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访华,我重点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师生展开深度交流,核心想探寻中国知识界对前沿技术的认知:一方面是基因技术与人工智能的伦理边界,另一方面尤其关注在中国社会流行的 DeepSeek 等 AI 工具,对高校人文学科带来的冲击。从交流中能明显感受到,高校教师们正面临共同困境 —— 目前尚无有效办法辨别学生论文是否由 DeepSeek 或 ChatGPT 生成,同时对人文学科的发展前景普遍抱有担忧。
针对学生使用 AI 写作的问题,我的立场很明确:坚决反对这种行为,若发现会要求学生重写。但更关键的是从教学设计上推动自主思考 —— 课堂上我会全面禁止电子设备(包括电脑、手机、iPad),屏蔽学生随手上网查询的可能,迫使他们专注于课堂讨论与指定阅读材料;同时多采用提问式互动,引导学生实时跟随思考。为进一步强化参与感与自主思考能力,每堂课最后会预留 5-10 分钟,结合当日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网络课堂完成 “快速作答”(quick response):此时他们虽可使用电脑,但因时间紧张无法上网检索,且我与助教会后会逐一审阅打分,这一设计既能确保学生专注听课、深度参与,也能有效规避 AI 辅助答题的可能。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文学科确实面临挑战 —— 那些重复性、记忆性的工作,以及单纯的知识灌输型教学,必然会受到猛烈冲击。但我始终认为,AI 无法替代人类的核心价值:它可以承担资料收集、整理等基础性工作,减轻知识积累的负担,却永远无法拥有人类的反思能力、创造性与判断力。恰恰是 AI 的发展,更凸显了人文学科的核心使命 —— 培养这些人类独有的品质。比如哲学领域的批判性思维、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思辨;“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正义” 这类关乎人类根本价值的话题,也必须依赖哲学家带动公众参与讨论;而培养审美、传递人类特殊情感与心理的人文学科,同样具有 AI 无法替代的属性。因此,AI 加速发展的时代,人文学科非但不会被取代,反而会更凸显自身的优势与重要性。

为什么我们需要公共哲学,[美]迈克尔·桑德尔
中信出版社,2023
关于基因工程的伦理思考,我需先澄清一个核心立场:我并不反对用于治疗严重疾病的基因技术,真正明确反对的是基因增强技术—— 即通过基因选择、编辑等手段,制造 “完美个体” 或强化特定能力的技术。当前不少反对者的担忧集中于社会平等:认为富人会通过购买技术增强自身或后代能力,加剧阶层固化、剥夺穷人自由。这一担忧固然重要,但我更关注更深层的伦理风险:这种技术是否会侵蚀人的尊严、改变人的本质意义?若父母通过基因技术 “定制” 符合期待的 “完美宝宝”,这个孩子与精心打造的商品有何本质区别?若有人为追求篮球领域的商业利益,通过基因改造增高、强化运动能力,这种迎合市场的改造是否会贬损其作为人的尊严?公众又是否还会认可其赛场能力的价值?在我看来,这类技术对人的尊严与德性具有根本性的腐蚀性。进一步说,“完美” 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内涵:一种是 “技术官僚式的完美”(technocratic perfection),依赖技术手段达成结果,却忽视了人类在成长中展现的努力、忍耐等德性,以及过程中矛盾与冲突的意义;另一种则是 “卓越的完美”,指向德性与道德的至善,包含竞争、慎议与实践智慧 —— 这才是值得追求的 “完美”,也是我始终倡导的价值方向。
反对完美,[美]迈克尔·桑德尔
中信出版社,2013
当下技术发展中,另一个亟待警惕的问题是 “技术黑箱政治”:由于人工智能的技术壁垒与资本集中化,自动驾驶伦理算法设计、人脸识别隐私边界等关键决策,常被工程师与投资人垄断,公众难以参与。但这些问题绝非单纯的技术议题,本质上关乎人的尊严、美好生活的定义与人类幸福的方向。因此,我们必须推动更多伦理思考与公共参与—— 通过广泛的公共讨论,明确我们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界定科技在美好生活中应扮演的角色与应受的限制。这类讨论本身,就是构建 “技术服务公共善” 机制的重要起点。
近年我还集中探讨了优绩主义(Meritocracy)的黑暗面,尤其是其对美国社会的影响。首先需要明确优绩主义的核心定义:社会财富与政治权力依据个体才能、努力或成就分配,而非出身、家庭财富或阶层 —— 即 “努力决定回报” 的分配逻辑。
当前对优绩主义的反对声音主要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其是 “不可能实现的神话”,现实中不存在真正的机会平等;另一类担忧其加剧政治撕裂与经济不平等,甚至阻碍社会流动、形成新的阶层固化;也有观点认为,当下问题是 “优绩主义尚未真正实现”,比如名校录取中富人子女占比过高,证明 “努力就能成功” 并非现实。但我的观点截然不同:即便实现了最充分、最完美的优绩主义,它依然是糟糕的。
这种根本性问题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优绩主义会催生对立的社会心态 —— 成功者认为所得皆因自身努力,产生傲慢;失败者则将困境归咎于自身,陷入自卑,两种心态会严重破坏社会团结;其二,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优绩主义将 “上大学、上好大学” 与 “成功” 直接绑定,暗示 “未上大学者需为自身失败负责”,这直接导致了美国社会最深层的分裂 —— 受教育者与无学历者之间的对立;其三,这种对立心态与社会分裂,既伤害成功者,也伤害失败者,最终会压缩公共讨论空间、腐蚀公共善。这一判断也契合了迈克尔・杨(Michael Young)创造 “优绩主义” 一词时的本意 —— 警惕其对社会的潜在危害。

精英的傲慢,[美]迈克尔·桑德尔
中信出版社,2021
在与中国学者的合作研究中,我还发现中国优绩主义具有独特性:我所讨论的优绩主义更多指向经济分配正义,而中国传统社会的优绩主义,更集中体现为政治权力的分配—— 从古代科举制到现代公务员考试、高考,存在清晰的优绩主义脉络。此次交流中,通过高考选拔的中国学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们极为优秀,但备考过程的艰辛与家庭的巨大投入,也与美国优绩主义的某些特征相似。同时,我从学者观点与网络讨论中关注到中国青年的 “躺平” 文化与 “内卷” 现象,初步判断这与优绩主义理念存在深度关联,后续还需更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在新近研究与未来方向上,2025 年初我与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合作出版了《平等:它意味着什么以及为什么它很重要?》(Equality: What It Means and Why It Matters?,Polity 出版社)。这本书的起点是 2024 年 5 月,我们在巴黎经济学院围绕 “市场的道德界限” 与 “左翼的未来” 展开的对谈;此后数月,我们通过电子邮件持续交流,进一步就身份认同与归属感展开辩论,核心议题包括:边界在何时具有意义?如何在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间找到平衡?人类对移民应承担何种责任?如何让美国公众相信社会体系的公平性?
Equality, Thomas Piketty & Michael J.Sandel
Polity 2025
这些问题既揭示了通往更平等社会的艰难 —— 必然伴随深刻的社会冲突与政治博弈,也是我未来将持续深耕的研究方向。