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 “艰难开局” 到 “双爆救市”:2025 暑期档的票房叙事与核心密码
2025 年暑期档的开局,一度弥漫着焦虑。6 月至 7 月初,《恶意》《长安的荔枝》《你行!你上!》《戏台》《聊斋:兰若寺》《罗小黑战记 2》等影片密集上映,却只能算 “艰难破局”—— 没有一部影片能突破 5 亿元票房关口,市场亟需真正的 “强心剂”。转折点始于两部作品的登场:
- 《南京照相馆》:23 天狂揽 24 亿,历史题材的类型化胜利。申奥执导的这部作品,以 “照相馆” 为切口,将历史真相的探寻与悬疑叙事结合,不仅打破了 “历史正剧无票房” 的偏见,更证明了 “严肃题材” 可以通过扎实的类型逻辑打动大众。

- 《浪浪山小妖怪》:15 天 8 亿,国产 IP 的破壁之力。作为国产动画 IP 的新代表,影片跳出 “低幼化” 陷阱,以妖怪视角映射现实困境,成为暑期档 “合家欢” 与 “深度表达” 的平衡点。
二、导演迭代:当 “作者任性” 遇上 “职业清醒”
2025 暑期档最深刻的变革,在于导演群体的 “代际交替”。这场交替并非简单的年龄更迭,而是创作理念的彻底分野 —— 以姜文、陈佩斯为代表的 “传统作者派”,与以申奥、大鹏为核心的 “新职业导演群”,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姿态,也印证了姜文那句 “‘杀死’导演的只能是另一个导演” 的深意。
1. 姜文与陈佩斯:作者精神的 “最后坚守者”
62 岁的姜文,依然是华语电影 “个人表达” 的孤例。他在访谈中直言 “我的电影废除了导演”,实则是拒绝任何创作枷锁 —— 从《让子弹飞》到《你行!你上!》,他始终将导演的 “自由精神” 置于首位,哪怕《你行!你上!》公映 30 天票房未破 1 亿,也丝毫未改其创作逻辑。这种 “票房自由” 的底气,让他成为华语影坛 “接近神性” 的作者,但也注定与当下 “服务市场” 的主流逻辑渐行渐远。同样拒绝 “代际定义” 的还有陈佩斯。他执导的《戏台》改编自成熟话剧 IP,却在大银幕上刻意营造 “架空感”—— 六姨太思玥在炮火中凝视戏台的镜头,将 “热爱不被权力异化” 的主题推向极致。陈佩斯放弃了电影导演的 “行活套路”,用话剧式的留白让观众捕捉 “命运的仓皇与悲凉”,这种 “反工业” 的创作,虽未成为票房爆款,却为暑期档保留了 “艺术坚守” 的火种。
2. 申奥、大鹏:新职业导演的 “破局之道”
与姜文、陈佩斯不同,以申奥、大鹏为代表的中青年导演,在市场萎缩、短视频冲击的困境中,锤炼出 “高度职业性”—— 他们不排斥个人表达,却更懂得 “用类型包裹表达”,以观众需求为核心构建故事。
- 申奥:“叙事为王” 的爆款制造机。从《受益人》《孤注一掷》到《南京照相馆》,申奥完成 “三年三爆” 的奇迹,核心在于他始终坚持 “叙事永远凌驾于影像之上”。《南京照相馆》的 “三重叙事”(相机胶卷的真相、黑白拷贝的重构、影片本身的叩问),将历史议题转化为悬疑线索,既保留了历史正剧的严谨,又具备悬疑片的吸引力。他直言 “电影只分好看与不好看”,打破 “作者片与商业片” 的对立,证明类型与深度完全可以共存。
- 大鹏:“平民意识” 的坚守者。从《煎饼侠》到《长安的荔枝》,大鹏始终以 “焦虑感” 驱动创作 —— 担心做得不够好,担心让观众失望。这种焦虑转化为他对 “平民视角” 的执着:《长安的荔枝》中,圣人、贵妃 “无脸”,杨国忠与佛祖双眸等高,而炽烈的镜头全给了峒人、马队与长安百姓。他让 “职场人李善德” 成为现实的镜像,用古装故事讲透当代人的生存困境,更以密集路演的 “透支式宣发”,保持与观众的直接对话。这种 “不忸怩” 的姿态,让他从网剧导演成长为 “国民级中年导演”。
三、陈思诚的 “类型困局”:悬疑王者的 “喜新厌旧” 难题
在新导演崛起的同时,陈思诚的处境颇具代表性。作为《恶意》的监制与出品人,他将 “思诚风格” 注入影片 —— 悬疑片的反转、夸张的特写、暴力的视觉冲击,以及对社会情绪的敏锐捕捉,让观众 “入戏轻车熟路”。《恶意》以 “击鼓传花” 式的叙事,让 “恶女” 标签下的女性角色(护士、母亲、主编)充满痛苦与挣扎,既给了观众 “过山车式爽感”,又暗合性别议题。但暑期档的 “稍许乏力” 也暴露了陈思诚的困境:他在悬疑类型中停留过久,而悬疑片的本质是 “喜新厌旧”。多年来《唐人街探案》《误杀》系列的成功,让他形成了固定的创作方法论,却也失去了 “新鲜感”。当观众对 “思诚式反转” 逐渐审美疲劳,他的 “类型安全区” 反而成了 “创新枷锁”—— 这也为所有依赖固定类型的导演敲响了警钟。

四、女性力量的崛起:从 “角色闪光” 到 “创作者突围”
2025 暑期档的另一重惊喜,在于女性力量的密集爆发 —— 不再是 “工具人” 式的女性角色,也不再是 “小众文艺” 的女性创作,而是女性角色成为 “叙事核心”,女性导演开始在大档期占据一席之地。
1. 耿子涵与《小白船》:青春叙事的 “勇敢者”
7 月公映的《小白船》,是暑期档的 “异数”——90 分钟的文艺片,女性导演耿子涵的首部长片,却以 “青春情感的隐秘角落” 打动了特定观众。影片没有深奥的表达,只聚焦两个女孩的成长,用哈尔滨的城市风格勾勒 “女性叙事诗”。正如主演黄子琪所言 “人不可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悟”,耿子涵抓住了青春的 “特殊性与普遍性”,让影院里 “三三两两的女孩” 在光影中找到自己的成长镜像。这种 “不迎合、不刻意” 的创作,为女导演的 “大档期表达” 提供了新可能。2. 女性角色的 “去工具化”:从 “妃子笑” 到 “六姨太”
今年暑期档的女性角色,终于摆脱了 “陪衬” 的命运:- 《长安的荔枝》中,李善德的妻子与木棉花构成 “抒情核心”,她不是 “贤内助”,而是丈夫坚持的 “精神支撑”;

- 《聊斋:兰若寺》里,陈氏对着起死回生的丈夫说出 “恶心”,打破了 “贞洁烈女” 的刻板印象;
- 《戏台》中的六姨太,在炮火中凝视戏台,用 “对热爱的执着” 超越了 “女性配角” 的定位;
- 甚至《花漾少女杀人事件》中,江宁对 “赢” 的野心,成为悬疑故事的 “燃点”——“我杀死了‘我’” 的台词,撕开了女性 “柔弱” 的标签。
3. 女导演的 “破圈启示”:从邵艺辉到贾玲
当耿子涵在暑期档试水时,邵艺辉、贾玲早已证明女导演的 “大档期能力”:- 邵艺辉的《爱情神话》,以女性之间的 “生命互映”,在年底档期收获口碑与票房,将 “日常烟火气” 与 “浪漫英雄主义” 结合;
- 贾玲的《热辣滚烫》,用 “电影内外的励志”,在春节档突围,不仅讲述 “拒绝被凝视” 的成长,更让贾玲本人的 “滚烫状态” 成为社会话题。
五、结语:暑期档之后,华语电影的 “新起点”
2025 年暑期档的意义,远不止 90 亿元票房。它标志着华语电影导演的 “迭代完成”—— 从 “作者任性” 到 “职业清醒”,从 “男性主导” 到 “女性崛起”,从 “类型固化” 到 “创新破局”。这场迭代的核心,是 “观众意识的回归”:所有小众题材都是 “互联网语境下的大众”,所有表达都需要 “在近处的广场被看见”。姜文的 “作者坚守” 与申奥的 “类型服务”,并非对立,而是华语电影的 “两面”—— 前者保留艺术的火种,后者支撑市场的根基。而女性创作者的崛起,让这场迭代更彻底:当导筒不再被 “代际” 或 “性别” 定义,当创作不再被 “表达” 或 “市场” 割裂,华语电影才能真正 “有里有面”。
暑期档落幕,但华语电影的 “新生态” 才刚刚开始。下一个阶段,需要更多 “谦卑的创作者”—— 既能守住艺术的底线,又能拥抱观众的需求;需要更多 “勇敢的女导演”—— 既能讲述女性的故事,又能超越 “性别标签”;需要更多 “破局的类型片”—— 既能满足观众的爽感,又能承载深度的思考。
唯有如此,华语电影才能在 “迭代之后”,走向真正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