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会员店挤到 “限流”?这只是行业狂飙的开始

收录于 商业消费 持续更新中
当沃尔玛中国总裁朱晓静在 2025 年投资大会上披露 “8 家山姆会员店单店年销售额突破 36.7 亿元” 时,这组远超传统大卖场 10 倍、逼近顶级奢侈品商场业绩的数字,不
当沃尔玛中国总裁朱晓静在 2025 年投资大会上披露 “8 家山姆会员店单店年销售额突破 36.7 亿元” 时,这组远超传统大卖场 10 倍、逼近顶级奢侈品商场业绩的数字,不仅印证了仓储会员店的商业爆发力,更揭示了一个新趋势 —— 中国零售市场的战火,正从饱和的一线城市,烧向像扬州这样的二线城市乃至县域市场。这座 GDP 突破 7800 亿元、常住人口不足 500 万的苏中古城,正成为这场零售变局的 “微缩战场”。


一、下沉战场:为何是扬州?

仓储会员店选择扬州 “重兵布阵”,绝非偶然。这座古城的区位优势与消费潜力,恰好踩中了头部玩家下沉的核心诉求。
从地理维度看,扬州身处南京都市圈与上海都市圈交汇处,40 分钟高铁直达南京、2 小时联通上海的交通网络,使其天然具备承接一线城市消费外溢的能力 —— 上海、南京的消费者可便捷跨城采购,本地消费者也能同步享受到与核心城市接轨的零售服务。2023 年,扬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1660.64 亿元,人均消费水平在江苏省内位居中等偏上,这样的消费基础,让其成为仓储会员店下沉的 “优选试验田”。
更关键的是,扬州的零售格局正处于 “新旧交替” 的窗口期。此前,当地零售市场长期由传统大卖场主导,而便利店、精品超市、社区生鲜店等新业态虽在渗透,但尚未形成绝对主导。这种 “空白” 恰好给了仓储会员店切入的机会 ——2023 年,扬州迎来 39 家商业 “首店”,其中就包括大润发旗下 M 会员商店的全国首店,这标志着扬州正式被卷入仓储会员店的竞争浪潮。



二、扬州激战:三方博弈与本土焦虑

不到两年时间,扬州的仓储会员店版图从 “单一玩家”(麦德龙)演变为 “三足鼎立”(M 会员、山姆、麦德龙),竞争激烈程度已接近一线城市。这场博弈中,各方的优势与困境被无限放大。1. 山姆:未开店先 “控场” 的强势入局者
山姆对扬州市场的进攻,从 “未雨绸缪” 开始。2023 年 M 会员店扬州首店开业后不久,山姆便推送 “扬州生鲜直送” 通知,提前激活线上配送网络;2024 年 5 月,山姆扬州店正式开工,同年 11 月完成主体结构建设,计划 2025 年 11 月开业 —— 这种 “先布网、再开店” 的策略,让其未开业就收获大量关注,甚至出现 “市民社交平台晒门店外立面、期待熟食不再代购” 的热潮。
山姆的底气,源于其难以复制的核心优势:一方面,自有品牌销售占比达 30%,独家引进的澳洲谷饲牛肉年销量超 10 万吨且价格低于市场价,全球供应链带来的成本优势,是本土玩家短期内无法企及的;另一方面,其会员忠诚度极高,单店业绩天花板让同行望尘莫及。业内普遍认为,山姆开业后,M 会员店的核心会员群体将面临大幅分流。

2. M 会员店:首店折戟与扩张 “刹车”

作为大润发角逐会员制赛道的 “排头兵”,M 会员店扬州首店承载着极高期待 ——3.5 万平方米占地面积、800 个停车位、与山姆同等的会员费标准,开业初期凭借 “大包装、家庭囤货” 的模式成为消费热点。但热度褪去后,问题迅速暴露:
  • 消费者投诉集中爆发:开业仅 5 个月,社交媒体上出现大量不满声音,包括 “促销活动突然终止”“线上订单无故取消”“牛乳、瑞士卷买到临期产品”,甚至有 “收银员串通黄牛帮无卡消费者刷卡攒积分”“冬季无热空调,购物如在冰箱” 等体验类吐槽,不少用户直言 “后悔办卡”。
  • 扩张节奏急踩刹车:2023 年 4 月扬州首店开业后,M 会员店在一年半内快速开出 6 家门店,但 2025 年全年再无新开店动作。这一 “停滞” 背后,是其在品牌影响力、供应链整合能力、会员运营上与山姆的差距 —— 当山姆提前布局配送、加速门店建设时,M 会员店未能守住首店积累的先发优势,陷入被动。

3. 麦德龙:“三明治效应” 下的定位困境

作为最早进入扬州的会员制商店,麦德龙的处境更为尴尬。其传统优势集中在 B 端客户服务(如为餐饮、企业提供批量采购),但在 C 端零售市场,既无法与山姆的品牌势能、供应链能力抗衡,又要面对社区生鲜店、精品超市的下沉挤压,陷入 “上有强敌、下有追兵” 的 “三明治效应”。如何在 C 端找到差异化定位,成为麦德龙在扬州市场的生存关键。

4. 本土传统商超:一场 “根本性挑战”

相较于会员店之间的直接对抗,扬州本土传统商超面临的冲击更为致命。“山姆一旦开业,不仅是分流客流,更是改变消费观念。” 当地一家连锁超市负责人坦言。山姆 “大包装、高单价、低单位成本” 的模式,与传统超市 “少量多次” 的购物习惯形成鲜明对比 —— 一旦消费者适应前者,回头客转化率会显著提升,这对依赖高频次、低客单价的传统商超模式,构成了 “根本性挑战”。
更让本土零售商焦虑的是山姆的 “前置布局”:门店未开,“极速达” 配送已覆盖核心区域。这种 “服务先行” 的策略,提前抢占了消费者心智,让传统商超的应对时间被大幅压缩。


三、狂飙背后:仓储会员店的行业隐忧

扬州的激战,只是中国仓储会员店 “下沉狂潮” 的一个缩影。2025 年,山姆计划新开 7 家门店,分布在嘉兴、合肥、武汉等二线城市;截至 2025 年 7 月,山姆在华门店达 56 家,较 2015 年前 “10 年仅 12 家” 的蛰伏期,扩张速度提升近 10 倍。但在 “狂飙突进” 的表象下,行业面临的挑战正逐渐显现。

1. 头部玩家的 “平衡难题”:以山姆为例

山姆的增长并非毫无阻力,2025 年 7 月的 “选品争议” 便是信号 —— 其上架好丽友、卫龙等常规品牌,同时下架部分独家研发商品,引发消费者不满。这背后是中美关税压力下的无奈:进口商品价格上涨,迫使山姆增加本土代工商品比例,但这又与消费者对其 “独家、高端” 的认知产生冲突。如何在 “成本控制” 与 “商品独特性” 间找到平衡,成为山姆下沉过程中的核心矛盾。
此外,山姆的商品结构与下沉市场需求的 “适配性” 也存疑。其主打 “大家庭囤货” 的大包装商品,与当下年轻人 “独居、小家庭” 的消费趋势存在错位;而二线城市消费者在客单价、消费频次上与一线城市的差异,也可能导致 “高业绩预期” 与 “实际经营” 的落差。

2. 赛道门槛:高投入下的 “幸存者游戏”

仓储会员店并非 “谁都能玩” 的赛道,其门槛体现在多个维度:
  • 硬门槛:高额的投资运营成本(单店投资通常超亿元)、全球供应链整合能力、品牌影响力,这些需要长期积累,新玩家难以快速突破;
  • 软门槛:“精选” 能力 —— 需在数万种商品中筛选出 800-1000 款核心品,考验选品、品控、数字化能力;会员运营能力 —— 需通过高服务质量维持续费意愿,而会员费正是仓储会员店的核心利润来源。
即便强如山姆,也面临供应链压力。“网红产品频繁断货” 成为消费者常见吐槽,这暴露了快速扩张下 “供需平衡” 的难题 —— 门店数量激增,但供应链响应速度、库存管理能力未能同步跟上,可能影响会员体验。

3. 盈利周期:下沉市场的 “长期主义”

仓储会员店的盈利逻辑,依赖 “会员费 + 高商品周转率”,但这需要足够的会员基数和消费频次支撑。在下沉市场,消费者对 “会员制” 的接受度仍需培育,M 会员店此前直言 “3 年内不打算盈利”,正是这一现状的写照。对所有玩家而言,下沉市场不是 “短期捞金” 的战场,而是需要持续投入的 “长期工程”—— 若无法忍受长周期的投入,很可能在盈利前就被淘汰。


四、结语:零售变局的 “扬州启示”

扬州仓储会员店的激战,本质上是中国零售市场 “消费升级” 与 “渠道下沉” 共振的结果。当一线城市趋于饱和,像扬州这样的二线城市成为新战场,既是头部玩家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消费潜力的体现。
但这场战争的赢家,不会是 “跑得最快的扩张者”,而是 “最懂消费者的适配者”—— 无论是山姆需要调整商品结构以适应小家庭需求,还是 M 会员店需补全供应链短板,亦或是麦德龙要找到 B 端与 C 端的平衡点,核心都在于 “差异化价值”。
对整个行业而言,扬州的案例更是一次警示:仓储会员店的下沉,不是简单的 “复制粘贴”,而是需要结合当地消费习惯、人口结构、区位特点的 “本土化重构”。只有真正扎根市场、解决消费者痛点,才能在这场零售变局中站稳脚跟 —— 这或许是扬州激战留给中国零售行业最深刻的启示。

推荐商业消费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