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外卖” 火了:当体育生带着器材叩响家门

收录于 商业消费 持续更新中
清晨六点的北京,00 后体育生小海已经扛着瑜伽垫、弹力带站在地铁口。他要穿过大半个城市,去海淀的一个小区给 11 岁男孩上体能课 —— 这是他今天的第三单 “
清晨六点的北京,00 后体育生小海已经扛着瑜伽垫、弹力带站在地铁口。他要穿过大半个城市,去海淀的一个小区给 11 岁男孩上体能课 —— 这是他今天的第三单 “体育外卖”。

图 | 带着器材上门教学的体育生小海
这个暑假,越来越多中小学生的楼下空地上,出现了像小海这样的身影。他们是专业体育生,带着排球、跨栏架甚至迷你哑铃上门,按小时提供个性化训练。从 50 米往返跑到立定跳远,从篮球运球到武术套路,课程直指体育中考的 30 分现场考试。家长们花几百元,就能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里 “补体育”,这种灵活的服务正席卷多个城市。


一、从 “抢名师” 到 “抢体育生”:需求催生出新赛道

上海浦东新区的刘妈妈算过一笔账:请体育生上门教跳绳,200 元一节课,比机构便宜近一半,还不用开车接送;武汉三个家庭拼团请教练,人均不到 80 元,小区凉亭就能当训练场。
家长们的热情不难理解。体育中考分数权重逐年提升,30 分直接影响高中择校,过去 “临考突击” 的套路早已行不通。北京体育大学的小海带过一个初中小胖墩,1000 米初始成绩 5 分 14 秒,经过两年上门训练,最终跑到 3 分 50 秒拿了满分 —— 家长当即发了 1000 元红包。
更关键的是,“体育外卖” 精准击中了双职工家庭的痛点。不用挤场馆,不用耗在路上,教练能针对孩子瘦弱、肥胖、视力弱等问题定制计划。杭州一位家长甚至把地下车库腾出来,下雨天也能让孩子跟着教练练折返跑。
体育生们也嗅到了机会。小海最初在机构兼职,1.5 小时课拿 100 多元分成;后来直接对接家长,300 元课时费全归自己,暑假每月能赚 4000 元。山东体育生少尘组建了 5 人团队,单节课 100 多元仍供不应求;石家庄一个场馆老板干脆转型做上门培训,30 人团队还在不停招人。

图 | 专业体育生,供不应求


二、O2O 基因里长出来的新业态

“体育外卖” 的爆发,本质是 O2O 上门服务的又一次延伸。就像上门按摩、美甲颠覆传统服务业态,体育培训也正在打破 “必须依赖场馆” 的固有认知。
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 O2O 市场规模已超 2.7 万亿元,2027 年预计突破 5 万亿元。在这个庞大生态里,“体育外卖” 靠三个特点站稳脚跟:
灵活付费:摒弃场馆式 “买几十节课才优惠” 的套路,单次收费更符合当下消费心理;场景自由:小区空地、地下车库、街心公园都能变训练场,老小区没设施?教练提前踩点找场地;社交裂变:家长们在微信群拼团砍价,武汉三户人家拼课人均 80 元,既降低成本又成了平台的 “免费宣传员”。
互联网平台也盯上了这块蛋糕。垂类 APP 接连上线,家长能比价选教练,费用比场馆低 40%;教练不用自己拍视频吆喝,平台直接派单。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家长已习惯这种模式,但更多城市还在 “开荒”—— 体育生们不得不自己在抖音发训练视频,慢慢培育市场。


三、野蛮生长的隐忧:从场地到资质的连环坑

热闹背后,隐患早已浮现。
场地就是第一道坎。新小区有塑胶跑道还好,老小区只能挤街心公园,得时刻提防过往车辆和高空坠物。小海曾带学员去学校场馆训练,后来学校开始收费,80 元一天的场地费虽有家长愿意出,但更多时候只能找免费空间。更棘手的是,在公共区域带课是否侵犯他人权益,至今没有明确说法。
资质乱象更让人揪心。国家体育总局 2021 年就规定,体育教练需持至少一种专业证书上岗,但个人接单的 “体育外卖” 里,家长很难核实资质。有家长吐槽:花 300 元请的排球教练,连孩子错误的垫球姿势都没发现;约定好一个月跳绳从 30 个提到 50 个,结果只多跳了 3 个,教练还甩锅 “孩子没天赋”。
安全问题更触目惊心。台州一个孩子练跳绳,因教练没纠正发力姿势导致膝盖损伤,治疗费超 3000 元;不少教练上门不带急救包,家长只能自己备着碘伏和创可贴。小海的做法是让家长买运动意外险,正规机构会批量投保,但更多个人教练连 “保险” 二字都没提过。
维权难则成了压垮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上海王先生在某机构买了 8 节课,对方直接 “跑路”,电话不接、退款无门;还有家长被机构以 “试课” 名义白嫖,投诉无门只能认栽。


四、从 “野路子” 到规模化:规范是唯一出路

“体育外卖” 不是小打小闹。2023 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 3.67 万亿元,体育服务业占比超 72%,这个新兴业态完全可能成长为规模化产业 —— 但前提是跨过 “规范” 这道坎。
监管必须跟上。相关部门需要明确职业准入标准,哪些证书才算有效?公共场地教学该遵守什么规则?安全事故如何定责?这些空白亟待填补,否则很可能出现 “劣币驱逐良币”:无证教练低价抢单,正规体育生反而没生意。
平台得扛起责任。不能只做 “中介” 就完事,要审核教练资质、培训应急能力、建立纠纷调解机制。比如要求教练必须携带急救包,强制学员购买意外险,对跑单机构建立黑名单。


图 | 体育外卖,有平台化可能

家长也得清醒。“体育外卖” 是辅助,不是依赖。与其把孩子全交给教练,不如自己加入训练 —— 陪孩子跑跑步、打打球,既能监督训练效果,更能让体育成为家庭共同的爱好。毕竟,让孩子真正爱上运动,比单纯拿高分更重要。
这个夏天,当体育生们扛着器材穿梭在小区里,他们不仅在赚学费,更在参与一场服务业的变革。从混乱到有序,从个人接单到平台化运营,“体育外卖” 要走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方向对了,终会成为体育产业里的一抹亮色。

推荐商业消费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