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预制菜风波:一场撕开餐饮行业遮羞布的舆论战

收录于 社会文化 持续更新中
闺女对西贝儿童餐的喜爱,曾让我对这份 50 多元的套餐心甘情愿买单 —— 在 “给孩子吃的要安心” 的想法下,价格似乎成了次要考量。过去几个月,外卖平台的
闺女对西贝儿童餐的喜爱,曾让我对这份 50 多元的套餐心甘情愿买单 —— 在 “给孩子吃的要安心” 的想法下,价格似乎成了次要考量。过去几个月,外卖平台的补贴大战,还让我能在这份 “安心” 上再省几分。可这份心安,在西贝后厨被曝光的那一夜,彻底崩塌了。
当媒体带着 “贾国龙为何敢硬气” 的疑问走进西贝门店,看到的不是想象中新鲜现制的场景:保质期 9 个月的袋装腌制鸡翅、能冻 2 年的西兰花和南瓜、不见鸡骨的炖鸡汤,还有罗永浩揪出的、生产日期标注为 2024 年 9 月(正是贾国龙重掌 CEO 的月份)的羊腿。这场看似偶然的曝光,实则是一场早已埋下引线的舆论风暴,而点燃导火索的,正是罗永浩的一条微博。


风波始末:从一条吐槽到全网论战

2024 年 9 月 10 日 16:44,罗永浩在微博抛出重磅吐槽:“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这条微博像一颗石子,迅速在餐饮行业激起千层浪。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回应堪称 “强硬”:直接否认 “预制菜” 说法,称西贝 100% 没有预制菜,指责罗永浩 “诽谤”,并放话要坚决起诉。更出人意料的是,他随即宣布 “开放后厨参观”,却把沟通话筒交给了毫无媒体应对经验的门店员工 —— 这一决策,为后续的舆情失控埋下了隐患。
短短几天,事件从 “消费纠纷” 升级为 “公关危机”:罗永浩在 11 号下午后连发数十条微博加码,甚至开启直播造势,打出 “推动预制菜透明化,维护消费者知情权” 的口号;西贝开放的后厨里,袋装预加工食材、员工面对镜头的支支吾吾,与消费者对 “人均 150 + 连锁餐饮” 的期待(明厨亮灶、新鲜现制、锅气十足)形成巨大反差;一众餐饮老板纷纷站队贾国龙,却意外暴露了行业 “集体预制” 的现状。
双方的争论焦点逐渐模糊又不断扩散:罗永浩一边骂西贝 “预制菜卖得贵”,一边顺带抨击苹果 “卖高价挂绳割韭菜”;贾国龙执着于 “分清是非”,声称 “宁可企业不做了,也要说清楚”,却对消费者最关心的 “食材是否预制” 避重就轻。这场论战,慢慢从 “西贝是否用预制菜”,变成了 “预制菜该如何定义”“消费者是否有知情权”“企业该如何回应舆论” 的行业大讨论。


三方视角:消费者、企业与行业的立场博弈

这场风波里,没有绝对的 “对错”,只有不同立场下的利益与认知冲突。剥开舆论的喧嚣,三个核心问题值得深究:

1. 罗永浩:是 “为民请命” 还是 “借势流量”?

不可否认,罗永浩首先是 “消费者”,他有批评商家的权利。但他的身份又不止于 “普通消费者”—— 作为曾创办手机品牌、深谙流量规则的公众人物,他对连锁餐饮的运作不可能 “一无所知”。
从时间线看,他的态度明显被贾国龙的强硬回应 “点燃”:10 号下午仅发一条吐槽微博,11 号下午后却连续发声,甚至开直播扩大声势。直播中,他反复强调 “不反对预制菜,只反对不透明”,将自己包装成 “消费者权益捍卫者”,但这种 “口号式维权” 更像一场热闹的 “造神运动”—— 就像古代百姓盼 “青天大老爷”,解气却不解决根本问题。
更矛盾的是他的逻辑:一会儿说 “西贝预制菜卖得贵恶心”,一会儿呼吁 “立法强制标注预制菜”,两者之间并无直接关联;他批判苹果 “割韭菜”,却忘了自己曾推出定价近 4000 元的锤子手机,与 “性价比” 毫无关联。这种双重标准,让 “为民请命” 的底色多了几分 “借势营销” 的嫌疑。

2. 贾国龙:是 “自信” 还是 “轻率”?

贾国龙的反应,更像是一场 “自我反噬”。他到底是真的不了解西贝的加工流程,还是久未下门店、没看到冰柜里的预制食材?从他 “100% 没有预制菜” 的笃定,到贸然 “开放后厨” 的决策,处处透着 “轻率”。
在消费者的认知里,人均 150 + 的连锁餐饮,后厨该是 “小工现洗菜、厨师现烹饪” 的鲜活场景;但短视频镜头里,却是袋装预加工食材、员工支支吾吾的尴尬画面。这种 “预期差”,本是连锁餐饮行业的普遍问题,却被贾国龙的 “硬刚” 彻底放大。
更值得玩味的是他的 “江湖气”:面对建议 “道歉、邀罗永浩做品鉴官” 的理性声音,他直言 “那太商业了”;接受采访时说 “气到半夜喝酒吃烤串”,甚至放话 “宁可不做生意也要分对错”。这种 “非黑即白” 的态度,看似 “知行合一”,实则暴露了他对舆情的误判 —— 他想靠 “树敌人稳军心”,却忘了消费者要的不是 “江湖恩怨”,而是 “食材透明” 的踏实。

3. 行业现状:预制菜是 “趋势” 还是 “原罪”?

当一众餐饮老板集体站队贾国龙时,一个行业真相被揭开:如今的连锁餐饮,几乎没人能完全避开 “预制” 环节。从成本控制、标准化出品的角度看,预制或预加工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贾国龙其实是这一趋势的 “先行者”。
但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 “要不要用预制菜”,而是 “如何让消费者知情”。餐饮老板们害怕的,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成为 “行业变革的代价”—— 就像茨威格在《里昂的婚礼》中写的,当变革来临,总有人要为旧秩序的崩塌买单。罗永浩呼吁的 “激烈变革”,恰恰戳中了所有连锁餐饮的 “软肋”:一旦透明化,消费者对 “高价预制菜” 的接受度,可能会直接冲击行业现有的定价体系。



破局信号:国家标准在路上,透明化是唯一出路

就在双方论战难分胜负时,一个关键消息让局势逐渐明朗: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长期模糊的 “预制菜定义” 有望统一,而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或将被强制披露。
这无疑是这场风波最有价值的 “副产品”。此前,罗永浩和贾国龙的争论,本质上是 “标准不统一” 导致的各说各话:贾国龙引用的是尚未实施的 “国标征求意见稿”(将预制菜定义为 “无需主要烹饪的成品”),罗永浩拿出的是 2023 年人民网报告(称西贝预制菜占比超 80%),而老百姓的标准更简单 ——“不是现做的,就是预制菜”。
当国家标准落地,“什么是预制菜”“是否该标注” 将有明确答案,企业再难靠 “抠字眼” 回避问题,消费者也能真正行使 “知情权”。到那时,“预制菜” 不再是 “原罪”,“不透明” 才是;企业的竞争力,也将从 “隐瞒” 转向 “如何在透明化中平衡成本与品质”。


行业反思:从坤哥的故事看餐饮的 “初心”

风波之外,我想起了做餐饮的朋友坤哥。60 多岁的他,在广东有几间稳定营收的商铺,却因为看不惯 “餐饮预制化、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决定二次创业 —— 做 “无菌尘、无添加、无农残” 的新鲜外卖。
他的想法很 “笨”:从牲畜的饲料源头开始,把控整条产业链,只为让用户吃到 “现做的新鲜”。但现实很骨感:抵押商铺贷款、对接投资人无果、踩遍知识付费的坑,去年 6 月和我聊天时,他只说 “我和公司活下来,就找你喝功夫茶”。
坤哥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餐饮行业的 “初心” 与 “困境”。连锁餐饮靠预制菜追求效率与标准化,本身无可厚非,但不能以 “牺牲消费者知情权” 为代价;而像坤哥这样坚守 “新鲜现制” 的创业者,又面临着成本高、落地难的现实阻碍。
西贝风波不是终点,而是行业透明化的起点。当国家标准落地,当消费者的认知回归理性,餐饮行业或许能真正平衡 “效率” 与 “初心”—— 到那时,家长给孩子点儿童餐时,不用再纠结 “是不是预制的”,只用关心 “好不好吃、健不健康”;像坤哥这样的创业者,也不用再为 “坚守新鲜” 赌上全部身家。
毕竟,餐饮的本质,从来都是 “让人心安的烟火气”。

推荐社会文化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