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天安门成为阅兵的首选之地?

收录于 社会文化 持续更新中
1949 年的开国大典阅兵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西苑机场阅兵:定都北平的奠基礼1949 年 3 月 25 日,党中央和毛泽东由西柏坡移入北平,下午 3 时,在北平
1949 年的开国大典阅兵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西苑机场阅兵:定都北平的奠基礼

1949 年 3 月 25 日,党中央和毛泽东由西柏坡移入北平,下午 3 时,在北平西苑机场举行了阅兵仪式,这是党中央移入北平后的第一项重要活动,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平的奠基礼。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乘坐吉普车,在林彪、叶剑英、聂荣臻陪同下检阅部队。毛泽东拒绝了用高档轿车检阅的提议,选择乘坐缴获的美式吉普车,以彰显其特殊意义。



开国大典阅兵方案的确定

  • 两套方案:1949 年 7 月,中央成立以周恩来为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确定了开国大典包括成立典礼、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活动。经过研究论证,8 月 17 日提出两套阅兵方案,一是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利用现有城楼作为主席台和阅兵台;二是在西苑机场进行,其曾举行过阅兵,跑道宽阔,但存在没有检阅台、距市区远等缺陷。
  • 方案选定:周恩来权衡后建议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总司令请朱德同志担任。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听取介绍分析后,同意在天安门前举行开国大典和阅兵式。



开国大典阅兵的准备工作

  • 场地布置:当时天安门广场荒芜,城楼破败,负责布置工作的人员面临诸多难题,如挂旗、挂领袖像、升国旗、搭建临时观礼台等。最终,天安门城楼采用了 “八面红旗,两条标语,毛主席像挂正中,楼上八个大红灯笼” 的经典布置方案。
  • 受阅部队训练:受阅部队共 1.6 万多人,包括海军、陆军、空军代表部队。训练时间紧,条件艰苦,各部队克服困难进行训练。例如,战车团用动作沟通坦克之间的联系;骑兵师将马匹按颜色编为黑马团、红马团、白马团,骑手们摸索出控制马匹整齐行进的经验。
  • 空军加入:原本阅兵方案未安排空军参加,8 月中旬人民空军第一个飞行中队在北平组建,后经聂荣臻提议,空军加入受阅行列。最终,17 架飞机组成受阅飞行队,几乎是当时人民空军的全部力量。
  • 防空布置:考虑到国民党空军可能的空袭,在南苑机场建立具有作战能力的飞行中队,担负北平防空任务。华北和已解放地区建立防空通讯网,确保阅兵时北平城上空净空,同时将开国大典时间定在下午 3 时,以降低空袭风险。


开国大典阅兵过程

1949 年 10 月 1 日下午 4 时 35 分,阅兵分列式开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声中,海军方队率先通过天安门,他们由安东海军学校与华东军区海军的两个方队组成,服装以蓝白色为基调,十分醒目。接着,陆军各方队依次通过,包括步兵、炮兵、战车、骑兵等。最后,空军的 17 架飞机以双机、三机编队,凌空掠过天安门广场。受阅飞机中有 4 架 P - 51 型战斗机全副武装,带弹飞行,这在世界阅兵史上极为罕见,是出于应对可能的敌情考虑。

推荐社会文化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