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困局十年:被收购后的挣扎与焦虑
自 2018 年被阿里全资收购,饿了么始终卡在一个尴尬的位置 —— 如何融入阿里体系,又如何摆脱 “万年老二” 的标签?答案迟迟未现,取而代之的是一轮又一轮的组织调整与业务试错,以及挥之不去的亏损阴影。彼时的饿了么,像一头被束缚的野兽。全国业务分为直营与代理两大模式:直营覆盖一二线城市,代理承接中小城市的配送与商家运营,这套打法与美团相似,却始终难以复制对方的优势。交银国际证券的数据显示,2024 年美团外卖的市场份额高达 65%,饿了么仅占 33%,仅在上海、杭州等少数 “大本营” 能勉强抗衡。
更致命的是 “被动感”。西南某县的饿了么运营赵林林回忆,2023 年她加入时,当地饿了么市场份额仅 20%,但团队毫无紧迫感 —— 每月上半月监控数据、制定策略,下半月做基础工作,节假日还能正常休假。“30% 左右的份额像一道天花板,怎么都冲不上去。” 代理商周思明的话道出了普遍困境:订单少导致话语权弱,谈商户活动没优势,新签商户更是举步维艰。
这种 “佛系” 在 2024 年 2 月被打破。京东外卖高调入局,饿了么上海区域经理姜瑜的工作节奏骤然加快:跟踪京东的商家活动、监控 100 多家商户的上线情况、对比菜价。但一番观察后,他发现京东的威胁有限 —— 真正的大山,依然是美团。
彼时的饿了么,还不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阿里内部酝酿。它以为京东入局只是 “防御战” 的开端,却没料到,自己即将被推上一场全新的 “闪电战”,而主角身份,很快就要易主。
二、闪电战打响:淘宝闪购的 “突袭式” 登场
2024 年 4 月 30 日,两个消息同时引爆市场:淘宝宣布 “小时达” 升级为 “淘宝闪购”,以首页一级入口的姿态亮相;饿了么同步开启 “百亿补贴”,并将供给、运力向淘宝闪购全面开放。最初,没人意识到这是一场 “持久战” 的起点。在赵林林看来,这只是又一次常规的节假日营销 —— 饿了么项目经理像往年一样下发五一活动细节,只是多了 “淘宝赞助” 的标签,总部的说法也只是 “搞一波大的”。姜瑜甚至安排了五一旅行,直到 4 月 30 日宣发落地,他才带着电脑出发,最后因订单暴增不得不提前返岗。
这场 “大的”,远超所有人的预期。淘宝闪购 “满 9 减 8”“满 15 减 14” 的补贴力度,直接击穿了用户的心理防线。上线 6 天,其单日订单量突破 1000 万单;5 月 6 日,又突然追加奶茶免单卡活动 —— 赵林林团队措手不及,线下物料来不及做,线上宣发只能拼凑,商户更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银流咖啡的遭遇极具代表性。5 月 7 日,创始人许兰月才接到饿了么的模糊通知,说次日中午有活动,却没提具体时间。5 月 8 日 11 点,店员刚离岗吃饭,半小时内饿了么订单激增 40 单,占该店日订单的 20%,最终 3-4 家门店被迫关闭线上接单。
事后回溯,饿了么并非毫无准备。3-4 月,总部曾召集小城市代理开会,要求储备骑手、开通蜂鸟众包,但除了这些零散指令,再无明确信号。代理商和员工们稀里糊涂地卷入战役,直到补贴不断延期、投入持续加码,才意识到这不是 “阶段性活动”,而是阿里收购饿了么以来,投入最大的一场即时零售之战。

三、以战代练:饿了么补全三大短板
过去的饿了么,输在 “底气不足”—— 缺钱、缺运力、缺供给。而淘宝闪购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更是 “以战代练” 的机会:在补贴中突破上限,补齐被美团压制多年的短板。
1. B 端(商家端):用 “免佣 + 流量” 抢供给
此前,饿了么对商家的吸引力始终弱于美团。2024 年 6 月,饿了么抛出重磅政策:投入超 10 亿元吸引商家入驻,新店最高享 3 个月免佣,额外加 3 个月流量扶持,还联合阿里生态资源提升曝光。这招直击商家痛点。赵林林团队还会针对头部商户 “精准打击”:午晚高峰监控美团满减券,对方发 “满 20 减 18”,淘宝闪购就加码到 “满 20 减 26”“满 22 减 28”,连配送费都一并覆盖。数据不会说谎:到 7 月,武汉饿了么日订单从百万单突破 200 万单,西南某县的市场份额从 20% 飙升至 57%。
2. D 端(运力端):用 “高薪 + 激励” 抢骑手
运力是外卖的生命线,也是饿了么的老短板。战役打响后,饿了么对骑手的投入堪称 “豪横”:- 专送骑手:湖南某地级市推出激励方案,5 月 24 日至 9 月 30 日,有效出勤 26 天以上,多 1 天奖 30 元;完成 1500 单奖 400 元,离职则扣 1000 元工资。
- 众包骑手:直接 “加价抢人”,美团给 8 元 / 单,饿了么就给 10 元 / 单,还加转介绍奖励、保底收入。
3. C 端(用户端):用 “KPI + 权益” 抢份额
6 月,淘宝给饿了么下达明确 KPI:“代打代” 城市(饿了么代理 VS 美团代理)份额要达 60%,“代打直” 城市(饿了么代理 VS 美团直营)要达 50%,未达标者可能被清退。为了完成目标,饿了么不仅加码补贴,还联动阿里生态:8 月 7 日,88VIP 会员新增 “饿了么优先接单”“慢必赔” 权益,用会员体系锁定用户。效果立竿见影:8 月第一周,西南某县饿了么单日订单从 1.6 万涨至 2.2 万,反超美团;8 月 8-9 日,淘宝闪购日订单份额首次超过美团。
四、消失的饿了么:从品牌到架构的深度整合
饿了么在战场上高歌猛进,却也在悄然 “消失”。这场整合,像极了当年美团收购摩拜后的操作 —— 统一入口、更换品牌、融入体系,只是饿了么等了 6 年才等到这一天。
1. 品牌标识:从 “饿了么蓝” 到 “淘宝橙”
最先消失的是 “饿了么” 的 logo。所有线上线下宣发都不再允许单独出现饿了么,带 logo 的海报必须加上淘宝闪购;公交站台、地铁通道、电梯间里,淘宝闪购的橙色无处不在,饿了么的蓝色越来越少。8 月 11 日,“秋奶” 活动结束,饿了么公众号发布的战报里,“饿了么” 只在 “骑手” 前出现,订单数据全以淘宝闪购为口径;同一天,骑手李瑞丰晒出的新工服变成橙黑色,头盔印着阿里 LOGO,饿了么标签被挤到右胸口,大面积蓝色彻底消失。
2. 考核指标:从 “过程向” 到 “结果向”
过去,饿了么代理的考核侧重 “过程”:活动覆盖率、商户营业率等,前 30 名奖 20 万,后 30 名罚款。5 月后,淘宝将考核改成 “结果向”—— 市场份额增速,基础差的城市有了上升空间,优势城市则被迫 “内卷”。基层员工的工作节奏也被彻底改变。赵林林团队从朝九晚六变成 “跟着高峰期走”,周末、节假日加班成常态,调休只能分开休,确保有人盯数据;部分城市代理商员工甚至过上了 “996” 的日子。“淘宝是甲方,投了这么多钱,要结果很正常。” 赵林林的话道出了团队的定位转变。
3. 组织架构:从 “独立” 到 “并入”
6 月 23 日,阿里 CEO 吴泳铭发全员邮件:饿了么并入中国电商事业群,CEO 范禹向电商事业群 CEO 蒋凡汇报。“现在淘宝和饿了么是同一个老板,不存在你我之分,大家做同一件事。” 一位饿了么员工说。这件 “事”,不是外卖,而是更大的即时零售。淘宝闪购不仅接入饿了么的运力,还联合盒马、天猫超市、1688,将生鲜、品牌商品纳入网络 —— 天猫超市试行了 “一日三配”,1.5 万个闪电仓(去年同期的 3 倍)覆盖空白商圈,甚至用 5 万元补贴拉拢头部闪电仓商家。
蒋凡在财报电话会上说得很清楚:阿里要将即时零售作为新服务接入淘宝,饿了么的商户和物流是 “优势”,两者结合才能平衡商业效率。言下之意,饿了么的 “外卖心智” 必须让位于淘宝闪购的 “万物即时达” 心智。

五、回归初心:即时零售赛道上的 “使命接力”
周思明记得 2015 年的一个细节: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计划做独立配送平台时,有人问他 “做外卖配送还是同城即时配送”,张旭豪的答案很坚定 ——“万物 30 分钟即可送达”。后来,这个平台成了蜂鸟即配。遗憾的是,被阿里收购后,饿了么和蜂鸟一直陷在外卖的 “苦生意” 里,离 “万物送达” 的初心越来越远。如今,它们终于回到了这条路上,只是主角变成了淘宝闪购。
对饿了么而言,这场 “消失” 或许不是终点。它不再需要独自承担亏损压力,不再需要在美团的压制下挣扎,而是以阿里生态的 “即时配送基础设施” 身份,参与到更大的赛道竞争中。
对阿里而言,这是一场 “近场电商” 的卡位战 —— 用淘宝闪购整合饿了么、盒马、天猫,不是为了赢外卖,而是为了抢占 “30 分钟送达万物” 的入口。这场战役里,饿了么的 “牺牲”,是阿里撬动即时零售市场的必要代价。
当饿了么的蓝色工服变成橙色,当它的 logo 从广告上隐去,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品牌的衰落,而是一个赛道的升级 —— 即时零售的战争,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