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看见的中国:李福贵与乡村振兴的人文密码

收录于 书与影音 持续更新中
一、乡村微光:李福贵的生命叙事太行山下的河南新乡卫辉市,27 岁的李福贵(本名李亚云)正驾驶着改装小货车穿行在山间村落。这辆流动货厢里,整齐码放着豆腐、面条、烩饼和新鲜果蔬,

一、乡村微光:李福贵的生命叙事

太行山下的河南新乡卫辉市,27 岁的李福贵(本名李亚云)正驾驶着改装小货车穿行在山间村落。这辆流动货厢里,整齐码放着豆腐、面条、烩饼和新鲜果蔬,车斗外侧焊着铁皮货架,挂满农具和生活用品。车窗外,晨雾未散的麦田里,早起的老人拄着拐杖向她挥手,一声声 “福贵来了” 打破村庄的寂静人民日报。
这个被命运反复捶打的 95 后姑娘,父母智力障碍,爷爷种地种桃将她拉扯大。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19 岁经历失败婚姻,2020 年返乡后,她踩着板凳给家人做饭的童年记忆,化作走村串巷的货郎生涯。在短视频里,她总爱这样介绍自己:“我叫李福贵,希望家人都能福气满满、富贵平安。” 镜头前的从容背后,是凌晨五点出发、深夜剪辑视频的辛劳人民日报。

不同于商业团队打造的 “乡村网红”,福贵的手机镜头始终对准真实的生活:帮老人晒麦子时扬起的麦浪、替独居老人拨通子女电话时的乡音、收到煮鸡蛋时眼中的微光。她清楚记得每位老人的需求 —— 王大爷要降压药、张奶奶爱吃软面条,甚至自备理发工具为行动不便者服务。货品价格总是抹零,还习惯抓把零食塞给围观的孩子。这种 “亏本” 生意,却让她在卖货时感到 “内心特别充盈”人民日报。


二、被看见的力量:乡村振兴的人文密码

福贵的视频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国乡村最真实的模样。那些留守老人,即便要下地干活、身体不好,却没有愁苦。他们理解子女外出务工的艰辛,对陌生人充满善意,对福贵这样的 “熟人” 饱含关爱。每次几块钱的小买卖,本质是情感的联结 —— 老人们需要的不是施舍,而是有人陪他们聊天、听他们念叨;子女看到父母在视频里的笑脸,纷纷打电话或赶回家探亲人民日报。
这种 “被看见” 的价值,在福贵自费组织 46 位老人赴郑州的旅程中达到高潮。两个半小时车程外的省会,对这些一辈子未出山的老人来说是 “两个世界”。他们扒着车窗看平原麦田、高楼大厦,有人激动得落泪:“这楼咋这么高!” 在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老人们触摸到了山外的文明,而福贵的小本子上,密密麻麻记着每位老人的晕车药剂量、午餐口味人民日报。
这让我们想起光明网的分析:乡村短视频的真正力量,在于 “以真实影像完成文化记忆的数字化再传播”。福贵的镜头没有滤镜和剧本,却精准捕捉到乡土社会的温度 —— 正如网友所言:“看她的视频,像跟着去走亲戚。” 这种情感共鸣,恰恰是那些将乡村当作流量工具的商业化视频所缺失的。


三、现代性困境:独立与割裂的悖论

在商业主义席卷的当下,福贵的坚持显得尤为珍贵。当 MCN 机构登门提出 “包装励志人设”,甚至编造 “被婆家虐待” 的剧情时,她果断拒绝:“我希望保持初心,不是为了流量消费别人。” 这种清醒,折射出更深层的社会矛盾 —— 现代社会正经历着物质独立与精神附庸的双重撕裂。
从流水线生产到消费主义,从原子化个体到市场化整合,人们看似挣脱传统束缚,实则陷入更复杂的现代性依赖。正如人民论坛网指出的,城乡割裂不仅是收入差距,更是文化认知的鸿沟。福贵视频里的老人,收入虽低却生活自足,他们需要的不是 “被拯救”,而是 “被尊重”—— 这种尊重,是下乡知青与奶奶平等相交的情谊,是 1950 年面对霸权时的骨气,是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重情重义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新疆奇台县腰站子村的实践提供了另一种可能。这个曾经的戈壁村庄,通过农业合作社、深加工和乡村旅游实现三产融合,2024 年村民人均收入达 3.06 万元。但他们的成功,同样离不开对乡土文化的坚守 —— 村规民约、积分制管理、传统手艺传承,这些非经济因素构成了乡村振兴的深层动力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四、重构乡村:从产业振兴到生活振兴

福贵的故事,撕开了乡村振兴的认知迷雾。当多数人将目光聚焦于产业、资金时,她用行动证明:乡村最大的价值在于生活本身。就像她家乡的村庄,产业不兴却宁静祥和,老人们在晨雾中劳作、在树荫下闲聊,这种 “活着” 的尊严,远比 GDP 数字更珍贵中国政协网。
在封丘县赵岗镇,惠寨村的 “牛奶小西瓜” 大棚和后石寨村的金银花基地,展示着特色农业的生机;延津县任庄村的温室大棚实现 “一年三季” 种植,村集体年收入 13 万元,村民分红时的笑脸,印证着产业振兴的可能性。但这些成功案例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尊重乡土逻辑,不搞一刀切新乡日报。
福贵自费带老人看世界的举动,恰似光明网报道的乡村教师:用镜头连接城乡,让孩子们触摸星辰大海。当她在货车驾驶室里学习英语和哲学,当她在路灯下畅想未来 “成为照耀别人的人”,这个乡村姑娘的成长轨迹,正在改写 “知识改变命运” 的传统叙事 —— 她用行动证明,改变命运的不是逃离乡土,而是照亮乡土人民日报。



五、结语:中国需要怎样的乡村振兴?

站在 2025 年的时间节点,李福贵的走红绝非偶然。她的视频播放量超 5300 万,800 多万粉丝中,既有北上广的白领,也有海外游子。这种跨越圈层的共鸣,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真相: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们内心深处依然渴望看见真实的中国。
从腰站子村的产业融合到福贵的人文关怀,从乡村教师的镜头到返乡青年的创业,中国的乡村振兴正呈现多元图景。正如马有祥委员所言:“产业振兴是基础,但不能忽视文化、生态、组织的协同发展。” 而福贵的启示在于:真正的乡村振兴,应当是让每个生命都能被看见、被尊重,让城乡不再是割裂的二元,而是功能互补的共同体中国政协网。
当我们在短视频里看见福贵帮老人拨通子女电话,看见老人们在郑州街头的惊叹,看见乡村教师带着学生放风筝的笑脸,这些瞬间拼接成的,正是正在觉醒的中国乡村 —— 它不完美,却充满生命力;它不富裕,却饱含尊严;它不需要同情,只渴望被平等相待。这,或许就是李福贵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推荐书与影音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