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玩梗追着明星跑!他们早活成 “行走的表情包” 了

收录于 书与影音 持续更新中
打开社交软件,提起威尔・史密斯(Will Smith),你最先想起的是《当幸福来敲门》里攥紧实习机会的克里斯,还是那段肢体扭曲、面条 “乱飞” 的 AI 吃播视频?提起张学友,是《
打开社交软件,提起威尔・史密斯(Will Smith),你最先想起的是《当幸福来敲门》里攥紧实习机会的克里斯,还是那段肢体扭曲、面条 “乱飞” 的 AI 吃播视频?提起张学友,是《吻别》的旋律,还是《旺角卡门》里那句 “食屎啦你” 的夸张表情?
在算法主导的传播时代,明星的 “标签” 正在悄然变形 —— 曾经,作品是他们与大众对话的唯一桥梁;如今,一张表情包、一段 AI 恶搞视频,可能比一部电影更先抵达公众视野。当 “名人形象” 沦为互联网的创作素材,有人被动承压,有人主动玩梗,更有人在技术与流量的裹挟下,遭遇难以挽回的边界侵犯。威尔・史密斯的两次 “AI 风波”,恰好成了这场博弈的最佳切片。


威尔・史密斯:把 “AI 梗” 玩成个人人设的 “破局者”

在所有被 “梗化” 的明星里,威尔・史密斯绝对是最会 “反客为主” 的一个。他的两次 AI 相关事件,完美诠释了 “化危机为流量” 的操作逻辑。
第一次风波始于 2023 年初,一段由 AI 生成的 “威尔・史密斯吃意大利面” 视频突然在全网病毒式传播。画面里,他的面部表情被夸张放大,嘴角咧到不自然的弧度,手指与面条缠绕成诡异的形状,整体透着一股荒诞的 “AI 廉价感”。这段视频本是网友对生成式 AI 技术的调侃,却意外成了行业 “野生 benchmark”—— 当时的 AI 模型若连 “史密斯吃面” 的手指细节都生成不好,就会被调侃 “算不上顶尖”。
面对这场全网恶搞,威尔・史密斯没有选择沉默或追责,反而亲自下场 “接梗”。他在 Instagram 上发布了一段 “真人版吃面视频”,镜头里的他故意模仿 AI 的夸张神态,对着镜头大口嗦面,配文调侃 “让你们看看什么叫‘真・吃面’”。原本用来嘲笑 AI 技术的梗,瞬间变成了他与粉丝互动的道具;原本可能引发争议的 “形象恶搞”,反而强化了他 “幽默接地气” 的人设。
如果说 “吃面梗” 是他与 AI 的第一次友好互动,2024 年的 “AI 假观众” 风波,则是他用幽默化解危机的进阶操作。当时,他在社交平台分享巡回演唱会宣传片,画面里欢呼雀跃的观众被网友质疑是 “AI 生成”—— 部分镜头里的观众面部模糊、动作重复,甚至能看出明显的算法合成痕迹。粉丝们的不满瞬间爆发:“明明有能力拍真实观众,却用 AI 糊弄,太敷衍了”“假观众的眼神空洞,看得人毛骨悚然”。
面对质疑,威尔・史密斯没有辩解,反而用更夸张的方式 “自黑”。8 月 30 日,他又上传了一段演唱会视频,配文 “今晚的观众超热情!”,镜头扫向台下时,所有观众的头部都被替换成了 AI 生成的猫咪 —— 圆滚滚的脑袋、无辜的眼神,与台上激情演唱的他形成强烈反差。
这段视频瞬间扭转舆论:原本的 “敷衍争议” 变成了 “史皇好会玩” 的讨论,网友纷纷调侃 “这下没人质疑观众是假的了,毕竟猫咪不会说谎”。
从被动成为 AI 恶搞素材,到主动用 AI 玩梗;从化解 “假观众” 的信任危机,到把争议转化为流量,威尔・史密斯的操作,本质上是看透了数字时代的传播逻辑:与其抗拒 “被梗化”,不如亲自定义自己的 “梗”。


明星 “被梗化” 图鉴:有人无奈妥协,有人坚决抵制,有人底线失守

威尔・史密斯的 “游刃有余” 并非常态。当个人形象沦为互联网的 “创作原料”,更多明星陷入了被动与矛盾 —— 有人在无奈中接受,有人用合同捍卫边界,还有人遭遇了技术滥用带来的恶意侵犯。

无奈妥协派:从 “演员” 到 “表情包符号” 的落差

尼古拉斯・凯奇(Nicolas Cage)大概是最懂 “被动梗化” 之痛的演员。这位奥斯卡影帝的演艺生涯里,留下过《离开拉斯维加斯》《变脸》等经典作品,但在互联网上,他的标签却是 “抓狂表情包专业户”。网友把他在不同影片里的情绪爆发镜头剪在一起:嘶吼、瞪眼、崩溃的肢体动作,再配上魔性的 BGM,做成鬼畜视频在全网传播。

这些片段之所以有喜剧效果,恰恰是因为 “演员本人” 与 “角色情绪” 的巨大反差 —— 凯奇在电影里的投入表演,被剥离剧情后,成了 “小丑式” 的恶搞素材。他在采访中坦言,自己曾好奇地在网上搜过自己的名字,结果满屏都是恶搞片段,“我知道大家是为了搞笑,确实好笑,但这不是我演戏的初衷。他们截取几个瞬间,就把我定义成了‘只会抓狂的小丑’,这让我很难过”。
这种 “被符号化” 的无奈,最终促使他主演了电影《梦想情景》(Dream Scenario)—— 影片里,他饰演的大学教授突然出现在全球人的梦里,从最初的 “全民偶像”,逐渐沦为被恶搞、被消费的 “梦中笑料”,最终在舆论中迷失自我。这部电影,成了他对 “名人形象被滥用” 的一次自我剖白。
同样无奈的还有张学友。他在《旺角卡门》里饰演的 “乌蝇哥”,一句 “食屎啦你” 的台词配上夸张的皱眉、咧嘴表情,成了国内互联网的 “经典永流传” 表情包。多年后被问及此事,他脸上带着几分哭笑不得:“没想到一部电影的片段,最后会以这种方式被记住。” 没有愤怒,只有一种 “接受现实” 的坦然 —— 毕竟,在流量时代,被做成表情包至少意味着 “还没被遗忘”。


坚决抵制派:用合同捍卫表演的 “主权”

与凯奇、张学友的 “被动接受” 不同,基努・里维斯(Keanu Reeves)选择用强硬态度捍卫自己的形象边界。这位因《黑客帝国》《疾速追杀》走红的演员,私下以低调、谦逊著称,但在 “形象被修改” 这件事上,他有着不容妥协的底线 —— 他所有的电影合同里,都加了一条 “不许数字修改我的表演” 的条款。
这条条款的背后,藏着一段让他愤怒的经历:早年间,他参演的一部影片,制作方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用数字特效给他的镜头加了一滴 “眼泪”。得知此事后,基努当场发作:“如果连眼泪都能靠特效加,那我根本不需要来现场演戏,你们直接用 CG 做一个我就好了。” 在他看来,表演是演员的核心价值,数字修改不仅是对他专业的不尊重,更是对 “表演本身” 的消解。
这种态度也延伸到了 “表情包” 领域。尽管互联网上有 “悲伤的基努”(他坐在长椅上独自吃三明治的照片)、“You’re breathtaking!”(E3 展上夸赞玩家的名场面)等热门梗,但他从不会主动参与玩梗,更不会允许这些梗被商业或技术滥用。对基努而言,“名人形象” 不是流量工具,而是与观众之间的 “信任契约”—— 他想让观众记住的,是角色的力量,而非被恶搞的片段。


底线失守派:当 AI 成为恶意侵犯的武器

如果说表情包、鬼畜视频还停留在 “搞笑” 层面,那么 Deepfake 技术对明星形象的滥用,则直接越过了 “尊重” 的底线 —— 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在 2024 年初遭遇的风波,就是最惨痛的例子。
当时,有用户在社交平台散布多张以泰勒为原型的 Deepfake 色情图像:这些图像利用 AI 技术,将她的面部嫁接到不雅视频中,画面逼真到难以分辨真假。这些内容在网上公然传播了 19 小时,获得了上千万次浏览、数十万点赞,直到账号被封才被删除。
事件爆发后,泰勒的粉丝愤怒声讨:“这不是‘恶搞’,是赤裸裸的恶意侵犯,是厌女主义的狂欢。” 理论上,所有社交平台都明令禁止 “非自愿的色情 Deepfake 内容”,但审核的滞后与漏洞,让这些恶意内容得以大范围传播。更讽刺的是,有消息爆料,Meta(Facebook 母公司)的生成式 AI 部门,曾私下训练过以泰勒和赛车手刘易斯・汉密尔顿为原型的 Chatbot,这些 AI 角色已被用户互动超过 1000 万次 —— 平台对 “流量” 的追逐,或许才是审核漏洞的根源。
泰勒的遭遇,撕开了 “明星被梗化” 的残酷一面:当技术从 “搞笑工具” 变成 “恶意武器”,当 “玩梗” 突破了隐私与尊严的边界,明星不再是 “流量的受益者”,而是 “技术滥用的受害者”。


为什么明星成了互联网的 “首选素材”?AI 时代的传播逻辑变了

从威尔・史密斯的 “吃面梗”,到泰勒的 Deepfake 危机,背后藏着一套清晰的传播逻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名人形象” 是最高效的 “流量密码”。
首先,名人形象自带 “高辨识度”。一张威尔・史密斯的脸,比一个陌生网红的脸更容易被记住 —— 观众不需要额外花费时间 “认识” 素材,只需看到面孔,就能快速关联到 “史皇” 的身份,传播门槛被大幅降低。这也是为什么 AI 模型会用 “史密斯吃面” 做测试:他的面部特征、表情张力足够鲜明,能直观暴露技术的优缺点。
其次,名人的 “情绪张力” 更易引发共鸣。张学友的 “抓狂”、凯奇的 “崩溃”、基努的 “悲伤”,这些夸张的情绪片段,本质上是 “大众情绪的出口”—— 当人们想表达愤怒、无奈、孤独时,用明星表情包比打字更直观、更有趣。互联网的传播本质是 “情绪传播”,而明星的表情、动作,恰好成了 “情绪的载体”。
最后,AI 技术让 “创作门槛” 无限降低。过去,制作一张明星表情包需要截图、修图;现在,只需输入 “威尔・史密斯吃面条” 的关键词,AI 就能自动生成视频。技术的便捷性,让 “恶搞明星” 从 “专业操作” 变成了 “全民行为”—— 每个人都能成为 “创作者”,每个人都在参与 “明星形象的重构”。
而明星的不同应对方式,本质上是对 “流量逻辑” 的不同选择:威尔・史密斯、马斯克(后者曾直言 “我就是 meme,我活在梗里”)选择主动拥抱,把 “玩梗” 当成公众沟通的策略,用自嘲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基努・里维斯选择坚决抵制,用合同守住 “表演的尊严”;凯奇、张学友则在无奈中妥协,接受 “被符号化” 的现实;泰勒则成了技术滥用的牺牲品,被迫面对 “流量逻辑” 的阴暗面。


结语:“梗图化” 不是终点,而是数字时代的 “身份重构”

当 “作品” 不再是明星的唯一标签,当 “表情包”“AI 素材” 成了新的身份注脚,我们其实在见证一场 “名人身份的重构”。
对明星而言,“被梗化” 或许是数字时代的 “必修课”:你可以像威尔・史密斯一样,把梗玩成个人 IP;也可以像基努一样,守住自己的专业底线;但你无法忽视它 —— 因为在流量时代,“无人问津” 比 “被恶搞” 更可怕。
但更值得思考的是:当技术持续迭代,当 “玩梗” 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我们该如何平衡 “娱乐” 与 “尊重”?当 AI 能轻松生成以明星为原型的虚假内容,平台该如何守住审核的底线?
威尔・史密斯的幽默应对,或许能解决 “流量危机”,但解决不了 “技术滥用” 的根本问题。数字时代的明星与大众、与技术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推荐书与影音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