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反内卷,首当其冲是商家

收录于 商业消费 持续更新中
深圳商家肖麦的七分钟谈话里,“倒闭” 两个字像针一样扎人 —— 七次重复里,藏着几十人团队的焦虑。他主做线上手机壳生意,摊开账本就算得清:“原来一
深圳商家肖麦的七分钟谈话里,“倒闭” 两个字像针一样扎人 —— 七次重复里,藏着几十人团队的焦虑。他主做线上手机壳生意,摊开账本就算得清:“原来一单赚两毛,快递费涨五毛,这不等于倒贴钱?”
这场让商家喘不过气的压力,始于今年七月快递业那场 “反内卷” 风暴。而风暴的中心,是那些靠 “9.9 包邮” 活下去的人。


一、从 “8 毛全国” 到 “1.4 元底价”:快递业的绝地反击

快递与电商曾是一对共生体。2009 年民营快递合法化、“双 11” 诞生后,电商件成了快递业的 “粮草”,可 “包邮” 成标配、电商低价化,却把快递拖进了价格战泥潭。
最疯狂时,“8 毛发全国” 的超低价成了常态。今年一季度数据里,韵达、申通单票净利仅 0.4 元、0.5 元,快递公司和商家都在几毛钱里搏命。
转折在七月到来。多家快递公司突然上调 0.3kg 以下轻小件价格,涨幅 0.3 元到 0.6 元。而快递业务量占全国 24%、连续 16 年居首的广东,成了反内卷的 “主战场”:8 月 4 日起,轻小件底价涨至 1.4 元以上,每单加价 0.5 到 0.6 元,低于底价就重罚。
政策执行之严超出预期。广东邮政管理局内部人士透露,八月中旬已罚韵达 30 万、申通 10 万、极兔 5 万,违规网点直接封停三天。原本 1 元左右的快递费,一下子涨了 40%,有商家形容 “像坐电梯飞上去”。


二、“9.9 包邮” 的生死线:一块八的快递费压垮谁?

涨价的冲击波,最先砸在低价商家身上。他们的利润本就被压缩到极致,像在钢丝上行走 ——9.9 元的数据线,产品成本 5 元,包装 0.2 元,平台和达人抽佣后,原来 1.4 元的快递费能剩 2 元利润;涨到 1.9 元后,利润直接砍半。
美妆工具卖家蒙建的日子更难。他靠工厂直销把粉刺针做到 2.6 元包邮,还送运费险,物流成本占了售价一半。快递涨 6 毛后,“一天亏两千”,可他不敢涨价:“好不容易冲上榜,同行盯着价格呢,一涨就断流。”
更惨的是细分品类头部商家。有卖家因快递费每月多支出 5 万,被迫提价后,日单量从 4000 跌到 1500,利润缩水 80%。在广东珠三角的轻工产业带,手机壳、文具、小家电等低价品商家扎堆,客单价几块到几十块,快递费占比一旦超过 30%,就只剩 “做一单亏一单” 的份。
锁盘期(快递不能降价抢客)成了催命符。卖文具的小武旺季不敢换快递,“做得越多亏得越多”;广州白云区某极兔网点,单量从 7 月的 28 万票 / 天暴跌到 8 月的 6 万票,网点负责人称收件量普遍降了 30%。


三、涨价潮蔓延:从广东到全国,商家的逃亡与挣扎

广东的涨价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浙江义乌 8 月两次调价,从市区扩到台州;福建通达系把 0.3kg 内包裹底价提至 1.5 元;分析人士预测,9 月后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份可能跟进。
商家开始 “逃亡”。有人把货转到江西赣州云仓,那里快递费 1.3 到 1.4 元,比广东稍低;有人远赴河北,为了 1 元左右的单价;单量小的商家则抱团发货,试图压低运费。
但逃亡难掩困局。江西云仓老板老邱说,广东商家习惯了 “一块钱以内” 的快递费,对 1.3 元的价格 “心理落差极大”;转到外省的货,中转费、仓储费又吃掉部分利润。
留下的商家只能自救。有人悄悄取消运费险,有人把 3 毛钱的纸箱换成 1 毛钱的塑料袋(破损率飙升),还有人下架低价链接 ——“5 元以下的货,快递涨完根本没法做”。
可消费者不买账。数据线卖家羊羊试过涨价几毛,订单量立刻下滑,“有人骂我‘忘本’”;更关键的是平台规则,小饰品卖家海海不敢涨价,“怕客单价太高,报不了平台活动”。



四、内卷的终局:谁该为涨价买单?

这场反内卷,撕开了电商生态的裂缝。过去十年,电商的高歌猛进藏着一笔隐性成本:平台比价内卷、消费者对 “包邮” 的执念,最终压在了商家和快递身上 —— 快递公司赚着几毛利润,商家靠着 “赔本赚吆喝” 维持流量。
现在,失衡的生态要重新算账。快递涨价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低价商家要么升级产品,要么退出市场;平台或许得调整规则,给商家留利润空间;消费者也可能要接受 “低价不万能”,为服务和品质付费。
蒙建的话或许道出了行业心声:“价格别压太死,大家都有的做。压到极致,谁也活不了。”
对肖麦们来说,这场阵痛还没结束。但反内卷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打破 “谁都赚不到钱” 的死循环 —— 只是转型的幽暗里,需要商家、平台、消费者一起,找到新的平衡。

推荐商业消费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