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 “护城河” 消散?

收录于 商业消费 持续更新中
  当市场对美团二季度财报的 “疲软” 早有预期时,实际数据仍给了所有人一记重击 —— 若说此前预期是 “61 分及格线”,最终交出的答卷却是

  当市场对美团二季度财报的 “疲软” 早有预期时,实际数据仍给了所有人一记重击 —— 若说此前预期是 “61 分及格线”,最终交出的答卷却是 “19 分” 的惨淡,直接将外卖行业的竞争烈度推向新顶点。

  这份财报的核心矛盾,藏在两组反差强烈的数据里。

  第一组是近乎 “归零” 的经营利润。2025 年 Q2,美团经营利润仅 2.26 亿元,利润率骤降至 0.2%;对比去年同期 112.57 亿元的盈利,相当于蒸发了 110 亿,同比降幅高达 98%。官方将其归因于 “外卖行业竞争激烈”,但更关键的信号来自王兴在电话会上的表态:“预计三季度核心商业业务会因战略投资出现‘重大亏损’。”

  这句话彻底打破了 “短期让利” 的猜测 —— 美团不仅没有收缩战线,反而准备主动加码。在外界看来,这或许是 “不计成本” 的选择,但本质上是面对京东、阿里双重夹击的必然反击:一旦在这场价格战中退一步,多年积累的用户心智可能瞬间崩塌。

  第二组容易被忽略的数据,藏着更致命的隐患:“核心本地商业收入” 环比增速仅 1.6%。要知道,2024 年同期这一数据还保持在 11.1% 的两位数增长。增速的断崖式下滑,直接印证了京东、阿里的狙击成效 —— 前者凭借即时零售的下沉策略撕开缺口,后者依托庞大现金储备持续施压,两者联手让美团的 “护城河” 暴露了短板:过去用户心中 “美团 = 外卖” 的固有认知,正在被 “哪家便宜用哪家” 的比价思维取代。

  就连一个月难得点几次外卖的普通用户,如今下单前也会习惯性打开多个 APP 对比优惠。这种心智的松动,比利润下滑更让美团警惕 —— 毕竟利润可以短期承压,但用户习惯的转移,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挽回。

  有意思的是,这场外卖大战的发起者与追随者,各有算盘。京东是第一个 “点火” 的玩家,在美团最风光时精准切入即时零售,用 “低价 + 快送” 的组合拳成功拖慢其节奏;而阿里则是后来的 “加码者”,账面上 3600 多亿元的现金储备(现金 + 短期投资),让它拥有比京东更充足的 “弹药”。

  据高盛统计,美团、京东、阿里三家每月在这场竞争中消耗的资金最高可达 250 亿元 —— 这个数字有多夸张?雷军造车三年,总投入也才 300 亿元。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京东和阿里真正想要的,从来不是外卖业务本身,而是 “点外卖的人”:用外卖的 “高频消费” 带动电商的 “低频消费”,才是它们愿意砸钱的核心逻辑。

  不过,这个看似完美的 “高频打低频” 模型,或许从一开始就存在漏洞。

  首先,任何商业模型的根基都是用户需求,腾讯 “马氏三问” 的第一问尤为关键:“如果你不做,用户会损失什么?” 当前的价格战本质是 “补贴竞赛”,并未解决用户的核心痛点 —— 比如外卖配送的时效性波动、商家服务的参差不齐。一旦补贴退潮,用户大概率会回归理性,就像当年的打车 APP 大战、美团经历的 “百团大战”,最终留下的仍是解决真实需求的玩家。

  其次,美团的 “高频打低频” 能成功,核心在于业务的 “强相关性”—— 外卖、到店、酒旅都围绕 “即时满足” 展开,用户从外卖场景转向其他场景的转化率极高。但电商平台的 “低频消费”(如家电、服饰)与外卖的 “即时性” 需求脱节,两者的流量属性并不匹配。换句话说,用户可能因为 10 元补贴点一份外卖,却不会因为同样的补贴去买一台冰箱。这意味着,阿里、京东寄望于 “外卖带电商” 的算盘,未必能打响。

  更重要的是,市场或许低估了美团的 “护城河”。这份护城河不是用户粘性,也不是骑手规模,而是深耕多年的 “基建能力”—— 包括精准匹配用户与商家的数据算法、支撑千万级订单的系统架构,以及能触达十八线小镇的地面运营团队。正如美团核心本地商业板块 CEO 王莆中所言:“给指定用户发一张奶茶券,引导他去特定门店自提,背后需要整套系统的支撑,这不是短时间能复制的。”

  这种 “精细化运营” 的能力,恰恰是外卖行业的核心壁垒。外卖本就是 “薄利苦生意”,比拼的不是谁能烧更多钱,而是谁能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提升用户、商家、骑手三方的体验。从这一点来看,京东、阿里虽然能凭借资金优势掀起价格战,但要在 “精细化运营” 上追上美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今,外卖行业的格局已经清晰:曾经的玩家中,已有两家在竞争中逐渐边缘化,剩下的美团、京东、阿里,即将迎来更关键的对决。随着阿里的加入,这场 “烧钱大战” 或许会进入新阶段,而本周五可能传来的新动态,将成为影响行业走向的重要变量。

  对于美团而言,Q2 的 “19 分” 或许不是终点,而是重新调整战略的起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最终笑到最后的,未必是烧钱最多的玩家,而是能守住核心壁垒、找到新增长曲线的企业。

推荐商业消费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