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人和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收录于 社会文化 持续更新中
回望来路,当年围坐一堂的老同学、朝夕相处的老同事,早已散落在人生的不同赛道。多年后再重逢,有人步履不停,在各自领域活成了 “标杆”;有人却在日复一日的重复里消磨
回望来路,当年围坐一堂的老同学、朝夕相处的老同事,早已散落在人生的不同赛道。多年后再重逢,有人步履不停,在各自领域活成了 “标杆”;有人却在日复一日的重复里消磨了锐气,最终归于平淡。
我们不必用功利的标尺定义成功 —— 资产多寡、职位高低从来不是唯一答案,但 “向上生长” 与 “原地踏步” 的分野,总会引人思考:究竟是什么,让曾经站在同一起跑线的人,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有人会说 “家境决定出路”,可我见过出身普通的草根创业者,凭着一股韧劲在行业里杀出一片天;也有人笃信 “学历等于未来”,但我朋友圈里的企业高管、行业大佬中,既有名校光环加身的精英,也有没读过大学却靠实战经验登顶的强者。甚至我曾主动为一位毫无学历的创业者效力,只因他身上有我远不及的闪光点 —— 那种在困境中破局的能力,远比背景标签更有分量。
这些年观察各类成功者,我逐渐看清:家境、学历、资源或许能为人生铺路,却无法决定最终的走向。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是藏在行为背后的思维方式与认知能力。而那些能持续向上的人,往往都有两个关键共性。



共性一:死磕自己,还是纵容自己?

成长路上,挫折与困境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但面对难题时的选择,恰恰是平庸与优秀的分水岭。
普通人遇到阻碍,第一反应往往是 “向外归因”:抱怨没有资源、吐槽缺少机遇、感慨出身平凡,把所有不如意都推给外部环境。他们总觉得 “不是自己不行,只是运气没到”,在自我安慰的幻觉里停止成长,最终只能看着机会一次次从眼前溜走。
而厉害的人,永远选择 “向内求索”。他们不找借口,只问自己 “哪里没做到位”“还能如何改进”。哪怕眼前的路被堵死,他们也不会陷入焦虑,而是立刻思考:“能不能换条路走?有没有另一种解法?”
就像我常说的 “另辟蹊径”,评论区总有无数人找理由:“我没那个条件”“这个方法不适合我”。可现实是,普通人想要逆袭,本就不该挤在人人争抢的 “热门赛道” 里。那些被天赋异禀者占据的领域,再怎么硬拼也难有突破;反而在别人忽略的角落,或许藏着属于自己的机会。
当然,“死磕自己” 不是蛮干,更需要找对方法。就像读书,不是刷题时间越长成绩越好 —— 真正高效的学习,是领悟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再配合充足的休息,让大脑能高效吸收信息。可惜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宁愿熬着夜刷题,也不愿保证睡眠,最终陷入 “努力却没效果” 的怪圈。
人生本就不是 “必答题”,有些题可以跳过,有些路可以绕行。懂得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耕,比在不适合的赛道上硬耗,要清醒得多。


共性二:看重实际价值,还是沉迷情绪价值?

我曾直面自己的短板:不擅长做面向大众的产品。因为我对 “情绪价值” 格外 “免疫”—— 不依赖他人的安慰,对直播间购物毫无兴趣,更不会被销售套路打动。让我设计一款靠 “情绪冲动” 驱动消费的产品,我始终找不到切入点,因为我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会为一时的情绪买单?
直到我看到乔布斯的故事,才豁然开朗。乔布斯是公认的产品天才,但接触过他的人都知道,他在公司里近乎 “暴君”,对技术人才常常言辞粗暴。无独有偶,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也有类似的评价 —— 可即便如此,他们的公司依然能吸引顶尖人才,原因就藏在乔布斯的一句话里:“我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因为聪明人不需要照顾情绪价值。”
这句话点破了一个关键:不同认知层次的人,对 “价值” 的判断天差地别。普通人很容易被情绪左右,一句批评就玻璃心,一句赞美就飘飘然;而厉害的人,永远把 “实际价值” 放在第一位。
中国历史上的 “楚汉争霸”,就是最经典的例子。《史记》里记载,刘邦 “慢而侮人”,待人傲慢无礼;项羽则 “仁而爱人”,看似更得人心。可最终,张良、韩信、陈平这些顶尖人才,却都选择追随刘邦。原因很简单:刘邦懂得 “与天下同利”,跟着他能拿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与发展机会;而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不赏,有才者多疑,再高的 “情绪关怀”,也抵不过 “看不到未来” 的失望。
我自己做游戏公司时,也有过类似的体会。合作方有时会直接吐槽:“你们的技术支持怎么回事?”“这个 bug 什么时候能修?” 这些话听着刺耳,却是实实在在的 “价值提醒”—— 他们是能给公司带来稳定收入的伙伴,每一句批评,都是在帮我们发现问题、改进产品。
反观另一种人:一上来就满脸堆笑,“曹老师我是您粉丝,天天看您文章”,把情绪价值给得足足的。可聊到最后,无非是 “帮我介绍个投资人”“帮我联系个人脉”。后来我特意查过他们的记录,在我的公众号后台,他们连一次赞赏都没有。这种 “用情绪换资源” 的算计,其实一眼就能看穿。
普通人很容易被 “好听的话” 迷惑,把情绪价值当成 “真心”;而厉害的人早已学会分辨:谁是真心为你提供价值,谁是用情绪利用你。想通这一点,你的社交与职场关系,才能真正摆脱内耗,走向高效。
更现实的是,在互联网的热点讨论里,“情绪” 永远比 “逻辑” 更受欢迎。只要顺着大众的情绪说话,哪怕逻辑漏洞百出,也能收获认同;可一旦试图理性分析,反而会招来谩骂。大众要的不是 “真相”,而是 “情绪被满足”—— 可惜,真正有价值的思考,从来都需要跳出情绪的裹挟。



写在最后:差距的本质,是选择的累积

人与人的差距,从来不是一天形成的。它藏在每一次面对困境时的选择里:是死磕自己找突破,还是找借口安慰自己?也藏在每一次判断价值时的取舍里:是盯着实际利益成长,还是被情绪价值绑架?
这两条选择,看似简单,却会在岁月里不断累积,最终让曾经相似的人,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
希望我们都能做前者:不抱怨环境,不沉迷虚情,把精力放在能让自己真正成长的事情上。毕竟,人生最靠谱的 “捷径”,从来都是清醒地认识自己,踏实地提升自己。

推荐社会文化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