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二酸菜鱼 6 分钟出餐引质疑 官方回应

收录于 商业消费 持续更新中
近期,太二酸菜鱼因 “下单 6 分钟即可上菜” 的话题意外引爆热搜,关于其食材新鲜度、菜品制作模式的质疑声浪骤起。这场看似偶然的舆论风波,实则是这个曾经的 &ldquo
近期,太二酸菜鱼因 “下单 6 分钟即可上菜” 的话题意外引爆热搜,关于其食材新鲜度、菜品制作模式的质疑声浪骤起。
这场看似偶然的舆论风波,实则是这个曾经的 “餐饮网红顶流”,在预制菜争议、行业竞争加剧、消费者信任流失多重压力下的集中爆发,其母公司九毛九的业绩与股价也随之陷入 “双杀” 困局。


一、“6 分钟上菜” 引连锁质疑:活鱼承诺与消费者体验的裂痕

“从下单到上桌仅需 6 分钟”,太二酸菜鱼部分门店的高效出餐速度,让不少消费者对 “活鱼现杀” 的核心卖点产生怀疑 —— 如此短的时间内,如何完成活鱼处理、烹饪的全流程?这一疑问迅速发酵,引发了市场对其是否使用预制菜、料理包的广泛猜测。
为回应争议,《BUG》栏目对多家太二门店进行探访,得到的说法却未能完全打消疑虑。有店员透露,“活鱼每天早上送到门店后会先处理腌制,后续才能快速上菜”,并表示热门菜品酸菜鱼的常规上菜时间其实是 15-20 分钟,与 “6 分钟” 的热搜表述存在明显出入。而太二母公司九毛九的官方回应,则将焦点指向 “鲜活门店” 升级计划:自 2025 年 3 月推出鲜活门店后,二季度已向全国铺开 68 家,预计 2025 年底完成 150 家调改,2026 年实现全门店覆盖。
但这一解释反而引发了新的追问。消费者普遍质疑,“鲜活门店” 目前覆盖率不足 5%,且 “集中现杀腌制” 与宣传中的 “现点现杀” 并非同一概念;更关键的是,2025 年之前未推行鲜活门店的时期,太二的鱼是否属于预制处理?
比概念争议更直接的,是消费者的实际体验滑坡。近期不少食客在评价中提到,“以前觉得太二的鱼肉嫩,现在吃起来发酸发涩,品质明显下降”,还有人反映 “小炒牛肉外层凉、内里烫,很像加热后的料理包”,甚至有消费者遭遇 “鱼肉带腥味” 的问题。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太二酸菜鱼的投诉集中于 “食物异物”“食用后身体不适”,进一步削弱了市场对其品控的信任。



二、业绩与股价双重承压:核心业务失速,资本市场用脚投票

舆论争议的背后,是太二酸菜鱼作为九毛九集团 “营收支柱” 的全面失速,而这一颓势已清晰反映在财务数据与资本市场表现中。
从业绩端看,2025 年上半年九毛九集团财报显示,太二品牌实现营收 19.46 亿元,较 2024 年同期的 22.48 亿元同比下滑 13.3%,跌幅超过集团整体水平;店铺层面经营利润 2.62 亿元,同比下滑 15.65%,盈利能力持续弱化。两大核心指标下滑的直接原因,一是门店数量收缩 ——2025 年上半年太二自营餐厅从 2024 年 6 月的 612 家减至 547 家,半年内关闭 65 家,小红书等平台上 “太二闭店” 的讨论持续升温;二是客流大幅流失,2025 年上半年太二翻台率仅为 3.1 次 / 天,不仅低于同期海底捞 3.8 次 / 天的水平,更较 2019 年爆火时 4.8 次 / 天的峰值下跌近 36%,曾经 “排队两小时也要吃” 的热度彻底消退。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激烈。九毛九的股价从 2021 年历史高点的近 38 港元,一路暴跌至 2025 年的 2-3 港元区间,市值蒸发超九成;仅 2024 年 9 月至 2025 年 9 月的一年间,股价就从 5.73 港元跌至 2.26 港元,跌幅超 60%。雪上加霜的是,2025 年 9 月深交所公告显示,九毛九因不满足市值、流动性要求,被调出港股通标的名单,这一调整不仅切断了内地资金的投资通道,更进一步打击了投资者信心,形成 “业绩下滑 - 股价下跌 - 资金撤离” 的恶性循环。


三、网红滤镜破碎:单一爆品策略失灵,行业竞争挤压生存空间

太二酸菜鱼的困境,本质上是 “网红餐饮模式” 脆弱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单一爆品策略在市场变化中失效的典型案例。
回溯太二的崛起路径,其成功依赖于三大要素:一是 “宇宙第二好吃” 的噱头营销,通过反差感标语、社交平台话题制造,将酸菜鱼打造成 “社交货币”,吸引消费者为 “打卡” 买单;二是单一爆品聚焦,以酸菜鱼为核心,简化菜单、控制出餐流程,快速实现规模化扩张;三是网红流量红利,借助早期社交媒体的传播效应,迅速成为全国性餐饮品牌。
但随着市场环境变化,这三大优势逐渐转化为劣势。行业分析师张书乐指出,“网红品牌的稀缺性一旦消失,消费者的价格敏感性和口味要求就会迅速提升”。一方面,太二的网红标签不再独特 —— 近年来市场上涌现出大量主打酸菜鱼的品牌,从区域连锁到全国品牌,同质化竞争加剧,消费者选择更多元;另一方面,单一爆品难以支撑长期需求,当 “打卡新鲜感” 退潮,消费者开始更关注食材新鲜度、性价比与口味稳定性,而太二在这些核心维度的表现却持续下滑,自然难以留住客流。
业内人士进一步分析,太二的问题在于 “过度依赖爆品,缺乏第二增长曲线”。在酸菜鱼赛道竞争白热化的同时,太二未能及时拓展新品类、优化产品结构,反而因扩张过快导致品控下降;而预制菜争议、活鱼概念模糊等问题,又进一步消耗了早期积累的品牌信任。当 “无条件排队” 的神话不再,业绩下滑与股价暴跌便成为必然结果。
从 “餐饮顶流” 到 “热搜争议主角”,太二酸菜鱼的转折不仅是一个品牌的困境,更折射出网红餐饮行业的普遍挑战:如何在流量退潮后,用产品力、品控与创新能力替代噱头,实现从 “短期爆红” 到 “长期生存” 的跨越,仍是太二及众多同类品牌需要破解的难题。

推荐商业消费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