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看似反常的 “学历倒挂” 现象,被部分媒体解读为 “破除学历迷思”“校准人生坐标” 的积极探索。但褪去理想化的滤镜,背后藏着的却是无数年轻人的无奈与自救:若 “校准坐标” 需要先耗费 4 年本科时光,那当初直接选择大专,岂不是能省去高中军事化管理的苦读、大学四年的精力投入?这场 “回炉再造”,本质上是数年教育投入的隐性浪费,是现实压力下的被动选择。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考试通知(图/网络)
一、“本升专” 不是新鲜事:从个案到趋势的背后逻辑
事实上,“本科生读大专” 并非首次出现,早几年就已进入媒体视野:
-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曾向《南方周末》透露,该校两年内招收的本科生超 150 人,多数是为考取心理咨询、营养健康管理等领域的职业证书;
- 成都新东方烹饪学校的川菜教学班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占比达三成;
- 青岛技师学院自 2009 年开设 “大学生技师班”,2015 年后该班级三分之一的学生拥有本科学历,且毕业生多入职知名企业,薪酬高于同期应届生平均水平。
这些案例指向同一个核心动因:好就业。尤其是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这类院校,其专业方向直接对接铁路系统等稳定大企业,对面临就业压力的本科生而言,堪称 “务实的避风港”。没人会无缘无故 “降级” 读书,所谓的 “主动选择”,不过是现实筛选后的最优解。
二、就业反差的真相:为什么大专岗位 “缺人”,本科生却 “难找工作”?
“本升专” 的流行,暴露出一个矛盾的就业现状:一边是企业喊 “缺人”,一边是本科生喊 “就业难”。
1. 缺人的岗位集中在第二产业,且缺口巨大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21 年三季度,我国企业用人需求中 38.7% 集中在制造业;同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 “最缺工” 100 个职业里,43 个与制造业直接相关,24 个新进榜单的职业中,超半数属于制造业。《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更预测,到 2025 年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接近 3000 万,供需差距持续扩大。从这个角度看,“就业难” 似乎是个伪命题 —— 只要愿意进入第二产业,岗位并不稀缺。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多数年轻人不愿进厂。
2. 年轻人的 “职业选择困境”:从 “脱农” 到 “脱工” 的期待落差
早有媒体调研发现,年轻人拒绝进厂的核心原因是 “收入低、不自由”,甚至有企业主吐槽 “员工出去买瓶水就再也不回来”。对年轻人而言,十几年寒窗苦读、背负着家庭的期待,目标从来不是 “进工厂”,而是摆脱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模式,进入更 “体面” 的现代服务业。再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经济、金融、工商管理、计算机工程、医药工程…… 几乎所有热门专业都指向服务业,默认将 “第二产业” 排除在理想职业之外。当服务业岗位竞争饱和,找不到心仪工作的本科生,才不得不放下 “学历身段”,选择 “回炉” 大专 —— 不是喜欢大专的专业,而是这些专业能 “保障一个工作”。
三、专科院校的生存逻辑:用 “就业 KPI” 打脸本科教育的 “虚与委蛇”
“本升专” 的背后,还有一组容易被忽视的对比:专科院校与本科院校的 “育人态度差异”。
1. 专科院校:在市场中求生,只能靠 “就业” 说话
没有名校光环、挤不进各类高校排名,专科院校的生存命脉只有一个 ——就业率。为了留住生源、赢得口碑,它们必须扎根市场:主动对接企业、开设 “订单班”、明确就业方向。有报道提到一个细节:某专科院校的多媒体制作专业,直接命名为 “×× 国际会议中心订单班”,把合作企业、工作内容明明白白写在专业名称里,毫不避讳 “以就业为导向” 的定位。这种 “务实”,本质上是生存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 一旦就业率下滑,第二年可能就没人报考。
2. 本科院校:光环之下的 “责任缺位”
反观不少本科院校,凭借先天的资源优势和社会认可度,无需担心 “招生难题”。即便曝出负面新闻,网民调侃的 “明年分数线下降” 也多是空想。它们更热衷于发布 “教学改革成果”“重大科研突破” 的通稿,强调 “大学精神”“素质教育”,却常常忽视学生最核心的需求 —— 找工作。两种教育模式的对比格外鲜明:当本科院校在谈论 “教育内涵” 时,专科院校在埋头做 “就业对接”;当本科生为找不到工作焦虑时,专科 “订单班” 的学生可能早已确定入职企业。从这个角度看,“本升专” 不仅是学生的选择,更是对部分本科教育 “脱离现实” 的无声抗议。
四、警惕 “本升专” 规模化:这不是 “找到自我”,而是产业升级的警报
目前 “本升专” 尚未形成大规模趋势,但如果有一天它成为普遍现象,我们更该警惕的不是 “年轻人是否务实”,而是产业格局是否陷入了 “天花板困境” 。正常的产业发展逻辑是:随着经济升级,第二产业逐步向高端化转型,第三产业不断扩容,劳动力会从低附加值岗位向高附加值岗位流动。而 “本升专” 的规模化,意味着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被迫停留在第二产业 —— 不是他们不想进入服务业,而是服务业无法提供足够的优质岗位;不是第二产业有多吸引人,而是产业升级跟不上劳动力素质提升的速度。
这才是 “本升专” 背后最该深思的问题:当 “回炉读大专” 成为一种 “自救”,或许不是年轻人的 “人生坐标” 偏了,而是产业发展的 “航道” 需要调整。
结语
“本升专” 的出现,确实带着一丝 “务实精神的胜利”—— 它打破了 “学历越高越好” 的迷思,也倒逼教育界反思 “育人与就业” 的平衡。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 “肯定年轻人务实” 的层面,更要看到背后的无奈:没有人愿意用四年本科时光换一个 “回炉机会”,也没有人愿意放弃 “体面工作” 的期待。对学生而言,“本升专” 是现实压力下的选择;对教育界而言,它是优化专业设置、强化就业服务的信号;对整个社会而言,它更是产业升级必须加速的警报。只有当产业能容纳更多高学历人才,当教育能精准匹配市场需求,“本升专” 才会从 “无奈的自救”,真正变成 “自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