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茶行业,八马茶叶曾是绕不开的名字。凭借 “百年铁观音传承” 的叙事和 “高端好茶” 的标签,它一度成为中产茶友追捧的对象,甚至被视作传统茶企规模化的标杆。但如今,这家企业正陷入一场全方位的身份危机:北京核心商圈的线下门店门可罗雀,与隔壁霸王茶姬的热闹形成刺眼对比;更令人唏嘘的是,从 2013 年首次冲击深交所至今,长达 12 年的 IPO 之旅历经四次折戟(深交所中小板失败、新三板退市、创业板撤回、主板撤单),最终转向港股仍前途未卜。
曾经的 “铁观音之王”,为何在资本市场与消费市场双重遇冷?当传统茶企的 “高端梦” 撞上消费降级、新式茶饮崛起的浪潮,八马暴露的不仅是个体的经营问题,更折射出整个传统茶行业的转型困局。
一、生产端:贴牌依赖下的 “高端” 幻象,研发不足品控失控
八马茶叶的经典广告语 “认准这匹马,好茶喝八马”,早已将 “高端” 二字刻进品牌基因。但支撑这一基因的生产体系,却藏着难以忽视的 “空心化” 隐患 —— 超过 50% 的产品依赖第三方 OEM 代工,自主生产仅局限于铁观音和部分岩茶,普洱茶、绿茶等主流品类及茶具、茶食品等衍生品,均需靠 “定制采购”(即代工)完成。

研发的缺位直接导致品控失控。2018-2021 年,八马涉及投诉举报 113 起,其中质量问题 23 起、虚假宣传 63 起;黑猫平台上 52 条投诉中,“产品含杂物”“以次充好”“过期销售” 等问题频发。更讽刺的是,2021 年有加盟商出售过期的 “赛珍珠” 铁观音 —— 这正是八马最核心的高端系列,甚至连武夷岩茶大红袍、贵妃红等主打产品也出现过过期售卖的情况,最终被消费者起诉。
当 “高端” 的品牌故事建立在代工的基础上,当品控的底线交给第三方,八马想要在消费者心中树立 “好茶标杆” 的努力,注定沦为一场自相矛盾的幻象。
二、渠道端:加盟模式的 “双刃剑”,从扩张功臣到增长拖累
八马的规模化之路,始终与 “加盟” 深度绑定。截至 2025 年 6 月,其 3585 家线下门店中,加盟店占比高达 93%(3341 家),直营门店仅 244 家。2022-2024 年前三季度,加盟商贡献的收入分别占总营收的 50.2%、50.6%、49.7%,堪称营收 “半壁江山”。

- 扩张增速放缓:2023 年加盟店净增 475 家,2024 年前三季度仅净增 170 家;同期,向加盟商的销售额同比仅微增 0.12%,近乎停滞。
- 加盟商生存压力陡增:以北京核心商圈为例,八马要求加盟店面积不低于 150㎡(含 3 个以上茶室包间),月租金约 5 万元,加上 3 万元人力成本及 5000 元杂费,单店月固定支出达 8.5 万元。按八马公示的 60% 毛利率计算,单店月销售额需达 14 万元才能盈亏平衡。更苛刻的是,加盟商需遵守 “买断制” 进货 —— 先交钱、不退不换,且北京地区年度最低采购额达 50 万元。


- 渠道乱象频发:囤货压力下,加盟商不得不面对 “茶叶过期” 的风险(多数鲜味型茶最佳风味期仅半年)。为生存,超期存货打折甩卖、跨区串货、以次充好等乱象丛生,进一步冲击品牌口碑。
三、定位端:消费降级下的 “中间困局”,中高端茶卖不动了
八马的 “高端” 定位并非一成不变。2009 年,在广告人叶茂中的策划下,其从 “茶中奢侈品” 转向 “商政礼节茶”,主打中小企业主的送礼需求,核心产品线定价集中在 800-2500 元 / 斤,明星产品 “传家龙井” 限量礼盒(200g)售价 3280 元(折合 8200 元 / 斤),远超行业常规茶礼 300-500 元的均价。这一定位在经济上行期曾奏效,但在消费降级的当下,却让八马陷入 “高不成低不就” 的尴尬:
- 目标客群流失:中高端茶的核心消费者是中产(白领、企业高管、小微企业主),但经济环境变化下,企业采购和高端礼品需求锐减,中产消费意愿明显下降。八马直营店会员的平均年度购买金额从 2022 年的 2860.4 元,降至 2024 年的 2469.6 元,购买力持续萎缩。
- 市场两端挤压:茶叶市场呈现 “两极化” 趋势 —— 平价茶靠薄利多销占据大众市场,顶级名山古树茶有富豪群体支撑,而八马所处的 “几百到几千元 / 斤” 的中高端区间,成为竞争最激烈的 “红海”。有老茶客直言:“同价位能选到更好的茶,同品质有更便宜的品牌,八马的品牌溢价太高了。”

尽管八马在 2024 年推出平价产品试图破局,但长期 “高端” 标签使其难以在大众市场建立信任;且其渠道重心在线下,而平价茶的主战场在线上,与电商原生品牌相比,八马的线上运营经验明显不足,转型效果甚微。
四、用户端:错失年轻市场,“等客来” 的战略注定失败
在消费市场,“抓住年轻人就是抓住未来”,但这恰恰是八马的短板。Z 世代的饮茶需求早已迭代:他们追求 “3 分钟现萃” 的便捷、“风味轮测评” 的透明,更看重品牌带来的社交价值与情感共鸣。而八马倾力打造的 “城市会客厅”,虽试图复制星巴克 “第三空间”,最终却沦为中小企业主的商务接待场所 —— 厚重的红木家具、传统的茶艺表演、高昂的消费门槛,像一堵 “茶席之墙”,将年轻人拒之门外。八马并非没有尝试。2022 年,其推出新式茶饮子品牌 “小马茶趣”,主打奶茶、果茶;同年成立创新事业部,推出速溶原萃茶品牌 “fnf”(fast and fresh)。

- “小马茶趣” 缺乏产品差异化,在喜茶、霸王茶姬等头部新式茶饮的红海中迅速淹没;
- “fnf” 仅在社交媒体有零星曝光,淘宝、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难寻踪迹,抖音官方账号停更于 2022 年 9 月,创始人虽曾公开站台,却未转化为实际销量。

董事长王文礼曾说:“年轻人的生意不是不做,我在下一个路口等这些年轻消费者们。” 这种 “等待型” 战略,暴露了八马对年轻市场的保守与傲慢 —— 它不愿离开 “商务送礼” 的舒适区,试图让年轻人适应自己的规则,而非主动迎合年轻人的需求。但如今,喝茶的人、方式与意义早已改变,“等客来” 的心态,注定让其错失未来的消费主力。
五、困局根源:传统茶企的路径依赖,破局需打破 “舒适区”
八马的 12 年 IPO 困局,表面是生产、渠道、定位、用户的多重问题,深层则是传统茶企 “路径依赖” 的必然结果:
- 依赖贴牌而非研发,省去了生产端的投入,却失去了产品核心竞争力;
- 依赖加盟而非直营,快速扩张的同时,放弃了对渠道的控制权;
- 依赖中高端送礼而非大众消费,享受了经济上行期的红利,却在市场变化时失去缓冲;
- 依赖 “等待年轻人” 而非主动创新,固守传统茶企的姿态,却错过了消费迭代的浪潮。
茶还是那片茶,但市场早已不是曾经的市场。八马要做的,不是在 “下一个路口等待”,而是主动走向年轻人、走向大众消费者,用新的生产方式、渠道模式、品牌叙事,重新定义 “好茶” 的标准。否则,曾经的铁观音标杆,或许会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逐渐被市场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