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创优品发力自有 IP,能否打造下一个 Labubu?

收录于 商业消费 持续更新中
在全球 IP 消费浪潮中,中国市场崛起了两家风格迥异的头部企业 —— 泡泡玛特与名创优品。前者以 “自有 IP 帝国” 奠定行业王者地位,后者则从 “十
在全球 IP 消费浪潮中,中国市场崛起了两家风格迥异的头部企业 —— 泡泡玛特与名创优品。前者以 “自有 IP 帝国” 奠定行业王者地位,后者则从 “十元杂货店” 转身为 IP 衍生品巨头,两者的较量不仅是市值与业绩的差距,更是两种商业模式的正面碰撞:“IP 原创生态” 与 “渠道赋能 IP” 的路径之争


一、泡泡玛特:88% 自有 IP 占比的 “印钞机”,构筑 IP 消费壁垒

提及中国 IP 消费,泡泡玛特的 “统治力” 早已渗透到市场认知中。2025 年上半年的财报数据,更是将其 “IP 印钞机” 的属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 业绩碾压级领先:实现收入 138 亿元,净利润 47 亿元,同比利润增速高达 362%;反观两年前,其利润规模还与名创优品基本持平,如今已形成断层式优势。
  • 市值差距悬殊:截至本文分析时,泡泡玛特市值超 4000 亿港币,是名创优品(约 600 亿港币)的 7-8 倍,这种差距本质是 “IP 话语权” 的价值体现。

泡泡玛特的核心壁垒,在于 **“自有 IP 主导” 的商业模式闭环 **—— 并非简单 “设计 IP”,而是构建了从 “设计师签约” 到 “IP 孵化” 再到 “商业变现” 的全链条掌控力:
  1. 版权锁定:低成本掌控潜力 IP
    泡泡玛特的自有 IP 多源于 “低知名度设计师签约”:合作时设计师尚未形成市场影响力,泡泡玛特通过前期投入,将 IP 版权纳入旗下。这意味着,一旦 IP 爆火(如 Labubu),公司无需持续支付高额授权费,利润空间被最大化。
  2. IP 矩阵:多点开花的 “常青树 + 新势力”
    目前其自有 IP 销售占比高达 88%,剩下 12% 才来自外部授权 IP,形成了梯队清晰的 IP 生态:
    • 头部爆款:Labubu 作为 “全民 IP”,2024 年后持续出圈,贡献核心收入;
    • 常青树 IP:Molly、Skullpanda 深耕市场多年,用户粘性极强,是业绩基本盘;
    • 新晋势力:Crybaby 哭娃今年爆红,星星人进入 IP 前十(占总收入 2.8%),确保 IP 梯队的新鲜度。
  3. 时间沉淀:IP 孵化的 “慢功夫”
    泡泡玛特的 IP 成功绝非偶然 ——Labubu 早在 2015-2016 年就已推出,历经近 10 年培育才迎来 “全民爆火”。这种 “长期主义” 的孵化逻辑,恰恰是后来者最难复制的壁垒。


二、名创优品:从 “十元店” 到 “IP 集合店”,一场 180 度的生死转型

若倒退 5 年,没人会将 “名创优品” 与 “IP 消费” 挂钩 —— 彼时它还是主打 “性价比生活用品” 的杂货店,核心逻辑是 “薄利多销”。但如今,它已彻底转型为 “IP 衍生品集合店”,这场转型的本质,是从 “卖商品” 到 “卖情绪价值” 的惊险一跃。

1. 早期转型:“拿来主义” 的利弊双刃剑

名创优品切入 IP 赛道的第一步,是 “签约成熟 IP” 的拿来主义:从哈利波特、迪士尼、HelloKitty 到 Chiikawa、小马宝莉,通过国际知名 IP 快速吸引流量。
  • 优势:借助 IP 原有热度,短期内拉动销量,快速建立 “IP 集合店” 的用户认知;
  • 劣势:高授权成本压缩利润空间,且无 IP 版权掌控力 —— 本质仍是 “零售商的卖货思维”,缺乏原创 IP 的核心竞争力。
这种模式下,名创优品 2025 年上半年的业绩虽有增长(收入 93 亿元,经营利润 12.7 亿元,同比增 3.4%),但与泡泡玛特的 “爆发式增长” 相比,差距一目了然。

2. 现在破局:押注 “自有 IP + 自有渠道”,手握两张关键牌

意识到 “拿来主义” 的天花板后,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抛出重磅战略:“全中国仅 3 家公司能做‘自有 IP + 自有渠道’,除泡泡玛特外,其余两家是名创优品与旗下 TopToy”。这一战略的底气,来自两大核心资产:

(1)渠道霸权:7600 家门店的 “IP 测试场”

截至 2025 年,名创优品全球门店达 7600 家(海外 3000 余家,仍有巨大增长空间),未来 5 年目标突破 1 万家。这一渠道规模,成为其自有 IP 的 “天然优势”:
  • 自有 IP 一旦通过小范围测试,可迅速铺满全球门店,实现 “快速验证、快速变现”;
  • 相比泡泡玛特依赖 “潮玩店 + 线上” 的渠道,名创优品的门店覆盖更下沉、更广泛,能触达更多非核心潮玩用户。

(2)品牌升级:Miniso Land 大店的 “心智重塑战”

为摆脱 “十元店” 的低端认知,名创优品在上海淮海路、广州北京路、南京德基广场等核心商圈,开出近千平米的 “Miniso Land” 旗舰店 —— 这些门店只卖 IP 产品,彻底砍掉生活用品,本质是一场 “品牌认知重塑战”:
  • 对消费者:打造 “IP 打卡地”,吸引文旅客流(如南京德基店工作日仍人满为患,家长带孩子打卡停留半小时以上);
  • 对设计师:传递 “名创优品是专业 IP 平台” 的信号,吸引优质设计师合作(毕竟,IP 战略的核心是 “抢设计师”)。
目前,名创优品的自有 IP 仍处于 “萌芽期”—— 唯一有知名度的 “右右酱”,2025 年销售额不足 1 亿元,与泡泡玛特的 IP 差距悬殊。但它的逻辑很清晰:先通过渠道优势吸引设计师,再通过海量门店测试 IP,用 “概率思维” 等待下一个 “Labubu”。

(3)子品牌拆分:TopToy 的 “潮玩突围”

名创优品还孵化了潮玩子品牌 TopToy,目前已完成淡马锡领投的融资,估值 100 亿港币,正在筹备独立上市。TopToy 的定位更贴近泡泡玛特的 “潮玩赛道”,相当于名创优品在自有 IP 战略中的 “先遣队”—— 通过更垂直的品牌,试水潮玩用户,积累 IP 孵化经验。


三、双雄核心差异:一张表看懂 “IP 霸权” 与 “渠道突围” 的本质

对比维度 泡泡玛特 名创优品
核心商业模式 自有 IP 孵化 + 垂直渠道(潮玩店 / 线上) 自有 IP 探索 + 全渠道覆盖(全球杂货店)
IP 来源 签约低知名度设计师,锁定版权 早期依赖外部授权,现发力自有 IP
成本结构 无高额授权费,利润空间高 授权成本高,自有 IP 前期投入大
业绩表现 2025H1 净利润 47 亿,增速 362% 2025H1 经营利润 12.7 亿,增速 3.4%
核心壁垒 IP 孵化能力 + 用户心智(潮玩第一) 全球渠道规模 + 品牌转型决心
IP 孵化周期 长期主义(如 Labubu 近 10 年培育) 短期测试(依赖门店快速验证)


四、追赶战的关键:名创优品能复制泡泡玛特的成功吗?

名创优品的野心显而易见,但这场追赶战的难度,远超 “渠道规模” 能覆盖的范围。核心挑战有三:
  1. 时间壁垒:IP 孵化无法 “走捷径”
    Labubu 的案例证明,成功 IP 需要 “长期培育 + 用户沉淀”,而名创优品的自有 IP 战略才刚起步,短期内难以形成爆款;更关键的是,泡泡玛特已占据 “IP 原创” 的用户心智,名创优品需打破 “渠道商” 的认知标签,这需要时间。
  2. 设计师争夺:泡泡玛特的 “先发优势”
    优质 IP 设计师是稀缺资源,泡泡玛特多年来已积累了大量合作设计师,形成 “设计师 - IP - 用户” 的正向循环;名创优品虽有渠道优势,但设计师更看重 “IP 孵化能力”—— 若无法证明自有 IP 的变现潜力,很难吸引顶尖设计师。
  3. 利润平衡:渠道优势与 IP 投入的矛盾
    名创优品的门店多依赖 “薄利多销”,而自有 IP 需要高额前期投入(设计、营销、测试),如何在 “渠道盈利” 与 “IP 投入” 之间找到平衡,避免陷入 “投入大、回报慢” 的困境,是其必须解决的难题。


五、超越竞争:中国 IP 的全球突围战

抛开双雄竞争,泡泡玛特与名创优品的共同意义,在于推动 “中国 IP” 的全球化 ——2025 年上半年,两家公司的海外收入占比均达 40% 左右,未来 5 年突破 50% 已成大概率事件。
这背后是一场 “中国制造” 的认知升级:过去,中国制造的标签是 “物美价廉”;而潮玩 IP 的出海,叠加了 “文化与精神消费” 的属性 —— 从 HelloKitty、迪士尼主导的全球 IP 格局,到未来中国 IP(如 Labubu、甚至名创优品的右右酱)被全球消费者追捧,这正是中国软实力提升的直接体现。


最后的追问:你看好名创优品的自有 IP 战略吗?

名创优品手握 “全球最大 IP 销售渠道”,却面临 “IP 孵化经验不足” 的短板;泡泡玛特筑牢 “自有 IP 壁垒”,但需应对 “IP 迭代与全球化” 的挑战。这场双雄对决,不仅决定两家公司的未来,更将重塑中国 IP 消费的行业格局。
你是否看好名创优品凭借渠道优势追赶泡泡玛特?你曾在名创优品或泡泡玛特购买过哪些 IP 产品?这些产品的质量与 “情绪价值”,是否让你愿意为其复购?欢迎分享你的体验与观点。

推荐商业消费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