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卖大战的赢家:大众奶茶品牌的 “躺赚逻辑”
在外卖大战的红利池里,最得意的当属走加盟模式的大众奶茶品牌。它们的盈利逻辑,恰好踩中了这场大战的核心 ——平台补流量,加盟商补折扣,总部赚 “采购量” 。从最新财报来看,头部玩家的增长堪称 “炸裂”:
- 蜜雪冰城(雪王) :2025 年上半年营收同比激增 39%,利润增速更飙至 44%。作为下沉市场的 “价格王者”,其 5-10 元的定价本就贴合补贴后的消费预期,外卖单量暴涨直接带动门店向总部采购的原料量翻倍,总部营收自然水涨船高。
- 古茗 :增速更胜一筹。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 41.3%,核心经营利润增速高达 49%。相比雪王,古茗在县域市场和地级市的布局更密,外卖补贴进一步放大了它 “高性价比 + 覆盖广” 的优势,单店单量同比提升超 30%。

二、霸王茶姬的 “掉队警报”:从火箭崛起到同店下滑 23%
与大众品牌的狂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霸王茶姬的 “业绩压力”。这个曾惊艳行业的品牌,如今正面临成立以来最严峻的经营考验。先看它的 “辉煌过往”:2022 年门店数仅 1000 家,到 2024 年底直接飙升至 6000 家,两年时间实现 6 倍扩张,堪称奶茶行业的 “增长神话”。但 2025 年的财报,却彻底打破了这份风光:
- 二季度营收 33 亿元,同比仅增 10%;经调整净利润 6.3 亿元,同比增速近乎停滞(0.1%);
- 更刺眼的是同店业绩—— 这个衡量单店经营能力的核心指标,同比下滑 23%,且已是连续三个季度下滑(从 2024 年四季度开始);
- 用户端同样承压:活跃消费会员从 2024 年二季度的 4410 万,降至 2025 年同期的 3860 万,流失超 500 万;单店月度 GMV 从 53 万跌至 40 万,降幅近 25%。
三、不降价的 “死结”:高端品牌的定价困局
霸王茶姬的困境,根源在于一个选择:拒绝参与外卖价格战。它的核心产品 “伯牙绝弦”,定价 16 元,最多仅象征性打折至 12-13 元,坚决不触碰 “10 元以内” 的折扣区间。从成本来看,这款产品以奶制品和茶为原料,无新鲜水果,完全有降价空间;但从品牌定位来看,降价等于 “自毁长城”——
1. 堂食与外卖的价格矛盾:不敢 “背刺” 高端用户
霸王茶姬的核心客群是对价格敏感度较低的高端消费者,他们选择堂食,不仅是为了一杯奶茶,更是为了品牌调性带来的消费体验。若外卖端大幅降价(比如降至 10 元以内),会形成 “堂食 16 元、外卖 10 元” 的巨大价差 —— 再忠诚的用户,也会觉得 “堂食是冤大头”。目前霸王茶姬的外卖占比已达 52%,这个数据并非 “外卖做得好”,而是 “堂食下滑太严重”—— 当外卖不降价、其他品牌外卖半价时,消费者自然会流向竞品,倒逼霸王茶姬依赖外卖维持单量,陷入 “堂食流失→外卖占比被动上升” 的恶性循环。
2. 价格锚点的不可逆:降下去就涨不回来
奶茶是日常消费品,消费者心中的 “价格锚点” 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在外卖大战前,16 元买 “伯牙绝弦” 是合理的;但如果霸王茶姬跟进降价至 10 元内,消费者会逐渐形成 “这款产品只值 10 元” 的认知。等到外卖大战结束,平台补贴退潮,品牌再想把价格涨回 16 元,几乎不可能 —— 消费者会觉得 “涨价不合理”,转而选择其他定价稳定的品牌。对于依赖 “高端定位” 的霸王茶姬来说,失去价格锚点,就等于失去了品牌溢价的基础。

四、喜茶的前车之鉴:高端品牌的 “下沉选择题”
霸王茶姬的处境,让人想起四五年前的喜茶。疫情前,喜茶以 “20 元以上” 的高端定价,吃到了消费升级的红利,门店前常年大排长队。但 2022 年疫情后,经济疲软叠加市场内卷,喜茶不得不做出妥协:开放加盟、大幅降价,将菜单中 20 元以上的产品几乎全部下架,转型 “15-20 元” 的大众价位。
这场转型的代价是 “失去高端光环”,但收获是 “活下去”—— 喜茶通过降价下沉,适应了日常消费的需求,复购率大幅提升,摆脱了 “小众高端” 的局限。它的经历恰恰说明:奶茶不是奢侈品,“好喝不贵” 比 “品牌调性” 更能打动大众消费者。
如今的霸王茶姬,正站在喜茶当年的十字路口:是坚持高端定位,忍受用户流失和单店下滑;还是放下身段降价,保住市场份额却失去品牌独特性?两者之间,似乎没有中间路线。
五、海外突围:是新出路,还是缓兵之计?
在国内市场承压的情况下,霸王茶姬将希望寄托在了海外 —— 这是它目前为数不多的亮点。2025 年二季度,霸王茶姬海外 GMV 同比增长 70%,达 2.3 亿元(尽管占总营收比重不足 10%)。更值得关注的是它的海外定价:美国市场 6 美元一杯(折合人民币超 40 元),比星巴克还贵;东南亚市场 20 元人民币左右,也高于国内定价。
它能在海外定高价,核心原因不是 “海外消费能力强”,而是 “海外竞争不激烈”。国内奶茶赛道早已内卷到 “拼补贴、拼密度”,但海外(尤其是东南亚、美国)的奶茶市场仍处于 “蓝海阶段”,消费者对中式奶茶的接受度高,且缺乏同等定位的竞品,霸王茶姬得以凭借 “稀缺性” 维持高定价。
但海外市场的挑战同样明显:外国人是否能接受 “伯牙绝弦” 的茶底风味?40 元一杯的定价,能否在星巴克、本地咖啡品牌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更重要的是,海外市场的体量能否支撑起霸王茶姬的增长需求?这些问题,尚无答案。
结语:奶茶江湖的终极命题 —— 调性与生存的平衡
外卖大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奶茶赛道的本质:大众市场拼性价比,高端市场拼差异化。蜜雪冰城、古茗抓住了 “性价比 + 供应链” 的核心,在外卖大战中赚得盆满钵满;而霸王茶姬则困在 “高端定位” 的枷锁里,既不敢降价失用户,又不能不降价保增长。最终,奶茶的竞争还是要回归消费者 —— 无论定位高端还是大众,能让消费者 “常买不心疼” 的品牌,才能走得更远。对于霸王茶姬来说,海外市场或许是一条新赛道,但国内市场的 “选择题”,终究还是要面对。
那么,在外卖补贴退潮后,你还会常态化购买霸王茶姬吗?你认为它的海外战略能成功吗?欢迎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