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矛盾具象化:一边是 “改革信号”,一边是 “反向操作”
尹同跃的反思与中层的动作,在时间线上形成了刺眼的对比,每一个细节都在放大组织内部的撕裂感。
1. 高层的 “破局宣言”:瞄准 “疲劳战术” 的自我革命
7 月的干部大会上,尹同跃的表态相当尖锐:他直接承认奇瑞过去的管理 “非常不人性化”,甚至点出了行业通病 ——“人海战术”“疲劳战术” 正在消耗员工价值。为了破局,他给出了具体承诺:- 周末少开会,让异地员工能回家团聚;
- 公司级会议精简 30%,参会人员再砍 30%;
- 核心目标是 “把员工时间还给高价值工作”。

2. 中层的 “惯性反击”:用 “严控” 证明 “尽责”
但高层的信号还没落地,中层就用一系列操作 “反向接招”:- 会议不减反增:某事业部直接在周六安排全天活动,美其名曰 “培训”,实则仍是占用休息时间;
- 考勤突破常识:出台新规明确 “提前 5 分钟到岗算迟到”“迟到 10 分钟算旷工”—— 这不仅违背《工资支付暂行规定》中 “旷工需以‘无正当理由缺勤’为前提” 的条款,更与 “尊重时间” 的承诺完全相悖;
- 权限层层收紧:P5 及以下基层员工发内部群邮件,必须先经直属领导审批,美其名曰 “避免信息冗余”,实则切断了基层直接反馈问题的通道;
- 冲突公开化:00 后员工 “恺哥” 因不满周末开会,写邮件抄送全员抗议,最终选择离职 —— 而中层的应对不是反思会议合理性,而是用更严的管控 “堵漏洞”。
二、中层为何成 “拦路虎”?三重固化的 “管理困局”
尹同跃看到了 “要改什么”(What),却没解决 “中层怎么改”(How)。奇瑞中层的 “反向操作”,根源是三重难以打破的固化思维,这是过去二十年 “人海战术” 喂出来的管理惯性。
1. 认知固化:把 “员工当成本”,而非 “资源”
奇瑞的崛起,离不开早期 “靠人力堆产能、靠工时堆研发” 的模式 —— 二十年前,中国汽车行业还处在 “追赶期”,不需要精细化管理,只要员工肯加班、能扛活,就能出成果。这种模式下,中层管理者形成了一套 “工业时代认知”:
- 衡量员工 “是否努力”,看的是 “加了多少班”,而非 “完成了多少价值工作”;
- 衡量部门 “是否重视”,看的是 “开了多少会”,而非 “解决了多少问题”;
- 管理的核心是 “防出错”,而非 “提效率”—— 所以要严抓考勤、限制权限,用流程把员工 “管死”。
2. 能力固化:只会 “管流程”,不会 “做精益”
尹同跃提出的 “精益管理”,需要中层具备 “流程拆解、数据分析、问题解决” 的能力 —— 比如,要知道 “研发部门为什么总加班”,得去统计 “需求变更次数”“审批流程时长”“无效会议占比”,然后针对性优化;而不是简单归因为 “员工不够努力”,再用考勤施压。但奇瑞的中层,大多是从 “老办法” 里成长起来的:他们熟悉 “怎么催加班”“怎么组织会议”“怎么定考勤规则”,却不懂 “如何用数据诊断流程”“如何设计弹性工作制度”“如何激发团队自驱力”。
就像一个只会用 “题海战术” 的老师,当教育部门要求 “减负提质” 时,他不会设计 “高效教学方案”,只会换成 “更难的题”—— 本质是能力跟不上转型需求。
3. 考核固化:没有 “改革 KPI”,只能 “守旧交差”
中层的行为,永远跟着考核走。如果奇瑞的考核指标里,依然是 “加班时长”“会议次数”“考勤达标率”,而没有 “流程优化率”“员工效率提升”“无效工作减少” 这些 “改革指标”,中层就不可能主动推进变革。尹同跃的承诺,没有配套的 “考核调整”—— 中层既不会因为 “精简了会议” 被奖励,也不会因为 “搞严了考勤” 被惩罚。在这种 “考核空转” 的情况下,中层最安全的选择就是 “按老规矩来”:用严抓考勤证明 “我在管理”,用多开会议证明 “我在重视”,至于 “员工时间价值”,反而成了次要的。

三、破局之道:不止 “拆墙”,更要 “换土壤”
奇瑞要拆的,不是 “中层这堵墙”,而是滋生 “反向操作” 的 “管理土壤”。光靠高层喊口号没用,必须从 “流程、机制、文化” 三个层面,搭建 “从承诺到落地” 的桥梁。
1. 第一步:用 “流程诊断” 替代 “制度补丁”
很多企业遇到问题,第一反应是 “定新规”—— 考勤乱了就加严考勤,邮件杂了就限邮件,却忘了问 “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奇瑞要做的,不是出台更多管控规则,而是先做一次 “全公司流程体检”。可以成立 “跨部门精益小组”,由高层牵头,联合 HR、业务部门骨干,用数据回答三个问题:
- 员工的时间都花在哪了?(统计各部门 “有效工作时长”“无效会议时长”“加班原因占比”);
- 哪些流程在浪费时间?(比如 “研发审批要走 5 个部门”“行政报销要等 10 天”“同一个问题要开 3 次会”);
- 哪些制度是 “反向赋能”?(比如 “统一打卡制度” 是否适合研发岗?“全员邮件审批” 是否阻断了基层反馈?)。
德鲁克说:“真正的降本增效,是砍掉无效活动。” 奇瑞要做的,就是先砍掉那些消耗员工时间的 “无效流程”,再用新流程固化优化结果 —— 这比任何 “严管控” 都有效。
2. 第二步:用 “差异化管理” 打破 “一刀切”
奇瑞的中层爱搞 “一刀切”,本质是怕 “担责任”—— 只要规则对所有人一样,就没人能挑错。但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完全不同:- 研发岗需要 “专注时间”,适合弹性考勤(比如早上 10 点到岗,晚上 7 点下班,只要完成任务即可);
- 行政岗需要 “服务时间”,适合固定考勤(比如早 9 晚 6,保证对接顺畅);
- 销售岗需要 “外勤时间”,甚至不需要坐班(用 “业绩指标” 替代考勤)。
- 对 “结果可量化” 的岗位(研发、销售),用 “目标管理” 替代考勤,只要按时交付成果,不管几点到岗;
- 对 “过程需协同” 的岗位(行政、财务),用 “弹性区间” 考勤(比如早 8:30-9:30 到岗,晚 5:30-6:30 下班);
- 对 “违规少数人”,用 “精准问责” 替代全员惩罚 —— 比如有人远程打卡作弊,就针对这个人处理,而不是让所有人都用 GPS 定位打卡。
3. 第三步:高层 “躬身入局”,重塑 “信任文化”
中层的惯性,最终需要高层用 “言行一致” 来打破。尹同跃的承诺要落地,不能只靠 “说”,更要靠 “做”:- 带头精简会议:比如自己不开 “无决策目标” 的会,公司级会议严格控制在 1 小时内,公开通报 “哪些会议被砍掉了”;
- 公开反对 “反向操作”:对那些搞 “提前 5 分钟算迟到”“限邮件权限” 的中层,要公开批评甚至问责,让所有人知道 “这种做法不符合公司方向”;
- 奖励 “改革者”:对那些主动精简流程、激发团队效率的中层,要给奖金、给晋升,让 “做改革” 比 “搞管控” 更有前途;
- 倾听基层声音:比如设立 “员工时间优化建议通道”,对 “恺哥” 这样的反馈,不是让他离职,而是让他参与流程优化 —— 基层的痛点,往往是改革的起点。
四、行业镜鉴:奇瑞之困,不是一家的问题
奇瑞的 “中层墙”,本质是中国制造业从 “规模扩张” 向 “精益发展” 转型中,必然遇到的 “管理层断层”。不止奇瑞,很多靠 “人海战术” 崛起的企业,都面临同样的问题:高层想转型,中层不会转,基层不愿转。比如早年的比亚迪,在推行 “精益生产” 时,也曾遇到中层抵触 —— 老厂长们习惯了 “靠加班赶产能”,不愿学 “流程优化”。比亚迪的解法是 “换脑 + 换人”:一方面组织中层去丰田、本田学习精益管理,考试不合格就降职;另一方面提拔懂数据、会优化的年轻干部,逐步替换旧管理层。
转型从来不是 “温柔的改良”,而是 “痛苦的换血”。奇瑞要拆的 “中层墙”,其实是自己过去二十年的 “成功经验”—— 只有承认 “老办法不灵了”,中层愿意学新能力,高层愿意推新机制,这堵墙才能真正被拆掉。
毕竟,未来汽车行业的竞争,不是比谁的员工加班多,而是比谁的员工效率高;不是比谁的会议开得多,而是比谁的问题解决快。尹同跃的承诺,是奇瑞转型的起点,但只有穿透中层的 “认知墙”,才能真正落到员工身上,变成企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