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成 “全民盛宴”,鹤岗正成中产新向往

收录于 商业消费 持续更新中
100 元门票,能吃遍 21 公里的自助流水席?
如今,去鹤岗跑马拉松,已和去鹤岗买房、吃 1 元烤串并列为 “鹤岗必做三件套”。这三件事的共通点,都是性价比高到让人咋舌。
100 元门票,能吃遍 21 公里的自助流水席?
如今,去鹤岗跑马拉松,已和去鹤岗买房、吃 1 元烤串并列为 “鹤岗必做三件套”。这三件事的共通点,都是性价比高到让人咋舌。
谁也想不到,这座曾因 “3 万买套房” 走红的东北小城,会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旅行地。
鹤岗至今没有直达高铁,想去得先到哈尔滨或佳木斯,再转乘普快或拼车。但现在,它在互联网上的标签早已翻新:“东北小瑞士”“小北海道”,甚至 “小首尔”—— 后者源于街头扎堆的主理人店,从独立书店到 Kpop 唱片店,新潮得让人恍惚。

2019 年,一篇《流浪到鹤岗,我五万块买了套房》的文章,让鹤岗成了 “躺平青年” 的乌托邦。那时,一批批打工人逃向这里,想提前退休。但喧嚣过后,不少人又回了北上广。而吸饱流量的鹤岗,早已和 “躺平”“隐居” 解绑:今年新开发的高档小区里,176 平方米的三居室售价近百万。
“连马拉松都办起来了,鹤岗是真支棱起来了。”


鹤岗马拉松,被吃成了 20 公里小吃街

参加过鹤岗马拉松的人都说,这场比赛只有两种状态:半饱,和全饱。
作为首届马拉松,鹤岗拿出了东北人招待远客的热乎劲儿:赛道补给从头吃到尾,鹤岗小串(肥瘦裹着秘制酱,现场现烤)、毛肚锅、熏酱熟食、铁锅炖、水饺轮番登场。怕夏天吃腻,路边还堆着 2 米高的大冰碗,冻梨带着冰碴儿,酸甜解腻刚好。
细节里全是诚意:5 万串小串在炉火上滋滋冒油,现烤现递;喜家德水饺一盒一个装在保温桶里,和 CBD 白领吃的同款;连终点拱门都设计成巨型烧烤炉,文旅局局长站在顶上一边喊加油,一边亲手烤串,烟火气飘出 5 公里外,像在催选手:“跑快点,开饭了!”
有人笑称,跑完这场马拉松,最累的是咬肌。7.5 公里处是第一个补给点,之后的路完全可以边吃边跑;实在跑不动也没关系,收容车会拉你到终点,那里照样有西瓜、烤串、杀猪菜等着。
比赛当天下午,人民广场还办了烧烤竞赛,黑龙江 13 个市地的 26 支队伍参赛,连俄罗斯、淄博代表队都来露一手。“上午没吃够?下午换个场接着造。”
更值的是 100 元报名费:参赛包光物资就快值回票价 —— 除了号码牌和背心,还有龙虾底料、两瓶小白酒、玉米须茶、格瓦斯,甚至一张大乐透彩票。“有人刮完彩票,发现门票钱直接赚回来了。”
图源:小红书@跑马拉松的大叔
这场马拉松的赞助商名单也很 “鹤岗”:冠名的是源自本地的喜家德水饺,其他赞助商大半是食品企业 —— 烧烤供应链、白酒、水果罐头…… 运动品牌反倒成了陪衬。
其实,东北马拉松早把 “流水席” 玩出了名。哈尔滨 2018 年就给选手现捏现煮饺子;绥芬河马拉松备着健胃消食片,路边能吃锅包肉和提拉米苏;铁岭去年更夸张,20 公里设了 31 个补给点,光特色菜就有 18 道,从铁锅炖到烤全羊,选手调侃 “这是马拉松还是自助餐?”
但鹤岗把 “吃” 和城市标签绑得更紧:其他城市靠红肠、鸡架出圈,鹤岗则把小串推到 C 位。
鹤岗小串是东北烧烤里的 “散装派”:串儿特小,肉皮 5 毛、小牛肉 1 块 5;最出名的 “三分熟”,鲜切牛肉在炭火上翻 20 秒就出锅,嫩得带点生劲,被称为 “原味烧烤”,全靠肉的品质和师傅手艺。
图源:小红书@小锦李
探店博主们总爱拿它和北上广对比:“当大城市打工人为 20 元一碗的面叹气时,鹤岗人正用 1 元一串的小串写幸福。” 为了让小串成招牌,鹤岗甚至给它设计了城市 logo,高速广告牌和街边小店都能看到 —— 这早已是 “旅游县城” 的标配操作。


从 “躺平之城” 到 “中产新宠”

马拉松成了鹤岗文旅转型的缩影。现在的人跑马,越来越像 “借跑步去旅游”:中产把跑马当 “延长周末” 的理由,全国巡跑;选比赛不看赛道难度,只看 “这城市好玩吗?吃得够不够多?” 有人算过账:报名费 200 元,机票 2000 多,剩下的三四千全花在逛吃和打卡上。
“跑一场马,爱一座城” 成了文旅界共识,鹤岗显然想抓住这个潮流。
2025 年的鹤岗,正努力甩掉 “超低房价”“躺平圣地” 的旧标签。
2022 年前后,“3 万买套房” 的消息让鹤岗频繁上热搜。那时来的人,都带着 “逃往鹤岗” 的心态 —— 他们想象中,这里是低消费、不社交、不上班的隐居地。但其实,3 万的房只在郊区老破小里有,市中心房价要三四千一平米;中介手里一万多套房,5 万以下的只占四分之一,一两万的更少,“但每个年轻人来,都点名要两万的房”。
买房热潮退去后,鹤岗却意外留住了游客。2024 年,这座人口不到 94 万的小城(仅为北京朝阳区的三分之一),接待了超 600 万人次游客。
不为低价房来的年轻人发现,今天的鹤岗有了 “东北待爆小城” 的模样:
主理人文化在这里疯长。三年前街头最多的是炸串店,现在独立书店、手作烘焙、精品咖啡遍地,甚至有专门的 Kpop 唱片店,天蓝色的唱片架透着潮味。网红咖啡店门口,穿格子衫弯刀裤的潮男打卡,配文 “Soul|Hegang”:“这里不是首尔,是边陲小城鹤岗。”
连美食都在 “入乡随俗” 地升级:北上广流行的压扁可颂,到了鹤岗被叫做 “丹麦锅巴”,10 块钱 4 个,“可颂到东北,也得尊称一声欧洲老乡”。
图源:小红书@黑桃小氧
和淄博、大同这些靠特色资源走红的城市不同,鹤岗的最初爆火,更像借了时代东风 —— 疫情和就业焦虑下,年轻人 “反卷” 心态需要一个出口,“白菜价房” 恰好成了符号。但现在,它在学着给自己贴 “真标签”:
“小北海道” 源于冬天的雪景和铁路,拍张照就有那味儿;“小瑞士” 来自新修的马路,草坪配红色小房子,被网红们写进攻略,教你找最佳拍摄角度;高端楼盘里的红房子,则像 “东北版阿那亚”,售价 5500 元 /㎡,瞄准的是来打卡的中产。
如今的鹤岗有了 “9 大必打卡景点”(6 个是公园),街上茶百道、霸王茶姬一应俱全。要知道三年前,市区只有三间酒吧,出了市中心,晚上走路得自备手电筒。

图源:小红书@kmoribo


流量来了,该怎么接?

文旅热的背后,是鹤岗热闹的自媒体生态。抖音、小红书上,“定居鹤岗” 的账号扎堆,“100 元过一个月” 的视频仍在收割流量;招聘信息里,最多的是直播公司:“招女主播,包舞蹈培训、化妆”。
但 “网红” 标签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就业岗位少、人口流失,仍是本地年轻人要面对的现实。留下的人多是为了进体制内,“你是什么编” 成了默认的社交开场白。
鹤岗不想躺平。2022 年,一位 “1 万 5 在鹤岗买房” 的女子走红后,住建局工作人员带着大米、香菇找到她:“希望你多宣传这座城市的友好、宜居,还有它正在转型。”
这座 2011 年被列为 “资源枯竭型城市” 的小城,太需要一个新标签了。近 30 年,它只走出两个全国连锁品牌:比优特超市(被称为 “东北胖东来”)和喜家德水饺(总部早已迁到大连)。本地大米不错,却常被批发商混进 “五常大米” 里卖,没自己的名。
现在,转机似乎来了:2025 年首届马拉松 6000 人报名,截至 8 月,游客量增速黑龙江省第三。更实在的是,鹤岗在修机场了 —— 萝北机场 2027 年通航,“说不定比苏州更早有机场”。建机场比修高铁便宜:高铁每公里超 1 亿,而这座 4C 级机场投资约 10 亿,只抵几公里高铁的成本。
图源:小红书@沉默的羔羊
机场大概率会带火旅游业,也可能推高房价。住建局数据显示,过去五年鹤岗房价每平米涨了 800 多,2024 年外地人买了 5680 套房,每三个买房人中就有一个是 “新鹤岗人”。
“靠低价房出名,出名后房价涨了”,这像个悖论,却也是转型的必经之路。
不只是鹤岗,更多小城在等流量。9 月铁岭马拉松要办,组委会宣布备了 132 种东北菜,比去年多 86 道,“就得让大家看到咱的诚意”。
被流量选中是运气,接住流量才是本事。对鹤岗和更多 “待爆小城” 来说,这道题才刚开考。

推荐商业消费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