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海外 “文艺表演男” 图鉴:从穿搭到言行,全是精心设计的 “人设剧本”
在国外,这群男性有多个专属标签:“文艺表演男(performative male)”“抹茶男(matcha man)”,或是更直白的 “装货(poser)”。他们的核心目标清晰且统一 —— 在进步主义女性面前,上演一场 “完美男性” 的伪装秀,妄图用文化符号俘获芳心。

(一)穿搭:一套 “反传统” 的刻板公式
他们的穿搭如同被设定好的程序,每一件单品都在传递 “与众不同” 的信号,实则是另一种形式的 “ uniformity(统一化)”:- 上衣与下装:摒弃直男的运动装、金融男的尖头皮鞋,偏爱上身紧身短袖、下身肥大阔腿工装裤,模仿女性穿搭风格;若被问起品牌,必答 “二手店淘的古着”,以此标榜自己抵制快时尚的环保立场。
- 标志性配饰:百米开外就能识别 —— 窄框眼镜、棒球帽、银质项链与戒指、复古腰带,再配上苹果有线耳机(哪怕插在裤兜里,也要彰显 “科技复古” 潮流),肩上挎着印着小众书店 logo、《纽约客》封面或女权口号的帆布包,若能挂上 Labubu 玩偶,更能打造 “包容女性爱好” 的人设。
- 鞋子与细节:乐福皮鞋配白袜是 “品味标配”,预算不足就选 “包浆勃肯鞋”;若穿球鞋,只能是薄底德训鞋或鬼冢虎,坚决与 “直男球鞋” 划清界限;美甲成了 “政治正确”,短款美甲被视为 “不厌女” 的先锋证明;帆布包里还得藏着卫生棉条,随时准备上演 “贴心救场” 戏码。

“唯一能被接受的球鞋是鬼冢虎”
(二)言行:用文化符号堆砌 “进步人设”
比起在社交软件上炫耀身高,他们更擅长用 “文化品味” 包装自己,却暴露了对内容的无知:- 书籍与音乐:屁股兜里必揣女性作家著作,波伏娃《第二性》是 “入门标配”,看不懂就用米歇尔・奥巴马自传凑数;音乐软件里循环 Lana Del Rey 或 Clairo,对听嘻哈的男性嗤之以鼻,却可能连小众歌手的名字都拼不对。

- 摄影与生活:至少拥有一台复古相机,柯达、富士一次性胶片机最佳,CCD 次之,单反相机被视为 “保守老年装备”;追求模糊失焦的 “氛围感” 摄影,却连基本构图都不懂;手中永远端着抹茶饮品,且必须加植物基燕麦奶,仿佛喝普通牛奶就是 “落后平民” 的象征。

(三)荒诞竞赛:“文艺表演男模仿大赛” 席卷全球
当 “文艺表演男” 成为流行,一场场荒诞的竞赛在西雅图、芝加哥、悉尼、雅加达等地展开:- 比赛奖励:西雅图分会场胜者获女权作家贝尔・胡克斯的《改变的意志》,芝加哥分会场胜者得抹茶店优惠券,奖品本身就充满讽刺。

- 选手操作:有人带着装满 “女权圣经” 的皮箱,有人谎称 “能共情女性痛经”,更有人背着尤克里里即兴弹唱 “尊重女性”;夺冠金句离谱又可笑,“我希望男人也来月经”“我不会说任何话,因为男人不应该说话” 成了 “流量密码”。

- 社交平台狂欢:TikTok 上 #performative male 话题观看量超 1.49 亿次,Reddit 上满是调侃表情包 ——“耳机插进抹茶里”“抹茶洒在女权书上”“自称写过女权著作却连基本概念都不懂”,网友精准戳穿他们的伪装:“假装看书的样子,像极了詹姆斯在赛场旁翻马尔科姆自传,只为找插图急得满头大汗。”

二、国内 “长发文艺男” 变形记:从 “小众才子” 到 “软饭阳痿” 代名词
若将海外 “文艺表演男” 平移到国内,上海梧桐区成了 “重灾区”——10 分钟内就能 “捕获” 5 个以上 “国产版本”,他们的人设更具本土特色,却也更暴露短板。

(一)外表与爱好:复刻 “文艺模板”,实则叶公好龙
- 造型:鲻鱼头、狼尾头是标配,误以为自己是科特・柯本转世;身穿 uma wang 平替,挎着电影节周边帆布包,喷着 Le Labo 33 号香水,试图用穿搭掩盖贫瘠的内涵。

- 文化标榜:玩胶片相机却不会调参数,听黑胶唱片却分不清歌手风格;张口伯格曼、费里尼、塔可夫斯基,闭口骂漫威是 “资本快餐”,却连《视与听》影史榜单都没完整看过;崇拜贾樟柯、侯孝贤,却看不懂他们电影里的社会隐喻;听张悬、陈绮贞算 “入门”,自称只听 Suede、Pink Floyd,骂草东没有派对、万能青年旅店 “太商业化”,实则连吉他和弦都不会弹。

(二)约会与相处:用 “文艺话术” PUA,实则抠门又自私
和国内 “长发文艺男” 约会,堪称一场 “精神折磨”:- 约会流程:拒绝大餐,美其名曰 “城市徒步 10 公里才是真正的交流”,却连矿泉水都要 AA;逛废弃工厂、火车道,硬扯 “前苏联工业美学”,转头就朗诵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用 “后现代身份流动性”“符号化悬置” 等术语堆砌话术,实则连自己说的是什么都不懂。
- 现实反差:晚餐永远是 50 元以内的水饺店、麻辣烫,消费超支就甩脸;朋友圈晒冷门电影豆瓣 4 星评分,彰显 “审慎品味”,却住在合租房里,二手贝斯落满灰尘;痛诉原生家庭创伤、自称有双相情感障碍,实则是为了博同情、骗关怀,甚至借钱不还。

(三)网友吐槽:“长发男受害者联盟” 的血泪史
国内女性自发组建 “长发男受害者联盟”,曝光他们的 “固定福报”:- 软饭与阳痿:吃软饭成习惯,花女性的钱还嫌 “不够档次”;自称 “温柔体贴”,却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甚至存在生理问题。
- 出轨与控制:一边伪装 “女性主义者” 聊波伏娃,一边在社交平台给女生发 “看看腿”;用 “精神分析” PUA 伴侣,试图控制对方的思想与生活,却连自己的情绪都管理不好。
- 经典段子戳穿真相:“富婆让女儿找能填满屋子的东西,三女儿带了个长发文艺男 —— 他开口的瞬间,无知、贫困、愚蠢、自恋填满了整个房间。” 这成了对国内 “长发文艺男” 最精准的嘲讽。
三、现象背后:性别焦虑、婚恋困境与身份伪装的狂欢
无论是海外 “文艺表演男”,还是国内 “长发文艺男”,他们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全球性别关系、社会思潮变化的缩影。
(一)男性气质危机:传统性别角色瓦解后的 “身份恐慌”
2023 年美国调查显示,近 50% 男性认为 “传统男性气质正受到威胁”。随着生产力发展,“男主外、女主内” 的传统模式被打破,男性失去了固有的身份锚点,而 “文艺男” 成了他们尝试的新角色 —— 比起 “阿尔法男”“金融男” 的暴力与傲慢,做美甲、聊女权的 “文艺男” 显得更 “包容开明”,至少能暂时躲进 “进步” 的壳里。(二)女性婚恋困境:“绝望直女” 的幻想与祛魅
作家阿萨・塞雷辛提出 “异性恋悲观主义” 概念,形容女性对异性恋关系的懊悔与绝望 —— 她们在婚恋中反复失望:“努力做个好女友,男友却连脏袜子都不愿扔进洗衣篮”。此时,“文艺男” 的出现,成了 “绝望直女” 的救命稻草 —— 她们幻想着对方能懂自己的音乐、电影与书籍,能共情自己的情绪,却忘了 “本质上都是男的”:你以为他是萨特式哲学家,转头就发现他家书架上藏着大冰全集;你期待精神共鸣,他却只关心 “你家有套吗”。
(三)双向奔赴的荒诞:“文艺男” 与 “传统妻子” 的镜像
有趣的是,当 “文艺男” 在男性阵营里 “背叛传统” 时,女性阵营里出现了 “传统妻子(Trad Wife)” 群体 —— 她们反对女权,穿着碎花围裙生四五个孩子,妄图回到 “美国黄金年代”。两者如同镜像,都是在混乱的世界中寻求身份认同:“文艺男” 用 “进步” 伪装自己,“传统妻子” 用 “顺从” 定义自己,却都陷入了新的刻板陷阱。
四、结语:别让 “文艺” 成为装腔的遮羞布
无论是海外 “抹茶男”,还是国内 “长发男”,他们的本质都是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爱女是谎言,进步是伪装,核心不过是用更高级的话术泡妞、用文化符号证明自己的优越感。正如时尚专栏作家 J'Nae Phillips 所说:“他们不关心自身,只关心如何在公众场合表演男性气质。”

最后,用一句网友的吐槽收尾:“收留 18-25 岁心碎长发文艺男?先让他洗了内裤、还了借钱、分清波伏娃和大冰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