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 11 画风突变?这熟悉的感觉,难道是梦回五年前?

收录于 商业消费 持续更新中
过去五年,国内零售电商市场的 “购物节” 逻辑经历了一场剧烈反转。曾经作为平台增长引擎的 “618”“双 11”,从 2022 年起逐渐褪去光环,GMV
过去五年,国内零售电商市场的 “购物节” 逻辑经历了一场剧烈反转。曾经作为平台增长引擎的 “618”“双 11”,从 2022 年起逐渐褪去光环,GMV 增速隐去、活动声势减弱;而 2024 年的双 11 却突然呈现 “返祖现象”,平台集体重拾大规模促销打法,仿佛回到 2021 年前的鼎盛时期,这种矛盾背后,是电商行业面对增长压力的试探与博弈。


一、购物节的 “退潮”:从 2022 年开始的集体降温

2022 年是电商购物节的关键转折点,曾经被视为 “兵家必争之地” 的促销节点,开始被平台主动 “降重”。这一趋势并非偶然,而是市场反馈与平台战略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
  • 618 率先边缘化:2022 至 2023 年,各大平台几乎集体 “放弃” 618。不仅不举办大型启动活动、不发布整体战报,部分平台甚至公开宣称 “不卷 618”,仅偶尔披露个别垂类商品的销售亮点,彻底失去往日热度。
  • 双 11 逐步 “退烧”:相较于 618,双 11 的降温更为平缓,但颓势同样明显。2021 年是双 11 的巅峰,此后平台不再强调 “全民狂欢”,转而主打 “低价常态化”。2023 年中国新闻网调研显示,43% 消费者选择 “不参与” 双 11,核心原因是 “价格不便宜” 与 “规则太复杂”,个人社交场景中也难寻双 11 讨论痕迹。
  • 战报与财报的 “默契”:无论是 618 还是双 11,平台战报从 “晒 GMV” 转向 “晒亮点”,甚至干脆不披露关键数据。反映到财报中,购物节的存在感同样下降 ——2024 年 618 虽因家电国补略有热度,但阿里、京东等财报仅 “定性提及”,未公布任何具体数字,篇幅占比也大幅缩减,行业从业者直言 “不关心,不重要”。



二、2024 双 11 “返祖”:平台集体重启 “大促模式”

就在市场预判 “购物节将自然衰亡” 时,2024 年双 11 却上演了一场 “复古狂欢”。从活动周期、玩法宣传到配套动作,平台的投入力度远超近三年,呈现出明显的 “返祖特征”。

1. 活动周期:创纪录的 “超长待机”

各大平台均大幅延长双 11 周期,且预售启动时间普遍提前,部分平台甚至实现 “促销无缝衔接”。
  • 周期长度破 30 天:淘宝 / 天猫双 11 周期为 31 天,小红书 32 天,拼多多 30 天,京东以 36 天居首,快手 34 天,抖音 33 天。即便计算口径略有差异,所有主流平台均突破 “月级” 促销时长。
  • 预售时间 “卷早”:快手最早于 10 月 7 日启动预售,抖音 10 月 9 日开启,且与 9 月 16 日的中秋大促无缝衔接;即便是启动最晚的拼多多,也在 10 月 16 日开启预售,较往年普遍提前 3-7 天。

2. 玩法争议:“简化” 与 “套路” 并存

今年双 11 玩法在舆论场呈现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本质是平台 “平衡吸引力与成本” 的结果。
  • “官方立减券” 的简化表象:平台普遍推出 “官方立减券”,宣称 “无需凑单、单件打折”,看似降低了消费门槛。但实际上,折扣成本由平台与商家共同承担,且未完全替代复杂规则。
  • 隐藏的 “计算陷阱”:平台将补贴拆分为多种类型,部分可叠加、部分不可叠加,消费者仍需花费时间梳理规则。对 “算术能力薄弱” 的群体而言,复杂程度并未显著降低,甚至出现 “宁愿在海外转机时购物,也不参与双 11” 的情况。

3. 平台态度:战报与晚会的 “双重回归”

平台的重视程度,通过 “战报披露频率” 与 “晚会重启” 两个风向标清晰体现,与前两年的 “冷淡” 形成鲜明对比。
  • 战报 “高频轰炸”:离双 11 当天还有半个月时,部分平台已公布 5 次以上 “阶段性战报”,频率不仅高于 2024 年 618,也超过 2023 年双 11。市场预判,整个周期内或有平台发布两位数战报,虽战报内容 “选择性披露利好”,但高频次本身已传递出重视信号。
  • 晚会 “满血复活”:2024 年双 11 曾被预判为 “晚会消亡年”—— 京东、拼多多已连续两年停办,天猫、抖音也一度传闻取消。但最终,淘宝 / 天猫、抖音继续办晚会,京东阔别两年后重启 “京东 11.11 惊喜之夜”,快手也官宣 “双 11 狂欢夜”。即便拼多多、小红书暂未宣布,市场也不排除其 “临时加办” 的可能。


三、“返祖现象” 的追问:短期试探还是长期常态?

2024 年电商行业已出现两次 “返祖现象”:年初的外卖大战(重现 2019-2020 年热度),以及此次的双 11 复兴(重现 2021 年前模式)。这种 “复古” 并非偶然,而是行业面对增长压力的集体选择,但未来走向仍需数据验证。
  • 复兴的两种可能动因:一方面,平台或许观察到消费需求回暖,试图通过大促抓住增长机会;另一方面,即便需求未明确增长,平台也选择 “主动搏一把”—— 在传统互联网赛道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双 11 成为 “不试白不试” 的突围尝试。
  • 答案藏在明年财报中:当前双 11 战报因 “选择性披露” 缺乏分析价值,但真实效果终将反映在上市公司财报的收入与利润数据中。2025 年初披露的财报,将成为判断 “返祖现象” 是 “短期应激” 还是 “新常态” 的关键依据。
如果让一位 “丢失近五年记忆” 的人看今年双 11,或许会误以为 “仍处在 2020 年”。这种时空错位的错觉,既折射出电商行业对过往增长路径的依赖,也暴露了当前传统互联网赛道的转型迷茫 —— 当 AI 赛道成为新焦点,曾经的 “增长引擎” 能否通过 “复古” 重获新生,仍需时间给出答案。

推荐商业消费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