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暴雨里的 “生存竞速”:外卖员的困境从不是 “选不选”
当城市被暴雨浇得模糊,白花花的雨幕中总有几道刺眼的黄、蓝身影 —— 他们是外卖员,也是在 “生存指令” 下不得不奔跑的人。这些藏在订单背后的困境,比雨水泥泞更令人心惊。

这样的 “身不由己”,是外卖行业的常态。从事外卖 8 年的暴躁的阿磐,早就把 “吃饭” 变成了与时间赛跑的游戏:“最开始还会等订单少的时候吃饭,后来就只能揣着压缩饼干,等红绿灯的间隙塞两口。” 为了不耽误接单,他甚至刻意减少进食 ——“只要吃东西就得上厕所,哪怕是小解,都可能错过几个好单。”
更隐蔽的苦难藏在身体里。前阵子暑假,evak2040 的弟弟去送外卖,不过一个月就因 “劳累过度 + 感冒 + 高原反应” 诱发气胸,最终躺上了肺部手术台;曾送过几天外卖的野鼠芭比,初夏就捂出了屁股痱子,“又疼又痒好久不好”,她更心疼同行的女外卖员 ——“女生生殖系统本来就容易感染,加上找不到厕所,很多人都得炎症,可没办法,单子不等人。”
他们不是 “想不想” 在暴雨天跑单,而是 “能不能不跑”。当站长的罚款通知、平台的订单压力、养家糊口的责任压在身上,“淋雨” 早已不是选择题,而是不得不接受的生存代价。就像 @慎独君说的:“但凡能歇一歇,谁愿意在极端天气里拿命换钱?”
二、指尖的道德困境:消费者的争论为何总绕开核心?
当食通社的文章把这些困境公之于众,评论区的争论很快分成了两半,像一把剪刀,把 “关心外卖员” 剪成了两个对立的面。可这场争论越激烈,越像一场 “避重就轻” 的自我消耗。一边是 “生存优先论” 的坚持。@好梦连连的话很有代表性:“我不常吃外卖,但都不点的话,你给他们发工资养家?”@木匠锯子也觉得 “恶劣天气不点是因噎废食”—— 在他们眼里,订单就是外卖员的收入来源,少一单就少一份生计,“总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谈尊严”。
另一边是 “共情抵制论” 的反驳。@Clémence 直接点破:“暴雨天点外卖不是‘帮他们赚钱’,是帮平台用算法逼他们‘用命换钱’。”@寺见过齐腰深的暴雨里,外卖员挣扎着推车的样子,“哪个骑手想冒死赚这几百块?不过是没办法。” 在他们看来,消费者的 “指尖一动”,本质上是把平台该承担的风险,转嫁给了最底层的劳动者。

可这场争论从头到尾都绕开了一个关键:规定配送时间、制定罚款制度、抽走高额佣金的,从来不是消费者。当大家忙着争论 “点还是不点”,其实是把平台该扛的责任,变成了消费者和外卖员之间的道德撕扯 —— 就像 @Aogu Kailin 质问的:“为什么都在谴责消费者,不去声讨在办公室数钱的人?”
三、代价从未消失:我们都在 “便利” 的循环里买单
很多人觉得,点外卖时付了钱,就把 “代价” 转移给了外卖员 —— 我享受便利,他获得收入,两不相欠。可事实是,这些代价从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流回了每个人的生活里。最直接的代价是安全。@轻松熊嗷骑小电驴时总怕遇到外卖员:“他们骑得太快了,无视红绿灯,边骑车边看手机,突然窜出来就是盲区。” 平台压缩配送时间,外卖员不得不 “竞速”,可风险却分给了路人 —— 一场因赶单引发的交通事故,受害的可能是无辜的行人或车主。@青扬在北京见过送山姆的小哥,电动车前后左右挂满七八个大号购物袋,还有整箱的牛奶和米面油,“在机动车道和老小区里钻,看着就怕,万一摔了,东西砸到的不止是他自己。”
更隐蔽的代价是健康与环境。平台对商家的高额抽佣,让不少小店只能压缩成本 —— 用更廉价的食材、更少的分量,最终流入消费者嘴里的,是 “不健康的便利”。而外卖产生的巨量一次性包装,是地球在买单。@Yi 提到京东外卖的财报:“新业务收入激增但利润暴跌,平台烧钱打舆论战,外卖员是消耗品,一次性包装和浪费的奶茶,是地球赔上的伤痕。”
就像 @理查德帕克说的:“外卖员承受的负荷,总会在更长时间里冲击到消费者身上。我们没有人是置身事外的。” 你以为躲过了暴雨里的奔跑,却可能在某天吃到劣质外卖,或是在路口遇到赶单的外卖员 —— 代价从来不是 “转移”,而是在这个系统里循环,谁都逃不掉。
四、“送外卖是退路吗?”:2.65 亿零工的生存真相
《2024 零工经济解读报告》里有组数据:中国灵活就业人数突破 2.65 亿,其中平台型零工 1.75 亿。很多人说 “不行就去送外卖”,把平台零工当成最后的 “退路”,可这条 “退路”,早已布满荆棘。@闸蟹大拿见过抖音上的小孩说 “不行我还可以去送外卖”,忍不住感慨:“这就是他们以为的退路。” 可真正的退路不该是这样的 ——@茶餐廳老娘见过外卖员的衣服,“黄色的某团服被太阳晒成了白色,还破了洞”;@刍狗遇到的蓝犀牛搬家师傅,被系统强制派单,“接单后 3 分钟内必须联系顾客,否则扣绩效”,北京的夏天里,师傅一天跑三单,合租宿舍每月 900 元,平台抽走 20% 后,一个月只剩 4000 元净收入。
就连 “退路” 的幻想,都在被平台压榨。@阿梅奥耶说滴滴的抽佣能到 50%:“用户付 100 元,司机只能拿到 50 块”;外卖单的单价从最初的七八块,降到了现在的两三块 ——@沉默是金算过账:“如果单价能提上去,骑手不用跑那么多单,就能有时间休息、照顾家,可现实是平台只想着压价。”
更讽刺的是,《小灵通漫游未来世界》里曾描绘过 “按按钮就有饭送上门” 的美好未来,@啥啥却发现:“当初的憧憬,最终是靠社会人力资源的血汗廉价化实现的。” 当 “送外卖” 从 “退路” 变成 “苦路”,我们该问的不是 “要不要点外卖”,而是 “为什么劳动者只能在‘饿肚子’和‘冒风险’之间选?”
五、雨会停,但公平不会自己来
秋雨还会下,极端天气也不会消失。这场关于 “外卖单” 的争论,从来不是 “道德绑架” 或 “生存选择” 的二元题,而是关于 “如何让劳动有尊严” 的思考题。外卖员想要的,从来不是 “不点单的同情”,而是不用在暴雨里担心罚款、不用为了赶单牺牲健康的权利;消费者想要的,也不是 “道德枷锁”,而是不用在 “便利” 和 “良知” 之间纠结的环境。而这一切的关键,从来不在消费者的指尖,而在平台的算法里,在制度的保障里 —— 是让平台承担起安全责任,是让零工群体有工会可以依靠,是让 “有尊严的劳动” 不再是奢侈品。
老舍说雨下在 “没有公道的世界上”,可公道从来不是等雨停就能来的。当我们不再只争论 “点不点外卖”,而是一起追问 “平台该做什么”“制度该补什么”,那些暴雨里的奔跑,才不会只变成一句 “大家都辛苦” 的叹息 —— 毕竟,我们关心外卖员的今天,也是在关心可能滑入这个赛道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