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我国人口总量为14.08 亿人,较 2023 年减少 139 万人,标志着人口连续第三年负增长,人口形势已进入 “严峻阶段”[1]。从长期趋势看,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 2024》预测,我国人口将持续下滑:2050 年或降至 12.7 亿,2100 年更可能跌破 7 亿,仅剩 6.4 亿 [2]。
面对少子化、老龄化的双重挤压,“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的时代彻底落幕,我国正加速向 “生育友好型社会” 转型 —— 从放宽生育数量限制,到首次推出全国性现金补贴,生育支持政策的 “工具箱” 不断丰富。但核心问题仍待解答:哪些政策能真正撬动生育率?每年 3600 元的育儿补贴实际作用如何?各国经验又能提供哪些借鉴?

一、人口负增长倒逼政策加码:从 “放开限制” 到 “系统支持”
人口负增长已成为我国中长期人口发展的 “主轴”,随之而来的 “低生育率陷阱”、现收现付保障体系承压等问题,让政策重心从 “放宽生育名额” 转向 “降低生育成本”。过往二孩、三孩政策的实践表明,仅解除数量限制无法扭转生育低迷,必须提供经济、服务、时间等多维度激励。
1. 国家层面:生育支持体系的 “系统化演进”
- 2021 年:《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首次将 “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作为独立概念提出,明确为育龄人群、婴幼儿及照护者提供经济、服务、就业支持,并设定 “2025 年基本建成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的目标 [3]。
- 2024 年:国家进一步将生育支持措施归纳为经济、服务、时间、文化四大维度,推动政策从 “零散试点” 向 “结构化、系统化” 升级 [3]。

2. 地方探索:多城市推出 “差异化实践”
在国家框架下,各地已展开多样化尝试,覆盖经济补贴、职场支持、托育服务等领域:- 经济补贴:四川攀枝花、湖南长沙等数十个城市发放生育津贴或育儿补贴,直接降低家庭经济负担;
- 职场友好:广东中山、湖北武汉推动企业设置 “生育友好岗”,帮助父母平衡工作与育儿;
- 托育服务:上海、河北衡水完善普惠性托育机构,实现 “放心托、托得起”[4]。
从宏观规模看,过去三年我国累计新生人口约 2800 万,若按每人每年 3600 元计算,该政策每年需投入约1000 亿元[7]。这笔资金在生育低迷的背景下,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
二、3600 元育儿补贴:不同家庭的 “差异化价值”
3600 元 / 年的补贴,在不同收入水平家庭中,其意义差异显著。通过对两类典型家庭的访谈及全国收入数据的分析,可更清晰看到补贴的实际作用。
1. 家庭案例:从 “刚需补充” 到 “情绪认同”
- 低收入家庭(农村全职妈妈徐星):对徐星而言,3600 元虽无法彻底缓解育儿压力,但属于 “及时雨”—— 可覆盖纸尿裤、奶粉等高频刚需支出,直接减轻经济负担。
- 中等收入家庭(城市家长王明):王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除必需品外还会支付托育、医疗等额外费用。对他们而言,3600 元的 “情绪价值” 大于 “购买力”:政策认可了育儿的成本与心血,带来社会层面的认同感。
2. 全国数据:收入差距凸显补贴的 “精准性意义”
国家统计局 2024 年数据显示,我国收入差距显著:城镇前 20% 高收入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达11.38 万元,而农村后 20% 低收入家庭仅5410 元,差距超 10 万元 [7]。
- 对低收入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3600 元占其年均可支配收入的 66.5%,能切实覆盖部分育儿开支;
- 对高收入家庭:3600 元占比不足 3%,更多是政策导向的 “信号作用”。
3. 具体用途:3600 元能覆盖哪些育儿需求?
若将补贴全部用于婴幼儿护理,按市场均价计算:- 纸尿裤:可覆盖帮宝适、babycare 等主流品牌 1 年的需求;若选择经济款,能直接覆盖 3 年;
- 奶粉:可承担主流品牌约 3 个月的费用,缓解 “奶粉贵” 的即时压力。

4. 潜在顾虑:补贴是否会引发 “物价上涨”?
部分家长担忧 “政策补贴被商家涨价抵消”。例如徐星提到,有母婴店店员称某品牌奶粉月均涨价 200 元,纸尿裤也略有上浮。不过,通过查询天猫国际等电商平台历史价格发现,徐星提及的品牌暂未出现明显调价,暂无法判定涨价是否会成为普遍趋势。这一担忧也指向政策优化的方向:未来需同步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并根据家庭收入差异细化补贴标准,让资金更精准地流向最需要的家庭。
三、刺激生育的 “有效政策样本”:国内实践与国际经验
3600 元补贴是生育支持的 “重要一环”,但要真正提升生育率,还需多元政策配套。无论是国内生育率增长较快的城市,还是国际上的成熟案例,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1. 国内案例:从 “短期增长” 到 “长期稳定”
不同城市根据自身特点,形成了差异化的有效路径:城市类型 | 代表城市 | 核心政策措施 | 效果反馈 |
---|---|---|---|
短期增长典型 | 湖北天门 | 1. 高额经济补贴(二孩月补 800 元、三孩 1000 元,至 3 岁); 2. 强效政策执行机制; 3. 融入发展大局的顶层设计 |
2024 年出生人口同比增长 17%,实现 8 年首次 “由降转增”[8] |
服务支撑典型 | 上海 | 1. 布局近 1500 家托育机构; 2. 为 1-3 岁幼儿提供免费 “家门口临时托育” |
减轻女性 “脱产带娃” 压力,提升生育意愿 [4] |
长期高生育率型 | 广东佛山、福建厦门 | 1. 经济补贴 + 医疗设施完善; 2. 普惠托育 + 教育资源倾斜; 3. 传承 “多子多福” 文化 |
长期维持较高生育率,降低生育后顾之忧 |

2. 国际经验:两种核心机制与多元探索
全球生育政策可分为 “公共政策引导型” 与 “市场自由调节型”,部分国家则结合两者特点,形成中间路径:
(1)公共政策引导型:政府主导,高额投入(代表:瑞典)
瑞典是 “高福利生育支持” 的标杆,核心是通过公共财政覆盖生育、照护成本:- 关键政策:480 天育儿假(父母共享)+ 父亲 “配额制”(强制男性参与育儿)+ 普及公共托育;
- 效果: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从 1960 年代的 30% 升至 70% 以上,公共托育率从不足 3% 升至 90%,总和生育率长期维持在 1.8(高于多数发达国家)[9][10]。

(2)市场自由调节型:企业主导,政府补弱(代表:美国)
美国较少直接干预生育,主要依赖企业提供 “工作福利”(如弹性工作制、企业托育),政府仅针对弱势群体兜底:- 关键政策:“开端计划”(为低收入家庭 5 岁儿童提供早教与照护)+ 贫困家庭现金援助;
- 局限:牺牲低技能劳动者就业质量,仅能保障高技能女性的生育与工作平衡 [9]。
(3)中间路径:财政 + 市场 + 代际支持(代表:韩国、日本)
多国在政府投入基础上,结合市场力量,并关注 “代际照料”(老人帮衬育儿),缓解家庭照护压力:- 韩国:2010 年颁布《职业中断女性再就业促进法》,鼓励企业为育儿中断女性提供培训与实习 [11];
- 日本 / 韩国:推出 “隔代照料补贴”(如日本 “老人给孙辈交学费免税”“带孙子假”,韩国 “照看孙辈津贴”);
- 效果:虽未大幅提升生育率(两国总和生育率仍低于 1.3),但有效遏制了生育率下滑速度,缓解了家庭照护负担 [11]。
四、结语:生育友好型社会需 “系统性支撑”
生育从来不是 “个人选择” 或 “家庭私事”,而是 “整个社会的共同选择”。从职场对育龄女性的隐性歧视,到家庭独自承担的照护压力,再到个体对 “养不起” 的焦虑,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政策与社会的协同发力。3600 元全国性育儿补贴,是我国生育支持政策从 “地方试点” 走向 “全国统一” 的重要一步,但绝非终点。未来要实现 “生得起、养得好”,还需在三方面突破:
- 推进性别平等:通过 “父亲配额育儿假” 等政策,将育儿责任从 “女性天职” 转为 “父母共同义务”;
- 改善职场文化:杜绝生育歧视,推广弹性工作制与 “生育友好岗”,保障女性就业权益;
- 提升公共服务:扩大普惠托育覆盖范围,完善婴幼儿医疗、教育资源,从根本上降低育儿成本。
[1] 文中人口数据来源(原文标注)
[2] 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 2024》(原文标注)
[3] 国家《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及 2024 年生育支持政策文件(原文标注)
[4] 地方生育支持政策相关报道(原文标注)
[5] “生育支持政策预期效果对育龄人群生育计划的影响” 研究(原文标注)
[6] 《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2024 年 7 月公布)(原文标注)
[7] 国家统计局 2024 年数据及补贴规模测算(原文标注)
[8] 湖北天门 2024 年出生人口数据(原文标注)
[9] 各国生育政策机制研究(原文标注)
[10] 瑞典生育政策效果数据(原文标注)
[11] 韩国、日本生育相关政策及效果(原文标注)
参考资料:
[1] 财新.(2024).2024年全国总人口减少139万 老龄化程度加深.https://m.caixin.com/m/2025-01-17/102280028.html
[2] 任远.中国人口中长期变动与新人口红利[J].南京社会科学,2025,(07):58-64+83.
[3] 曾晨,朱亚.中国现行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践反思与研究展望[J/OL].中国医学伦理学,1-9[2025-09-03].https://link.cnki.net/urlid/61.1203.R.20250828.1643.016.
[4] 国泰君安证券. (2025). 欧美亚十国生育政策复盘.
王丹. (2022). 中山“妈妈岗”缘何叫得响. 光明日报.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2-08/09/nw.D110000gmrb_20220809_1-07.htm.
湖北省人社厅, 省总工会, & 省妇联. (2024). 关于推行 “妈妈岗”就业模式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 https://rst.hubei.gov.cn/zfxxgk/zc/qtzdgkwj/202506/t20250604_5678621.shtml.
凤凰网河北. (2025). 衡水市实现社区托育全覆盖.https://hebei.ifeng.com/c/8lZXjCdem9D.
上观新闻. (2025). 上海出生率回升,安徽多孩家庭最多!长三角探索更多普惠性生育政策. https://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959520&v=1.7&sid=67.
[5] 杨凡,王铭铭.生育支持政策预期效果对育龄人群生育计划的影响[J].人口研究,2025,49(03):66-81.
[6] 新华社. (2025). 国家育儿补贴方案公布. https://www.news.cn/politics/20250728/2a4a31188f5b496fa7915de3d80eb6e9/c.html.
[7] 国家统计局. (2024). 中国统计年鉴2024.
[8] 严少卫. (2025).生育支持,天门问道. 中国人口新闻网. https://www.healthnews.cn/rkb/shendu/2025/0521/503088.html.
[9] 于萌.“双重目标”下生育支持政策的建构逻辑与实现路径[J].社会保障评论,2024,8(02):148-159.
[10]Bergqvist, Christina, and Anita Nyberg. "Welfare state restructuring and child care in Sweden." Child care policy at the crossroads. Routledge, 2013. 287-307.
[11] 杨菊华,杜声红.部分国家生育支持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探索,2017,(02):137-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