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陷 “贵价争议”:中国消费市场为何对 “高价” 零容忍?

收录于 商业消费 持续更新中
罗永浩与西贝的舆论交锋终于画上句号。表面看,这是西贝一次教科书级的公关失误 —— 在与 “自带流量、擅长舆论博弈” 的罗永浩对垒前,竟未预判对手的战
罗永浩与西贝的舆论交锋终于画上句号。表面看,这是西贝一次教科书级的公关失误 —— 在与 “自带流量、擅长舆论博弈” 的罗永浩对垒前,竟未预判对手的战术风格。
罗永浩的 “战斗力” 早已是行业共识,江湖戏称 “踩了屎能让屎后悔”,更有 “罗治翔” 的诨名。与他纠缠,本质上是一场 “不对称博弈”:罗永浩发声无需成本,顶多消耗一瓶矿泉水;而西贝作为拥有数百门店、1.8 万员工的企业,每一次回应都牵动着庞大的运营成本。用 “法拉利与轮椅飙车” 来形容再贴切不过 —— 即便西贝 “赢了”,也只是一场无意义的胜利,反而会持续消耗品牌精力。
但剥开公关争议的外壳,西贝此次危机的根源,从不在罗永浩身上。他更像是一根导火索,虽引发了舆论的 “火花四溅”,却不足以撼动企业根基。真正让西贝陷入被动的,是长期埋藏在品牌内部、未能解决的两大核心矛盾:失控的消费者预期高企的定价体系


一、预制菜不是原罪,“预期错位” 才是

“中国消费者不接受预制菜”,这是此次风波中最常见的论调,却与现实严重不符。
若论对预制食品的接受度,中国消费者早已用行动给出答案:方便面常年占据速食市场主流,甘竹牌豆豉鲮鱼罐头是两广人的 “待客好物”,黄桃罐头更是东北人的 “童年疗愈神器”;就连辣条这种预制零食,都能催生出上市企业。说中国人排斥预制菜,不如说 “消费者排斥不好吃的预制菜”。

传说广东人拿这个招待你,属于是把你当成亲人了
 
更准确地说,中国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态度是 “口嫌体正直”—— 只要味道过关,接受度从来不是问题。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肯德基、麦当劳:这两家是公认的 “老牌预制菜连锁”,非特殊情况后厨难见新鲜食材,但消费者从未因 “预制” 质疑它们,反而喊出 “麦门永存”“V 我 50” 的口号。
为何肯德基、麦当劳能 “豁免”?核心在于预期匹配。消费者对它们的定位清晰:“好吃的垃圾食品”,进店就是为了汉堡、炸鸡带来的即时满足感,没人会在麦当劳门口讨论 “健康与否”—— 追求健康的人,自然会转向 Wagas 的轻食沙拉。
中餐连锁的困境恰恰在此:以西贝、老乡鸡为代表的品牌,往往将 “健康”“营养” 作为核心卖点,即便不直接宣传,也会通过产品设计(如 “杂粮主食”“清淡菜品”)暗示这一属性。这种策略本身无可厚非,“健康” 是消费市场的 “政治正确”,西贝也确实凭借这一定位,赢得了大量宝爸宝妈的青睐。
但问题在于,“健康” 标签会推高消费者的预期阈值 —— 他们会默认品牌必须满足 “干净、卫生、新鲜、现做” 的标准。在大众认知里,炸鸡汉堡本就与 “健康” 无关,预制无可厚非;可若主打 “健康中餐”,却端出中央厨房生产的工业化产品,消费者的心理落差便会瞬间转化为负面情绪。
更现实的是,在 2025 年的互联网语境下,“健康” 话题往往不讲 “道理”:即便预制菜符合国家标准,即便中央厨房的标准化能保障卫生,仍有人坚信 “胎里素才健康”“盐能吃但氯化钠有害”。这种认知偏差无法用行业标准反驳,只能靠品牌的 “预期管理” 来规避 —— 而西贝显然在这一步掉了队。


二、高价不是错,“价不配位” 才是致命伤

与 “预期失控” 相伴而生的,是西贝争议不断的定价体系。比起预期落差,过高的价格更能刺痛消费者的神经。
一位深圳网友晒出的外卖订单曾引发热议:胡麻油炒鸡蛋、酥皮肉夹馍、一份杂粮,三道菜总价 52 元。这个价格放在不同场景下,反差感尤为强烈 —— 在武汉,5 元就能买一碗热干面,加卤蛋、干子的牛肉面也不过 20 元,52 元足够买 10 碗热干面,或 3 碗牛肉面。
消费者的质疑很直接:这三道菜凭什么值 52 元?
要知道,“便宜” 从来都是品牌的 “保护伞”,即便出现问题,也容易获得消费者谅解。最典型的案例是蜜雪冰城:315 期间被曝光使用隔夜柠檬,舆论不仅没有声讨,反而满是体谅 —— 毕竟 4 元一杯的柠檬水,用券后仅 1.6 元,比 2 元的怡宝还便宜,消费者愿意为 “性价比” 包容小瑕疵。
有趣的是,西贝的 “高价” 并非源于 “暴利”。公开数据显示,西贝的净利润率仅 5%,不足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以 “低价” 著称的蜜雪冰城,净利润率却高达 18.7%。这种反差背后,是经营模式运营效率的双重差异。
从经营模式看,蜜雪冰城采用 “加盟制”:房租、水电、员工成本全由加盟商承担,品牌只需向门店提供原材料和设备,扩张过程中成本能持续摊薄,利润空间自然扩大。而西贝坚持 “直营制”,所有门店的运营成本都由品牌自行承担,每开一家新店,就要新增一份房租、人力支出,还需投入更多资源进行管理 —— 这种模式虽能保障品牌调性(如好利来靠直营实现了高端化转型),但在市场增速放缓的当下,成本压力会被无限放大。
从运营效率看,餐饮行业的毛利率普遍在 50%-60%,西贝作为头部品牌,毛利率曾超过 70%,但最终净利润率仅 5%,差额全被 “隐性成本” 吞噬:房租、水电、员工薪酬、中央工厂投入、营销费用、管理层待遇、股东分红…… 每一项都是 “吞金兽”,而这一切成本,最终都要靠 370 家门店的营收来覆盖。
更关键的是,成本结构的问题早已有之,但在 “增量时代”,高薪酬能激励员工,高营销能扩大品牌声量,这些都被视为 “积极信号”;可到了 “存量厮杀” 的阶段,高薪酬变成 “成本漏洞”,高营销变成 “自卖自夸”—— 市场环境变了,西贝的成本与定价逻辑,却没能及时跟上。


三、破局之路:向海底捞学 “确定性”,向胖东来学 “安全感”

此次危机,注定成为西贝的 “转型契机”。考虑到直营模式的刚性成本,大幅降价并不现实,西贝唯一的破局点,仍是重新管理消费者预期。而在这方面,海底捞与胖东来早已给出了成熟的答案。
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从不是 “火锅有多好吃”,而是 “确定性”—— 从进店引导、用餐服务,到餐后送别,每一个环节都高度标准化;甚至 “吃饭遇到有人过生日” 这种场景,都成了消费者的 “心理预期”。消费者或许不会夸赞海底捞的味道,但会默认 “去海底捞不会失望”—— 这种 “确定性”,正是西贝需要补足的。
胖东来来则用 “服务” 重塑了消费者对 “高价” 的容忍度。事实上,胖东来的部分商品价格高于普通商超,但消费者愿意为其买单:买到残次品,能无理由退换;商品有质量问题,不仅退款还会额外赔偿;甚至能免费帮顾客修鞋、绞裤脚…… 这种 “超预期服务”,让消费者觉得 “多花点钱值得”,也愿意为品牌的 “不完美” 留出包容空间。
回望 2021 年,西贝就曾因 “副总裁暗指月薪 5000 以下不配吃西贝” 引发涨价争议;如今,预制菜风波再次暴露了品牌与消费者的 “预期鸿沟”。
对西贝而言,这场危机不是 “公关事故” 的终点,而是重新审视自身定位的起点 —— 如何在 “直营成本” 与 “消费者预期” 之间找到平衡,如何让 “高价” 匹配 “价值”,才是决定品牌未来的关键。

推荐商业消费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