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许没听过它的名字,却大概率见过印着奥特曼、小马宝莉的卡牌。就是这些看似不值钱的纸片,让卡游在 2024 年狂赚 44 亿净利润,不仅超过潮玩巨头泡泡玛特(34 亿),净利润率更是突破 40%。如今它站在港股上市的临门一脚,却因争议迟迟未能跨过那道线。

卖纸为何成 "暴利生意"?
卡游的赚钱逻辑,藏在对未成年人消费心理的精准拿捏里。低门槛的 "零花钱经济学" 是第一道密码。不同于泡泡玛特 59 元起步的盲盒,卡游卡牌一盒仅售 9.9 元,内含 4-5 张卡片。这个价格刚好卡在中小学生的零花钱范围里 —— 不需要向家长反复央求,自己攒几天就能买。对孩子来说,这是接触喜欢的 IP 最轻松的方式:买不起奥特曼手办?9.9 元的卡牌能让他把 "光" 揣进书包。
碎片化的时间适配 让卡牌比动画片更 "黏人"。小学生放学后要上补习班,初中生课业压力渐增,能自由支配的时间被切割成碎片。卡牌对战刚好适配这种节奏:10-15 分钟就能打完一局,课间、补习班间隙都能玩。相比之下,看完一部小马宝莉电影需要整块时间,而卡牌却能让孩子每天都和 IP"互动"。
社交场景的深度绑定 则让卡牌从玩具变成 "社交硬通货"。卡游门店特意辟出对战区,摆上桌椅供孩子玩牌,定期举办比赛,赢了还能上 "英雄榜"。这种设计看似 "浪费" 租金,实则是在搭建圈子:孩子会因为 "想和同学组队参赛" 而买更多卡,会为了交换稀有卡片主动社交。甚至线下卡牌集市能吸引成百上千个孩子,形成独特的亚文化圈层。
渠道的 "无孔不入" 更放大了这种效应。除了自营门店,卡游通过经销商把卡牌铺进文具店、社区超市 —— 这些离学校最近的地方,正是孩子放学路上最容易停留的角落。31 个省份的覆盖密度,让它在校园周边织成一张无形的网。
高利润背后的 "定时炸弹"
卡游的业绩像坐过山车:2022 年营收 40 亿,2023 年暴跌 32% 至 26 亿,2024 年又暴涨 3 倍冲至 100 亿。这种剧烈波动,暴露了它最大的命门 ——IP 依赖症。2022 年靠奥特曼(占营收超 50%)撑起半壁江山,2023 年奥特曼降温,业绩立刻下滑;2024 年小马宝莉接棒,贡献超 70% 营收,才把业绩抬上新高峰。但 IP 的生命周期从不由卡游掌控:2025 年小马宝莉热度下降,已有投资人预测其营收将再次下滑。
更隐蔽的风险在版权授权上。奥特曼、小马宝莉的版权都不属于卡游,它只是 "IP 搬运工"。虽然招股书强调 "2028 年后到期的 IP 占营收 76%",试图安抚市场,但谁也说不清:等到 2028 年,今天火的 IP 是否还被孩子记得?即便续约,IP 方会不会坐地起价?
真正让监管部门顾虑的,是未成年人与 "赌博化" 隐忧。卡牌的稀缺性设计(比如隐藏款、SSR 卡),让它在二手市场滋生炒作 —— 今年哪吒电影爆火时,限定版卡牌被炒到近 20 万一张。这种 "开盒抽奖" 的模式,对判断力尚未成熟的孩子而言,极易诱发成瘾性消费。
卡游虽在包装上标注 "8 岁以上购买需监护人陪同",但现实中形同虚设。门店店员很少核查年龄,低于 8 岁的孩子由家长付钱就能买。毕竟,严格限制购买等于自断财路 —— 这道看似存在的 "保护栏",实则是透明的。

上市悬而未决:暴利与责任的博弈
卡游的困境,本质是 "赚快钱" 与 "可持续" 的冲突。40% 的净利润率放在任何行业都堪称惊人,但对一家主要面向未成年人的公司来说,这种暴利本身就容易引发争议。相比之下,泡泡玛特更早意识到这一点:在 Labubu 最火时主动降温,避免过度收割粉丝。
卡游并非毫无动作:近期赞助学生公益活动,尝试文具等 "学习属性" 产品作为第二曲线,试图改善社会形象。但这些努力能否抵消 "收割未成年人" 的观感,仍是未知数。
当一张纸片能被炒到 20 万,当孩子为抽卡省下早餐钱,这场围绕卡牌的生意早已超越商业本身。它拷问的不仅是卡游的上市资格,更是整个行业:面对未成年人的钱包,企业该守住怎样的底线?
或许正如那句老话:潮水退去才知谁在裸泳。当小马宝莉的热度散去,下一个 IP 还没出现时,卡游能否证明自己不只是 "IP 风口上的猪",才是真正的考验。而对于家长和社会来说,更该思考的是:如何让孩子的社交与消费,远离成人世界的炒作与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