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院疯狂扩张,观众却在持续锐减
2025 年外卖平台的 “红黄蓝补贴大战” 让 00 后感叹 “赶上时代红利”,但 “砸钱换市场” 的玩法,电影行业早在上一个十年就试过。2014 年,猫眼、淘票票入局,用 “票补” 将票价压至个位数 ——《变形金刚 4》甚至出现 1 元票 [1],中国就此进入 “9.9 元、19.9 元全民观影时代”。低价不仅拉低了观影门槛,更养成了大众 “随时看新片” 的习惯,将票房一路推至 2019 年 641.49 亿元的历史峰值 [2]。
但疫情的突袭让热潮戛然而止:2020 年票房骤降至 203.1 亿元 [2];即便复工后,观众也未完全回流。到 2024 年,全国影院已达 1.3 万家、银幕 8.1 万块,可总票房仅 425 亿元 —— 比 2019 年缩水三分之一,甚至不及 2015 年的 438 亿元 [2]。要知道,2015 年的影院与银幕数,还不到 2024 年的一半。

二、上座率低迷:黄金档期也救不了冷清
曾撑起影院流量的 “四大黄金档期”,如今只剩春节档勉强 “扛旗”,其余档期均陷入 “留不住观众” 的困境:
- 贺岁档:由冯小刚、葛优开创的 “贺岁档 IP”[3],如今像被遗忘的老演员 —— 上座率自 2020 年起持续低迷,2024 年即便有《好东西》《小小的我》等口碑片,上座率也仅 4.2%,观众稀稀拉拉;

- 暑期档:哪怕是 2023 年 “票房最高暑期档”(《孤注一掷》《消失的她》票房飙升),档期上座率也仅 11.9%;2025 年暑期档《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等片靠口碑逆袭(豆瓣评分超 8)、票房走高,影院整体上座率仍只有 6.9%—— 好电影来了,观众却没回来;
- 国庆档:上座率像 “过山车”,随着主旋律爆款转向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的热闹不复存在,2022 年后上座率再也没突破 15%。
三、依赖档期与爆款:影院的 “续命式生存”
如今的观影早已不是 “一时兴起”:没有热搜推送、朋友圈安利、“有笑有泪” 的短视频营销,多数人连购票 App 都不会打开。“自发观影” 成了过去式,影院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少数黄金档期和爆款大片上。自 2014 年起,档期票房就是全年大盘的 “压舱石”,占比稳定在 50% 以上;2022 年后更攀升至 70% 左右 [2],但不同档期的 “含金量” 天差地别:
- 春节档垄断:从 “三足鼎立” 到 “一家独大”:早年春节档、国庆档、暑期档还能 “三分天下”,2018 年起春节档彻底拉开差距 ——2018 年春节档 7 天票房 57.71 亿元,让当年 2 月成为中国影史首个 “单月百亿” 月份;2025 年 2 月,仅靠《哪吒 2》,单月票房就飙升至 160.9 亿元 [2]。

- 春节档是 “豪赌”:赢者通吃,输者撤档:能进春节档的都是高投入、强阵容的大制作 —— 如张艺谋执导的全明星影片、耗资数亿的《封神 2》、自带全民话题的《流浪地球》系列。但观众对春节档的耐心往往只够 “看一部”:灯塔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2025 年春节档期间,超 80% 观众仅观看 1 部电影 [4]。


四、观众为何远离:体验、内容与成本的三重劝退
不是中国人不爱电影,而是 “走进影院的代价太高”—— 愿意买票的人,一次次被糟心体验、劣质内容、不合理定价劝退,最终选择退避三舍。
1. 观影体验:从 “沉浸式” 到 “沉浸式糟心”
有些影院的硬件本身就难留客:座椅硬如刑具,椅缝脏似垃圾桶,荧幕尺寸甚至不及自家投影仪;更糟的是 “人文干扰”—— 邻座的 “实时解说”、孩子的哭闹、不静音的手机、零食袋的窸窣声,让 “沉浸式观影” 沦为空谈。2. 电影内容:“网恋式见光死”
不少影片的 “货不对板” 更让观众寒心:- 预告片与正片 “八竿子打不着”,喜剧笑点全透支在预告里;
- 特效粗糙得像 “临时手搓”,如 2025 年初《封神 2》的视觉效果被吐槽 “像蓝精灵,让人瞳孔地震”;
- 剧情俗套到 “看开头猜结局”—— 画面是米其林摆盘,内容却是 “陈年老饭”,还硬加 “鼓励戏”“煽情戏”,难怪观众吐槽:“导演总在提醒我该哭该笑,可我一点感觉都没有。好电影该讲好故事,而非强行占有观众的大脑。”

3. 时间与金钱:“不划算的娱乐选择”
时间是当下最昂贵的成本:一天 24 小时被工作、学习、睡眠分割后,剩余的空闲里,在家看综艺、刷短剧,比 “花 2 小时坐影厅” 更自在、更灵活。定价则更显 “套路”:售票 App 标着低价,点进去才发现 “最低价仅限边角座”,中间好位置 “没有很贵,只有更贵”。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截至 2025 年 8 月底,一线城市电影票均价达 49.6 元,比 2014 年贵 16%;三四线城市涨幅更猛,分别逼近 30% 和 35%,42 元左右的均价已与二线城市看齐。

4. 观众断层:年轻人不再 “必须去影院”
更关键的是 “观众在老去,新人没跟上”:猫眼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 年暑期档观众平均年龄 27.7 岁,2025 年已升至 32.5 岁 [6]。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去影院不再是 “青春必修课”—— 既不是社交必选项,也不是约会标准流程,只是 “众多娱乐方式里可有可无的一种”。电影《一一》曾说:“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至少比以前延长了三倍。” 可现实是,走进影院越来越像 “拆盲盒”—— 十有八九是套路烂片,它延长的不是生命的宽度,而是银幕上多余的两个小时。
影院要留住观众,或许该先停下 “疯狂建银幕” 的脚步,想想如何把 “附赠的人类迷惑行为大赏”,换成 “值得观众特意奔赴的光影盛宴”。
参考文献:
[1] 陈弢. (2019).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中的 “票补” 现象研究. 电影艺术.
[2] 灯塔专业版. (2025). 2014年-2025年中国电影行业票房及相关数据(含服务费). Retrieved 1 September 2025 from https://piaofang.taopiaopiao.com/pro/boxoffice/industry/index.html.
[3] 梁君健. (2011). 中国电影市场档期的秘密. 电影艺术, (1), 100-103.
[4] 灯塔专业版. (2025). 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洞察报告.
[5] 央视网. (2024). 8 部电影撤了 4 部,春节档冷热不均的背后. Retrieved 25 August 2025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LHLwcgHNzM5ghFfYatM2Sg.
[6] 猫眼研究院. (2025). 2025暑期档数据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