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是网友口中 “又恶心又上头” 的底层生活切片,镜头里满是黝黑的床单、漏电的插板、泛黄的蹲坑;后者却手握 2.27 万家酒店、11.9 万套房间,业务遍及印度、中国、美国等全球市场,甚至被称作 “印度版爱彼迎”—— 它就是即将递交 IPO 申请的连锁酒店巨头 OYO。这两种 “廉价住宿” 的反差,恰恰藏着 OYO 最颠覆的商业逻辑:在最不起眼的下沉赛道里,挖出一条通往全球化和资本化的路。
一、被骂 “掠夺性定价” 的 “廉价之王”:50 元一晚,入住率 90%
在酒店行业,OYO 的标签长期与 “低价” 绑定,但它的低价,绝非短视频里那种 “脏乱差” 的无序竞争。OYO 的核心打法,是瞄准下沉市场的 “非标住宿空白”:在大城市边缘、小县城的街头,有大量零散的小旅馆 —— 它们设施陈旧、服务无标准,却承载着打工者、短途旅行者的刚需。OYO 用 “品牌赋能 + 标准化改造” 的模式,将这些小旅馆纳入旗下:统一装修风格、规范服务流程,再以 50 元左右的均价推向市场。
这个定价策略刚推出时,就被同行怒斥为 “掠夺性定价”“低价竞争的负面典型”,印度酒店从业者甚至集体向监管部门投诉,要求制止这种 “搅局行为”。但市场的反馈却很直接:OYO 开业首月入住率就飙至 9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支撑这份 “受欢迎” 的,是 OYO 对 “性价比” 的精准把控 —— 它没有把成本省在卫生和安全的底线里,而是通过规模化采购、集中运营降低单店成本。到 2024 财年,这份策略终于结出盈利的果实:全年净利润达 62.3 亿卢比(约合人民币 5 亿元),其中近 80% 的收入来自印度之外的市场,中国正是重要阵地之一。
2017 年 OYO 进军中国后,两年内就将员工规模扩至 1 万人,还拿到滴滴 1 亿美元投资 —— 借助滴滴的下沉渠道,OYO 快速从省会城市渗透到 “五环外” 的小县城,成为不少人出差、旅行时的 “平价选择”。此时的 OYO,早已不是 “印度本土企业”,而是真正扎根全球下沉市场的 “廉价酒店之王”。

二、134 亿债务清零与 5.25 亿美金并购:OYO 的 “脱低端” 计划
如果只停留在 “50 元酒店”,OYO 或许永远成不了市值 500 亿的公司。它真正的野心,藏在一连串 “蛇吞象” 的操作里 —— 一边偿还历史债务,一边疯狂收购高端资产,为 IPO 后的 “品牌升级” 铺路。OYO 的债务曾是它的 “致命伤”。2020 年全球旅游业停摆时,OYO 一度陷入危机,2020 财年净亏损高达 1312.2 亿卢比(约合人民币 106 亿元),甚至要靠微软 500 万美元的小额投资 “续命”。但到 2024 财年,它用一场 “债务大扫除” 扭转了局面:斥资 1650 亿卢比(约合人民币 134 亿元)回购历史债务,直接削减了 16% 的年度开支,也让财务报表首次呈现出健康的 “盈利态”。
更关键的是,OYO 没有把盈利的钱存起来,而是全部投入到 “破圈” 中。它的收购清单里,既有酒店资产,也有技术公司,每一笔都指向 “摘掉廉价标签”:
- 2019 年 5 月,花 4.15 亿美元收购荷兰度假酒店品牌 Leisure Group,首次切入中高端度假赛道;
- 2019 年 8 月,斥 1.3 亿美元买下拉斯维加斯 “猫头鹰赌场酒店”,试水娱乐住宿场景;
- 2024 年,以 5.25 亿美元全现金交易,从黑石集团手中收购美国经济型连锁酒店 Motel 6 及其高端线 Studio 6—— 这是 OYO 成立以来最大的并购案,直接让它在美国市场拥有了成熟的品牌和客源;
- 就连非酒店资产也没放过:2019 年收购大数据公司 Danamica,掌握地产行业实时定价技术,为酒店运营效率提效。
三、彼得・蒂尔的印度门徒:从倒腾 SIM 卡到 100 亿估值独角兽
OYO 的故事,从一开始就带着 “非典型创业” 的基因 —— 它的创始人阿加瓦尔(Ritesh Agarwal),是传奇投资人彼得・蒂尔亲自选中的 “未来之星”,也是 Figma 创始人迪伦・菲尔德的 “同门学弟”。阿加瓦尔的 “不安分” 从童年就开始了:10 岁接触编程,13 岁下课后背包穿梭在街头,靠倒腾手机 SIM 卡赚钱;15 岁跟着父母参加创业峰会后,更是每周坐火车去德里 “蹭” 创业圈的活动,把 “做生意” 刻进了骨子里。
18 岁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彼时他已考上大学,本可以像印度富裕家庭的孩子一样,毕业、留洋、做 IT 精英,但他偷偷报名了 “彼得・蒂尔奖学金”—— 这个要求 “辍学创业” 的项目,当年只录取了他一个印度人。更戏剧性的是,他还没来得及告诉父母,父亲就从报纸上看到了新闻,当天飞抵德里质问他;而他花了一整天,说服父母支持自己 “放弃学业,专心创业”。
最初的 OYO,还叫 Oravel Stays,更像 “小版爱彼迎”:对接小型酒店和旅行者,主打 “找民宿、订早餐旅馆”。但在彼得・蒂尔的指点下,阿加瓦尔迅速改道:把蒂尔奖学金全部投进酒店收购,亲自设计服务标准,甚至自己扛着行李带客人看房 —— 他要做的不是 “中介”,而是 “自己掌控的酒店品牌”。
2013 年 5 月,Oravel Stays 正式更名为 OYO,三个字母取自 “On Your Own”(由你自己),藏着他童年的遗憾:“小时候因为经济压力寄宿亲戚家,永远拿不到遥控器,只能陪他们看肥皂剧。我想让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主’的住宿选择。”
这个带着个人情怀的方向,最终长成了行业巨头:2018 年,OYO 成立 5 年就以 50 亿美元估值拿到软银、红杉印度的 10 亿美元投资,跻身独角兽;2019 年,滴滴、软银再投 16 亿美元,估值一度冲到 100 亿美元。即便 2020 年后因旅游业动荡估值回落至 25 亿美元,它也靠着盈利和债务清零,重新站回了 IPO 的起跑线上。

四、IPO 背后:不止是财富盛宴,更是 “低端赛道” 的逆袭
对 OYO 来说,这次 IPO 远不止 “圈钱” 这么简单。从资本端看,它的底气来自两方面:一是财务数据的好转 ——2024 财年盈利、债务大减,让投资者看到了 “可持续性”;二是大股东软银的力推 —— 持股 47% 的软银,已联合花旗、高盛等顶级投行沟通,而纽约、伦敦、新加坡的投资者给出的反馈一致:“尽快递表”。
但更核心的目的,是 “品牌重塑”。多年来,“廉价酒店” 的标签让 OYO 难以吸引中高端客群,也限制了利润空间。而 IPO 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更是 “公信力”—— 当一家 “50 元酒店公司” 能登陆资本市场,它的品牌调性自然会向 “正规、可靠” 靠拢,为高端品牌 SUNDAY 的扩张铺路。
如今,阿加瓦尔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征集 OYO 母公司的新名字,仿佛在宣告:那个靠低价起家的 OYO 已经过去,新的全球化酒店集团即将登场。
回头看 OYO 的故事,最动人的或许不是它 572 亿的市值,而是它证明了一个被忽视的逻辑:低端赛道从不等于 “低端命运”。就像短视频里的城中村旅馆,有人只看到 “脏乱差”,而 OYO 看到了 “下沉市场的刚需”—— 用标准化整合分散资源,用全球化扩大规模,用并购突破品牌天花板,最终把别人眼中的 “小生意”,做成了全球化的大事业。
当 OYO 在今年 11 月递交 IPO 申请时,或许会让更多人明白:真正的商业机会,往往藏在那些 “不被看好” 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