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战背后的消费撕裂:消费者与企业家的立场对立
这场争执之所以能引发全民热议,本质是不同群体在消费困境中的立场分化。网友聚焦的三个问题,每一个都戳中了当下市场的痛点:
- 预制菜争议:知情权与商业效率的对抗。消费者追问西贝是否使用预制菜,并非单纯排斥预制技术,而是反感 “模糊化” 的信息披露 —— 当商家用 “现制”“新鲜” 的营销话术包装工业化产品,本质是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而在企业家眼中,预制菜是连锁餐饮规模化的必然选择,质疑西贝,仿佛是在否定整个行业的生存逻辑。
- 价格之争:“贵不贵” 背后的价值焦虑。消费者吐槽西贝 “贵”,并非单纯计较数字,而是对 “性价比” 的重新定义:21 元一个的馒头、人均百元的家常菜,是否匹配其提供的体验?当外卖平台把价格战打到 “近乎零元购”,消费者对 “合理定价” 的敏感度被无限放大,西贝的定价策略自然成为众矢之的。但在餐饮从业者看来,食材、门店、人工成本逐年上涨,低价竞争早已让行业陷入 “不涨价亏本、涨价丢客” 的死循环,力挺贾国龙,更像是在守护行业最后的生存空间。
- 核心追问:人民到底想要怎样的一顿饭? 这是整场论战的灵魂问题,却始终没有标准答案。有人追求便捷实惠,有人在意新鲜体验,有人看重情感共鸣 —— 当消费从 “满足刚需” 转向 “追求个性”,曾经统一的市场需求被彻底打碎,而商家仍在用工业化时代的逻辑回应多元化的需求,矛盾便随之爆发。

二、消费困局的根源:“不可能三角” 与标准化陷阱
这场论战只是表象,真正的危机藏在当下商业社会的底层逻辑里 —— 一个无解的 “消费不可能三角”:平台需要 GMV(成交总额)维持行业地位,品牌商需要利润支撑生存发展,消费者需要物美价廉的产品与服务。三个诉求单独看都合理,放在一起却相互矛盾:满足了平台的 GMV 与消费者的低价需求,品牌商就得压缩成本、牺牲品质;保障了品牌商的利润与消费者的体验,平台的流量与低价优势就会消失。而 “标准化”,正是商家试图打破这一困局的 “最优解”,却最终走进了新的陷阱。为了追求规模与效率,连锁餐饮纷纷拥抱工业化:中央厨房统一生产、预制菜冷链配送、口味流程高度标准化,甚至连门店装修、服务员话术都有严格的 SOP(标准作业程序)。世界 500 强餐饮品牌的成功路径,似乎都在证明 “标准化 = 规模化 = 成功”—— 它能让消费者在纽约、北京、东京的门店,吃到味道一模一样的汉堡,享受到流程统一的服务,这种 “确定性” 曾是商业扩张的利器。
但时代变了。当消费从 “短缺时代” 进入 “过剩时代”,人们对 “确定性” 的渴望正在转向 “不确定性”。就像旅游市场的变化:曾经,跟团游因 “便宜、高效” 成为主流,如今越来越多人选择自由行 —— 不是拒绝性价比,而是厌倦了 “精确到秒的行程”“千篇一律的景点打卡”。旅行的本质,是逃离日复一日的重复日常,寻找未知的惊喜;消费的本质,同样是摆脱标准化的束缚,遇见超出预期的体验。
西贝的困境恰恰源于此:它把 “大馒头” 做成了统一的味道,把 “家常菜” 变成了流水线产品,却忘了消费者进店吃饭,不是完成 “打卡任务”—— 没人希望下班之后,还要在餐厅里感受 “上班般的流程感”。就像回家后想四仰八叉听五月天,却被强行塞进统一的交响乐,哪怕旋律再优美,也只剩 “钉钉催办” 的窒息感。
三、过剩时代的消费转向:从 “千人一面” 到 “精神部落”
鲍德里亚曾说:“在一个匮乏的时代,人们专注于吸收和同化;而在过剩的时代,问题是如何排斥和拒绝。” 当下的消费市场,早已不是 “有什么买什么” 的阶段,而是 “我要选择我想要的” 的阶段。人们排斥西贝,本质上是在排斥 “被预制的需求”:被标准化定义的口味、被算法推荐的商品、被营销绑架的选择。这种 “排斥” 背后,是一场悄无声息的消费转向:人们不再满足于 “千人一面” 的标准化产品,而是在寻找能引发情感共鸣的 “精神部落”。就像天猫闪购不再执着于 “低价冲量”,而是试图创造 “意外消费”—— 可能是刷手机时突然看到的限量商品,可能是符合当下心境的小众品牌,这种 “不期而遇” 恰恰击中了消费者的 “惊喜渴望”;小红书市集放弃了 “全品类覆盖”,转而聚焦非标商品与长尾需求,让手作饰品、在地文创找到对应的爱好者;阿那亚、跳海酒馆等品牌更是跳出 “商业空间” 的定义,把门店变成了 “情感载体”—— 在这里,消费不再是 “买东西”,而是 “寻找同频的人”。
这些案例正在证明:商业的未来,不是 “更大的规模、更统一的标准”,而是 “更精准的响应、更独特的共鸣”。那些被标准化商业忽视的 “在地化”—— 比如带有地域特色的小吃、融入本地文化的门店设计;“小众化”—— 比如专注特定人群的设计师品牌、满足细分需求的服务;“长尾化”—— 比如冷门的兴趣周边、小众的生活方式产品,正在成为新的商业增长点。
四、双 11 的式微与商业的重生:在空白中寻找未来
这场消费转向,也折射在双 11 的变迁中。曾经,双 11 是 “规模化创造商业价值” 的典范,平台用 “全年最低价”“全民狂欢” 的口号,把整个商业社会的神经绷到最紧 —— 商家提前几个月备货、刷单,消费者熬夜抢购、凑满减,所有人都在为 “GMV 数字” 狂欢。但如今,双 11 的光环正在褪去:没有了锣鼓喧天的晚会,没有了铺天盖地的营销,天猫去年只是给商家发了一封淡淡的感谢信。这种 “式微” 不是衰退,而是重生。当双 11 不再是 “毕其功于一役” 的战场,商家终于有精力思考 “除了低价,还能提供什么”;当消费者不再被 “限时优惠” 绑架,终于有时间分辨 “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双 11 的降温,本质是商业社会从 “规模至上” 向 “价值至上” 的回归 —— 它让行业明白,靠低价和流量堆砌的繁荣是短暂的,只有真正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才能穿越周期。
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的设计理念,或许能给商业世界带来启发。他曾嘲讽凯恩斯将房地产视为 “经济杠杆” 的观点,认为建筑不应是冰冷的 “商品房”,而应是与自然融合、能引发情感共鸣的 “空间艺术品”。这种理念同样适用于商业:当一个品牌不再把自己当作 “标准化产品的生产者”,而是 “情感体验的创造者”,它就不会陷入 “价格战”“规模焦虑” 的陷阱 —— 就像阿那亚的海滩、观夏的门店,它们成为 “网红打卡地”,不是因为标准化的设计,而是因为能让消费者感受到 “被理解、被共鸣”。
五、告别过剩时代:非标准化商业的可能
站在 “过剩时代” 的十字路口,商业的破局之道或许就在 “非标准化” 里。那些看似 “不主流” 的领域,恰恰藏着消费的未来:
- 在地化空间:从 “千店一面” 到 “一店一景”。不再复制统一的门店装修,而是结合当地的文化、环境做设计 —— 比如在老街区开一家融合本土元素的咖啡馆,在景区旁做一家呼应自然风光的餐厅,让消费者在消费中感受到 “在地的温度”。
- 小众化产品:从 “满足大众” 到 “服务部落”。不再追求 “人人都喜欢”,而是聚焦特定人群的 “精神需求”—— 比如为露营爱好者做专属的装备,为古籍爱好者做小众的文创,在细分领域里找到 “同频的用户”,构建起有归属感的 “精神部落”。
- 参与式体验:从 “单向输出” 到 “双向互动”。不再是商家 “卖什么,消费者买什么”,而是让消费者参与到产品、服务的创造中 —— 比如让顾客投票决定新品的口味,让用户参与门店的活动策划,在互动中建立 “情感连接”。
就像这场论战最终没有 “赢家”,商业的未来也没有标准答案。但当我们愿意跳出 “标准化” 的舒适区,拥抱 “空白” 与 “不确定”,或许就能在非标准化的土壤里,种出消费的新可能 —— 毕竟,未来从来不是被规划出来的,而是被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