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酒廊为何越来越 “敷衍”?酒店:实在养不起了

收录于 商业消费 持续更新中
当酒店业的降本增效利刃挥向行政酒廊,这场酝酿已久的行业变革终于浮出水面。从希尔顿悄然松绑逸林酒店的酒廊配置,到万豪旗下万怡直接官宣永久关闭,再到洲际加码 “非酒廊
当酒店业的降本增效利刃挥向行政酒廊,这场酝酿已久的行业变革终于浮出水面。从希尔顿悄然松绑逸林酒店的酒廊配置,到万豪旗下万怡直接官宣永久关闭,再到洲际加码 “非酒廊标配” 品牌,曾经被视为中高端酒店 “脸面” 的行政酒廊,正从标配清单上加速消失。这不是简单的服务缩水,而是酒店业告别泡沫、回归盈利本质的标志性转折。



从 “建议优化” 到 “直接关停”:酒廊退场加速度

最先释放信号的是希尔顿集团。近期,一份未官宣的 “行政酒廊优化通知” 在旗下逸林酒店间流传 —— 集团并未强制要求关闭,而是将决策权交给酒店,核心要求只有一个:“关酒廊可以,但必须给高卡会员提供替代方案”。
于是,部分逸林酒店开始在大堂吧或餐厅 “曲线救国”:下午茶时段摆上点心,傍晚 Happy Hour 提供简餐,用碎片化服务勉强维系会员权益。但很少有人注意到,逸林的酒廊本就不是 “必选项”。在全球运营体系中,逸林一直遵循 “物业适配” 原则:空间够、业主认为有价值就开,反之则免。国内市场早已显现端倪,郑州东区逸林、四川广安逸林等新店,即便设计图上标注了酒廊区域,开业后也始终处于 “闲置状态”;北京东三环逸林更因 “没酒廊、没泳池、没浴缸”,被网友调侃为 “三无酒店”。
希尔顿的 “柔性调整” 尚未发酵,万豪就用更激进的动作打破平静。按照计划,自 2025 年 3 月起,多家万怡酒店将永久关闭行政酒廊,且不提供任何替代服务。杭州钱江新城万怡率先官宣 “关闭后无补位”,新昌、成都、天津等地的万怡酒店紧随其后,缩减或取消酒廊服务。要知道,早年间万怡的行政酒廊曾是品牌 “加分项”,不少商务客正是冲着这份 “额外福利” 选择入住,如今说砍就砍,背后是赤裸裸的成本压力。
洲际酒店集团的策略则更为隐蔽。它没有大规模关停既有酒廊,而是全力推广两个 “非酒廊标配” 品牌 —— 英迪格和 VoCo。这两个品牌主打个性设计与便捷服务,从根源上就不把行政酒廊纳入运营体系,相当于从品牌定位层面 “规避” 了酒廊成本。同时,洲际还悄悄抬高了现有酒廊的准入门槛:仅允许年度固定房晚达标的会员进入,把 “信用卡保级”“短期挑战升卡” 的 “水分会员” 挡在门外,用精准筛选降低酒廊运营压力。


酒廊的 “中国泡沫”:从溢价神器到成本包袱

行政酒廊的 “退潮”,本质上是一场迟到的 “泡沫破裂”。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如今被视为 “高端标配” 的服务,最初只是希尔顿的一次 “局部创新”——1954 年,芝加哥希尔顿将 19 楼改造为行政层,专供高端商务客使用,核心功能是办公与休息,餐饮仅为辅助。80 年代末进入中国后,行政酒廊的定位逐渐走偏。
十年前的中国酒店市场,正处于 “疯狂内卷” 期。中高端酒店扎堆开业,竞争进入 “拼配置” 阶段。原本在国际上 “可选配” 的行政酒廊,被国内酒店当成 “高端敲门砖”—— 仿佛没有酒廊,就不配叫中高端酒店。逸林、万怡这类在全球体系中定位 “精选服务”“中高端适配” 的品牌,也纷纷跟风配置酒廊,形成明显的 “超配” 现象。
彼时的酒廊,是酒店与客人的 “双赢道具”:客人花中等价位,就能享受 “专属酒廊” 的高端体验,满足社交场景需求;酒店则靠酒廊刷满好评,吸引复购,甚至借此抬高房价,成为妥妥的 “溢价神器”。但这种平衡,在经济下行与会员 “注水” 的双重冲击下,很快被打破。
首先是运营成本高到离谱。按国际标准,行政酒廊需每天运营 16 小时,至少需要 2.5 名员工轮班,逢餐点还得从餐厅、客房部调人支援,人力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食材采购、区域维护等费用,一个酒廊的月均成本往往超过 10 万元。但与之对应的,是行政楼层低迷的出租率 —— 多数酒店行政房出租率不足普通客房的 60%,仅靠行政房的差价,连酒廊的成本零头都覆盖不了,完全是 “贴钱赚吆喝”。
更致命的是会员质量的下滑。“8 晚升钻”“白金挑战”“信用卡绑定保级” 等政策,让高卡会员数量暴增,再加上 OTA 平台的团购房券,行政酒廊彻底失去了 “尊享感”。每到傍晚 Happy Hour,酒廊里人挤人,取餐要排队,座位靠 “抢”,场面堪比大学食堂,原本的商务社交属性荡然无存。
更核心的矛盾在于中外消费习惯的差异。在欧美市场,行政酒廊是商务人士的 “临时办公室” 和 “轻社交场”,大家喝杯咖啡、处理文件,偶尔与同行交流,餐饮只是辅助;但在中国,Happy Hour 恰好与晚餐时间重叠,消费者更习惯去餐厅吃正餐,对酒廊里的小点心、红酒兴趣寥寥。这就导致酒廊的 “使用价值” 与 “运营投入” 严重不匹配,成为酒店的 “鸡肋”。



告别 “堆料” 时代:酒店业的精准服务转型

当行政酒廊从 “标配” 沦为 “弃子”,背后是整个酒店业的策略转向:从 “什么都要有” 的堆料竞争,转向 “该有什么才给什么” 的精准服务。
外资酒店集团早已开始调整布局。希尔顿将硬件条件好的逸林酒店直接升级为 “希尔顿” 主品牌 —— 成都百悦逸林、苏州吴中逸林先后完成升级,借助主品牌的溢价能力覆盖成本;万豪则在万怡之外,强化丽思卡尔顿、瑞吉等顶级品牌的酒廊服务,形成 “高端保留、中端取消” 的分层策略;洲际除了抬高酒廊门槛,还为关闭酒廊的酒店设计了 “补偿方案”:送餐饮券、提供客房内早晚餐、开放免费会议室,用更实用的服务替代 “面子工程”。
消费者的反应也出乎意料。从社交平台的反馈来看,多数用户对 “酒廊取消” 并不反感,甚至觉得 “如释重负”。有网友直言:“以前为了用酒廊特意调整行程,结果人太多体验差,现在换成餐券,直接去餐厅吃饭更自在。” 这种态度背后,是消费者对 “服务价值” 的认知回归 —— 比起 “有酒廊” 的虚名,大家更在意服务是否实用、体验是否舒适。
对酒店业而言,行政酒廊的退场不是服务的退步,而是行业的清醒。过去靠 “堆配置” 吸引客群的模式,早已不适应如今的市场环境。在经济下行期,酒店需要聚焦核心需求:商务客要高效的办公设施、家庭客要舒适的居住空间、度假客要便捷的配套服务。行政酒廊这类 “高投入、低感知” 的项目,自然要让位于更精准的服务。
未来,酒店业的竞争将不再是 “谁的配置更全”,而是 “谁的服务更准”。行政酒廊或许会逐渐成为丽思卡尔顿、柏悦等顶级品牌的 “专属标识”,而中高端品牌则会转向 “小而美” 的服务模式 —— 比如 24 小时前台、灵活的餐饮选择、智能的客房系统。这种分层,既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酒店业回归商业本质的必然。

推荐商业消费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