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 “二硕热”:双硕士学位真能破解就业难题?

收录于 社会文化 持续更新中
当 “硕士” 从昔日的学历高峰逐渐成为职场入场券,一股新的潮流正在年轻群体中悄然兴起:放弃稳定的工作、搁置诱人的奖学金、跨越山海远赴异国,只为追逐第二张、第三
当 “硕士” 从昔日的学历高峰逐渐成为职场入场券,一股新的潮流正在年轻群体中悄然兴起:放弃稳定的工作、搁置诱人的奖学金、跨越山海远赴异国,只为追逐第二张、第三张硕士文凭。这并非一时兴起的冲动,而是他们对抗职业焦虑、挣脱生活桎梏、探索自我边界的主动选择。有人视其为职场进阶的阶梯,有人借此逃离麻木的日常,有人则纯粹为热爱奔赴。然而,这条看似光鲜的 “多硕士” 之路,既有异国他乡的浪漫与成长,也充满着现实的挣扎与迷茫。


一、突围:从既定轨道到未知旅程

(一)复旦硕士的巴黎出逃:在病痛与麻木中重启

2022 年,泱泱带着复旦大学硕士的光环,顺利入职上海一所双语学校,成为一名语文教师。这份在旁人眼中 “稳定且体面” 的工作,却逐渐将她推向身心俱疲的边缘。每周十八节课的教学压力、日均四十五小时的工作时长,让改不完的作业、回不完的消息、处理不完的班级突发状况,填满了她的生活。曾经热爱的阅读、写作与舞蹈,被挤压得无迹可寻;读书时便有的腰椎间盘突出频繁发作,严重时只能卧床一个月,三个月无法跳舞;胃食管反流复发、肠息肉切除手术,更是让她频繁往返于医院与出租车间。
“像一坨面,被塞满馅料,又被拉长,摊在锅口边燎”,这是泱泱对自己工作状态的形容。为了逃避负面情绪,她只能靠刷短视频麻痹自己。当身体与精神的双重疲惫达到顶点,那个藏在心底多年的巴黎梦,成了她唯一的救赎。“我必须去法国,这日子一天都待不下去了”,带着这样的决心,泱泱递交了辞职信,拒绝了一眼望到头的教师生涯。

泱泱的辞职报告
辞职后的准备之路充满挑战。她捡起本科自学的法语,从零开始攻克语言难关;整理申请材料、递交语言学校申请、办理签证、线上租房,每一步都靠自己摸索。父母虽未反对,却满是疑惑:“已经有了复旦硕士,为什么还要辞掉工作去法国读书?” 而泱泱自己,也并非胸有成竹。国内读研已花费十万元,她不愿再向父母伸手,揣着工作攒下的十五万积蓄便踏上旅程,甚至做好了 “只读一年语言班就回国” 的最坏打算。

(二)三硕追求者的取舍:放弃全奖博士,选择 “落地” 专业

与泱泱相似,96 年的 Meggie 也在工作数年后,选择重返校园追逐新的硕士学位。在此之前,她已在苏黎世和日内瓦完成两个硕士学业,回国后进入武汉一家公益机构工作。但 2023 年底,工作内容与她理解的 “公益” 愈发背离,力不从心的感觉让她萌生了 “停下来充电” 的想法。
凭借出色的履历,Meggie 很快收到了澳洲多所大学的全奖博士 offer。然而,短暂的喜悦过后,她陷入了深思:读博虽能缓解经济压力,但耗时漫长,且文科博士的就业性价比远不如硕士。权衡之下,她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 放弃全奖博士,前往新西兰攻读社工专业硕士。

Meggie在新西兰
这个选择背后,是现实的考量:社工硕士更 “落地”,在新西兰有明确的就业前景,能让她更快扎根热爱的事业。但经济压力也随之而来,没有奖学金的支撑,仅靠个人积蓄难以覆盖学费与房租,她不得不向父母寻求资助。“年近三十还花父母的钱,短时间内也没法回本”,愧疚感时常萦绕在她心头,但对职业方向的清晰认知,让她坚定了这条选择。


二、解构:异国校园里的双面人生

(一)巴黎的浪漫与窘迫:在塞纳河畔一边逐梦一边谋生

落地巴黎的第一晚,泱泱在激动与忐忑中辗转难眠。七年前,她在初学法语时听到的第一首法语歌评论区写下 “25 岁后在法国生活” 的梦想,如今终于成真。巴黎的街头涂鸦、开阔的天空、触手可及的自然,都在无形中滋养着她;结束学习后坐在塞纳河畔,看夕阳坠入水面、听街头艺人演奏,成了她最放松的时刻。
为了重拾热爱,她和朋友开办创意写作工坊,开设线上短篇小说文学课,还继续做线上语文家教,甚至成功组织起线下读书会。这些尝试让她的生活重新焕发生机,也让她找回了丢失已久的自我。但浪漫的背后,是现实的窘迫:失去稳定收入的她,根本不敢 “停下”—— 周末连续上四五个小时的课,写作工坊一开就是四小时,即便外出旅游也要随身携带电脑,“不教课就没有钱,无法在这个昂贵的城市生存”。

泱泱在巴黎公园办线下写作工坊
即便如此,她的收支也仅能勉强持平。更让她遗憾的是,她错过了奶奶的八十岁生日,与国内朋友的联系逐渐变淡,失去了 “一条微信就能约出来的热闹”。而进入巴黎公立大学攻读人类学后,新的挑战接踵而至:用法语研究中国相关课题,教授讲解的生涩理论,需要她用软件录下转写后逐字消化。“我不需要靠学历镀金,人类学专业也不好找工作,我到底是为了什么?” 迷茫时,连母亲都劝她 “太累了就退学回家”。

泱泱在法国高校学古文和道教
 

(二)欧盟项目里的漂泊与成长:在三国校园中寻找归属感

26 岁的小羊,就读于欧盟资助的伊拉斯谟硕士项目,学习文化遗产教育。这个由多国大学联合培养的项目,为她提供了全额奖学金和每月 1400 欧的生活补助,也让她开启了 “多国漂泊” 的求学经历 —— 两年间,她从苏格兰的漫长冬季,到爱沙尼亚的东欧风情,再到马耳他的地中海沙滩,在三个国家的校园里留下了足迹。
课余时间,她的生活同样精彩:独自穷游欧洲各国,在各地博物馆实习积累经验,在荷兰参加学术会议,在墨西哥研学,还隔着时差给国内河南、福建的乡村小学上了一年国学课。这份 “令人羡慕” 的经历,却藏着不为人知的孤独。三年间,她搬了六次家,每到一个地方,刚适应环境、结识朋友、建立社交圈,就要面临告别。办签证、找房子、适应新城市,成了她的日常;“现在的好友或许以后很少再见” 的现实,让她始终处于 “在路上” 的状态,漂泊感如影随形。

小羊在荷兰参加学术会议


三、重构:学历之外的人生答案

(一)三张硕士证的职场启示:学历是敲门砖,能力才是立足之本

34 岁的薄倩,在十年间陆续拿下三个硕士学位,她的求学路径,始终与职业规划紧密相连。最初,她考研上岸英语笔译专业,进入英语培训机构工作;上班三年后,为了谋求升职,她报考中国人民大学的在职管理学硕士;读研第三年,注意到公司对留学生的重点培养,她又远赴英国,攻读曼彻斯特大学的国际教育研究硕士。

薄倩在曼大读研时期
本科时,她曾因家人反对放弃留学 —— 家人担心几十万的投入难有回报,不如在国内读研后找份稳定工作。直到工作几年、有了积蓄,她才再次提起留学的想法,这一次,家人终于不再反对。三张硕士证,确实给她的职场带来了助力:在英语教培行业,高学历能让家长迅速信服。但她也清醒地认识到,学历只是 “敲门砖”,想要在竞争激烈的行业立足,长期的工作积累与专业能力才是关键。

(二)从法律到文学:用第二硕士给生活 “添色”

对在德国当律师的刘易洲而言,读硕士的意义不止于职场。律师工作的严谨与单调,让他的生活充满 “无聊感”。为了打破这种一成不变,他在已有两个法律硕士的基础上,从北欧文学本科重新学起,最终拿到了北欧文学硕士学位。
文学与语言,成了他逃离平淡日常的出口。在韩国工作期间,他因会说挪威语,与邻居 —— 一对挪威法律行业夫妇结为忘年交,这段友谊为他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对他而言,第二硕士不是 “筹码”,而是拓展生活维度的方式,让他能以更丰富的视角与世界互动。

(三)未完成的答案:在探索中定义自己的 “上岸”

对大多数选择 “多硕士” 的年轻人来说,“读硕有没有用” 仍是一个未完成的问题。泱泱至今仍在巴黎探索生活的节奏,从前的学生问她 “什么时候回学校”,看到前同事生病吊瓶的朋友圈,她坦言 “实在想不到比现在更好的生活”。
她把在巴黎的日子称为 “人文学科赤贫的幸福”—— 没攒下钱,却比从前更满足。她学会了 “不做事也不焦虑”,花时间抬头看天、欣赏自然;心情不好时,就刷廉航机票,周末飞到欧洲小岛看海。在社交平台上,她自嘲 “没考公、没考编、没上岸”,却写下 “从小河游到黄浦江,再到塞纳河,如今还想向大海游去” 的句子。
两年间,她靠十五万积蓄与兼职收入,走遍了欧洲十几个国家,与父母的关系也愈发亲近 —— 从前在上海每月只打一两个电话,如今每周都会通话聊近况。对于毕业后的方向,她仍 “走一步看一步”,不羡慕别人 “读研读博发论文” 的标准路径,“模仿人生范本很容易,活出自己很难”。

波伏娃墓前


四、回响:文凭之外,那些更珍贵的印记

重回校园的意义,早已超越 “一张文凭”。对泱泱来说,在图书馆看文献到崩溃时,她会半开玩笑地安慰自己 “读不下去就先不读了”,但至少 “在梦想的巴黎生活过”;对小羊而言,搬过的六次家、告别的朋友、适应过的城市,都成了她人生中独特的经历;对薄倩来说,三张硕士证背后,是对职业方向的清晰规划与持续深耕。
课本上的名词解释或许会被遗忘,但在异国街头走过的路、深夜与自己对话的瞬间、在迷茫中坚持的勇气,却会成为永恒的财富。就像泱泱在巴黎装置艺术展上看到的景象:蓝色水面上漂浮的白色瓷碗,各自漂流、形态不同,却能在碰撞中发出清脆的声响。每个选择 “多硕士” 的年轻人,都是一只独特的瓷碗,在人生的池水中探寻方向,用自己的经历,书写着不被定义的故事。

巴黎装置艺术展览

(文中Meggie、小羊、泱泱均为化名,图源受访者。)

推荐社会文化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