴,最先出问题的就是口腔。” 中日友好医院口腔医学中心主任徐宝华近期就接诊过一位 28 岁的互联网员工:因为每天含奶嘴超过 4 小时,他的上门牙前突了 2 毫米,咬合时上下牙无法对齐,颞颌关节每次张口都会发出 “咔嗒” 声,“这种咬合错乱一旦形成,很难自行恢复,需要戴矫正器至少 1 年,严重的还要做手术。”
徐宝华进一步解释:成人的颌骨和牙齿已经发育成熟,奶嘴会持续给前牙施加向外的力量,时间久了就会导致牙齿排列紊乱;同时,含奶嘴时下巴会不自觉后缩,长期下来会压迫颞颌关节,引发关节弹响、疼痛,甚至张口困难。
至于 “防磨牙” 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医学上针对磨牙的 “磨牙垫”,需要根据每个人的牙齿形态个性化定制,能精准贴合牙齿表面,分散磨牙时的咬合力;而成人奶嘴是 “通用尺寸”,根本无法和牙齿完全贴合,不仅不能缓解磨牙,反而会因为受力不均,加重牙齿磨损。
除了口腔问题,卫生隐患也不容忽视。成人奶嘴需要频繁接触口腔,但很多人没有 “定期清洁消毒” 的意识 —— 有人把奶嘴随手放在办公桌、口袋里,沾染灰尘和细菌后直接含入口中,容易引发口腔溃疡、牙龈炎;如果和他人共用奶嘴,还可能传播幽门螺杆菌等致病菌。
“解压的方式有很多种,没必要选‘伤健康’的。” 徐宝华建议,成年人缓解压力可以试试冥想、瑜伽、快走等运动,这些方式能从生理上调节情绪;如果焦虑感严重,及时找心理医生沟通,比依赖奶嘴更有效。
55 亿美元的 “焦虑市场”:我们在消费什么,又被什么消费?
成人安抚奶嘴的流行,只是 “解压经济” 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从能在掌心盘玩的手串、捏起来软软的慢回弹玩具,到能摔碎的 “解压花瓶”、能撕着玩的 “解压纸”,各类解压产品层出不穷。根据大数跨境发布的《2025 解压玩具品类洞察报告》,2024 年全球解压玩具市场规模已达 55.2 亿美元,中国市场更是突破 200 亿元大关,年增速超过 15%—— 这背后,是一群被工作压力、生活琐事压得喘不过气的成年人。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目前有 2.64 亿焦虑障碍患者;《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则指出,18-34 岁青年的焦虑水平,高于成人期的其他所有年龄段,他们也是失眠、酒精依赖、疼痛药物使用障碍的高发人群。
“没空去旅行,没精力社交,连好好睡一觉都成了奢侈。” 这是很多年轻人的生活现状。他们迫切需要一种 “即时、便捷、不扰民” 的解压方式 —— 于是,商家把人类婴儿期的 “吮吸本能” 包装成 “职场神器”,把 “捏东西的动作” 变成 “慢回弹玩具”,把 “怀旧情绪” 做成 “复古盲盒”,精准抓住了年轻人的 “情绪痛点”。
但这些产品,真的能解决焦虑吗?
就像有人含着奶嘴能暂时忘记 KPI 的压力,但第二天醒来,未完成的报表依然躺在电脑里;有人捏碎 10 个 “解压花瓶”,房贷和房租的压力也不会减少一分。成人安抚奶嘴也好,其他解压玩具也罢,都只是 “情绪创可贴”—— 能止住当下的疼,却治不好焦虑的根。
商家在消费我们的焦虑,我们在消费 “虚假的安全感”。可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靠 “退回婴儿期” 获得的;真正的解压,也不是靠一个奶嘴就能实现的。就像一位网友在争议下的留言:“与其含着奶嘴逃避压力,不如试着直面它 —— 解决掉一个难题,比含一百次奶嘴,更能带来安全感。”
毕竟,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永远的 “襁褓”,只有学会在压力里长出底气,才是对抗焦虑的终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