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岁老人租房为何屡屡碰壁?

收录于 社会文化 持续更新中
“年轻不努力买房,老了没房子住。” 长辈们的这句忠告,在 “65 岁母亲带外婆租房 3 天被拒 20 次” 的新闻热搜中显得格外沉重。当一位房东直言 “
“年轻不努力买房,老了没房子住。” 长辈们的这句忠告,在 “65 岁母亲带外婆租房 3 天被拒 20 次” 的新闻热搜中显得格外沉重。当一位房东直言 “怕你死在我房子里” 时,暴露的不仅是个体的冷漠,更是整个社会在老龄化浪潮下的居住保障危机。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拥有率高达 96%,却有近 30% 的老年人无自有住房,14.2% 的独居老人中每 5 人就有 1 人依赖租房度日。这种看似矛盾的现状背后,是老年群体正在遭遇的租房市场 “年龄结界”。



结构性困境:供需失衡下的三重壁垒

老年租房难的本质,是快速老龄化社会与滞后的住房保障体系之间的深刻矛盾。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超三分之二的中介机构对 60 岁以上老人设限,有的平台甚至将 65 岁以上租客自动归类为 “高风险” 群体,房源推荐直接受限。这种市场行为背后,隐藏着多重结构性困境。
房源适配性的严重不足构成了第一道壁垒。当前租赁市场的主流房源设计完全围绕年轻群体:高楼层、开放式布局、缺乏适老设施,而老年人亟需的低楼层、近医疗点、带扶手和防滑设施的住房却极度稀缺。更矛盾的是,老年人租房预算普遍有限,一线城市一套基础适老化改造的房源月租往往超出其退休金承受范围。对比日本介护保险可覆盖 90% 的适老化改造成本,我国租赁市场的适老化改造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仅有部分公租房项目试点简单改造。
风险成本的无限放大形成了第二重障碍。房东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北京一老人租房洗澡滑倒,家属以设施不足起诉房东获赔 3 万元;上海一租客病逝两周后才被发现,房屋闲置 8 个月并产生高额消毒费用。这些案例让房东形成 “防御性拒租” 心理,而我国租房保险体系对此几乎无能为力。尽管中国太保等公司推出 “太好租” 等产品,但多数险种仅覆盖 16-65 周岁租客,高龄群体基本处于保障盲区。
社会认知的刻板印象构成了最深层的壁垒。不少房东认为老年人生活习惯难磨合、房屋维护成本高,甚至担心其 “不会线上缴费”“记忆力差增加火灾风险”。这种偏见在 “候鸟老人” 群体中尤为突出,部分房东因担心租金支付稳定性,更倾向选择有固定收入的年轻租客。当市场将年龄与风险直接挂钩,老年群体便成了租房市场的 “二等公民”。


制度破局:从政策试点到市场创新

面对老年租房困境,政策层面正在进行积极探索。2025 年各地政策出现突破性进展:汕头将老年家庭公租房收入标准放宽 10%,深圳龙华区在 1505 套公租房中专门设置 35 套无障碍房源,明确面向 60 岁以上家庭配租,北京则首次允许符合条件的外来老年家庭申请公租房。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户籍限制带来的不公,但对于 1800 万老年流动人口而言,保障覆盖面仍显不足。
市场机制的创新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北京部分中介推出的 “省心租” 模式颇具启发:房东将房源全权委托给中介,由公司配备租房管家专门服务老年租客,既降低房东风险,又保障老人权益。这种模式借鉴了日本老年住宅的运营经验,但规模尚小,未能形成行业标准。在保险领域,青海西宁城北区的公租房保险试点覆盖 503 套住房,为房屋主体、公共设施等提供保障,虽未直接解决老年租客风险问题,但开创了政府主导的风险分担先例。
国际经验为我国提供了重要参考。日本通过《关于确保老年人居住稳定的法律》,构建了从 “优良租赁住房” 到 “专用租赁住房” 的完整体系,2023 年末已建成 28.5 万户服务性老年住宅,其介护保险制度更承担 90% 的适老化改造成本。但日本经验也暴露出隐患 —— 护工缺口达 32 万人,显示单纯依赖机构服务难以持续。新加坡则通过公积金支付租金、40% 二房式组屋优先分配给老年人等政策,实现了养老与住房保障的有机结合,但其高财政投入模式难以直接复制。


未来路径:构建老年友好的租赁生态

解决老年租房难的核心,在于建立 “风险共担、权责清晰” 的制度框架。需要从法律层面明确租房年龄限制的边界,上海法院驳回房东以 “高龄失能” 为由拒租的判决已为此提供司法先例,但更需要细化《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实施细则,将 “禁止年龄歧视” 转化为可执行的市场规则。可借鉴日本的 “介护认定” 制度,建立老年人租房能力评估体系,通过经济担保、健康证明等替代指标,取代简单粗暴的年龄划线。
适老化改造的市场化机制亟待建立。当前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主要面向自有住房,租赁市场的改造需求被严重忽视。可建立 “政府补贴 + 企业让利 + 个人承担” 的成本分摊机制,对出租房源的适老化改造给予税收优惠,同时将改造标准纳入房屋租赁评级体系。日本将 “外出及社交便利性” 列为改造重点的经验表明,适老化不应局限于安全保障,更要关注老年人的社会参与需求。
风险保障体系的完善是突破困局的关键。推广 “租赁责任保险” 势在必行,可设计由政府补贴部分保费、房东与租客共同投保的模式,覆盖意外伤亡、财产损失等风险。重庆试点的出租责任险年保费不足 200 元,却能有效转嫁房东责任风险,这种低成本高保障的产品值得全国推广。同时应建立社区级的应急响应机制,借鉴日本 “养老 + 社区” 的共生模式,让老年租客获得及时的医疗和生活支持。
当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突破 3 亿,当 “老漂族”“候鸟老人” 成为常态,租房市场的年龄壁垒本质上是对未来社会的预警。从汕头的公租房政策放宽到深圳的无障碍房源供给,从北京的 “省心租” 到西宁的住房保险,这些探索正在编织一张更坚实的保障网。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建成,不仅需要 “居者有其屋” 的硬件保障,更需要打破年龄偏见的社会共识。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个老年人都能体面地回答:“当我老了,我可以在自己选择的家里安度晚年。”

推荐社会文化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